15.2 电流和电路 学习任务单(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2 电流和电路 学习任务单(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1-11 07:44:45

文档简介

课题 电流和电路(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 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2 . 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等电路的状态; 3 . 了解短路带来的危害,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课前学习任务
复习: 1. 电路的组成; 2. 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学习常见电路元件符号的画法。 【学习任务二】 了解画电路图和连实物图的规范要求。
【学习任务三】 了解电路的各种状态,了解短路的危害。
推荐的学习资源
短路知多少 短路是指电路或电路中的一部分被短接。如负载与电源两端被导线连接在一起,就 称为短路, 短路时电源提供的电流将比通路时提供的电流大得多,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短 路,如果短路, 严重时会烧坏电源或设备。 电力系统中,所谓“ 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 ( 或中性线) 之间的接通。在三相系统中短路的基本形式有: 三相短路, 两相短路, 单相接地短路, 两相接地短路。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 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 (即短路) 时而流过非常大的电流。其电流值远大于额定电流 ,并取决于短路点距电源 的电气距离。短路就是不同电位的导电部分之间的低阻性短接,相当于电源未经过负载 而直接由导线接通成闭合回路。 (通常这是一种严重而应该尽可能避免电路的故障, 会导 致电路因电流过大而烧毁并发生火灾)。 电源短路(Short circuit)是指在电路中, 电流不流经用电器, 直接连接电源正负两 极。根据欧姆定律 I=U/R 知道, 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非常 大。这样大的电流, 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 更为严重的是, 因为电流太大, 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有可能造成火灾。 短路原因: 1 、元件损坏 短路往往是由于绝缘损坏或接线不慎所引起的。例如设备绝缘材料老化,设计、制 造、安装、维护不良等造成的设备缺陷发展成为短路 [2] 。 2 、气象条件影响 例如雷击过后造成的闪烁放电, 由于风灾引起架空线断线和导线覆冰引起电线杆倒 塌等。
3 、人为破坏 例如工作人员带负荷拉闸,检修线路或设备时未排除接地线合闸供电, 运行人员的 误操作,偷电线和美国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时使用的碳纤维弹。 4 、其他原因 挖沟损伤电缆, 鸟兽风筝跨接在载流裸导体上等。 短路后果: 1 、产生大电流 有时会产生上万甚至十几万安的大电流。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损毁设备,电弧 会将许多元件短时间融化。同时,产生的电流还会带来一定的电磁力, 它同样会损坏设 备。同样可能造成重大火灾及伤害事件。 2 、造成低电压 它会使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这种危害在医院矿山时会引起危险。 3 、其他 还有干扰抑制与破坏系统的稳定运行,线损, 热损,无功功率等增大, 影响通信, 通讯等等。 短路时,电流会往电阻较小(或电阻忽略不记的导线)的用电器(或导线) 流,导 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源)无法正常工作。 短路之后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0,灯泡不发光 ,此时回路中的电流会很大(如果回路 中只有灯泡一个用电器) ,因此回路中的电流表容易被烧坏, 电源也容易被烧坏。课题 电流和电路(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 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 2 . 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方法; 3 . 知道电路的组成。
课前学习任务
复习: 1. 物质的微观结构; 2. 常见导体导电的原理。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了解电流的形成条件;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方法。 【学习任务二】 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推荐的学习资源
电池知多少 (一) 电池的发展历程 1746 年,荷兰莱顿大学的马森布罗克在发明了收集电荷的“ 莱顿瓶” 。因为他看到好 不容易收集的电却很容易地在空气中逐渐消失,他想寻找一种保存电的方法。有一天, 他用一支枪管悬在空中,用起电机与枪管连着,另用一根铜线从枪管中引出,浸入一个 盛有水的玻璃瓶中,他让一个助手一只手握着玻璃瓶,马森布罗克在一旁使劲摇动起电 机。这时他的助手不小心将中另一只手与枪管碰上,他猛然感到一次强烈的电击,喊了 起来。马森布罗克于是与助手互换了一下,让助手摇起电机,他自己一手拿水瓶子,另 一只手去碰枪管。 1780 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时,两手分别拿着 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同时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 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就无此种反应。伽伐尼认 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躯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电,他称之为“生物电”。 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家们极大兴趣的,他们竞相重复枷伐尼的实验,企图找 到一种产生电流的方法,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多次实验后认为:伽伐尼的“生物电” 之说并不正确,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产生电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种液体在起作用。为了 论证自己的观点,伏特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片浸在各种溶液中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两 种金属片中,只要有一种与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金属片之间就能够产生电流。 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锡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 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他就把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 片,平叠起来。用手触摸两端时,会感到强烈的电流刺激。伏特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制成 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 。这个“伏特电堆”实际上就是串联的电池组。它成为 早期电学实验,电报机的电力来源。
1836 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特电堆”进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电解液,解决了 电池极化问题,制造出第一个不极化,能保持平衡电流的锌—铜电池此后,这些电池都 存在电压随着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的问题。 当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电压下降时,可以给他通以反向电流,使电池电压回升。因 为这种电池能充电,可以反复使用,所以称它为“蓄电池”。 也是在 1860 年,法国的雷克兰士(George Leclanche)还发明了世界广受使用的电 池(碳锌电池)的前身。它的负极是锌和汞的合金棒(锌-伏特原型电池的负极,经证 明是作为负极制作材料的最佳金属之一),而它的正极是以一个多孔的杯子盛装着碾碎 的二氧化锰和碳的混合物。在此混合物中插有一根碳棒作为电流收集器。负极棒和正极 杯都被浸在作为电解液的氯化铵溶液中。此系统被称为“湿电池”。雷克兰士制造的电 池虽然简陋但却便宜,所以一直到 1880 年才被改进的“干电池”取代。负极被改进成锌罐 (即电池的外壳),电解液变为糊状而非液体,基本上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碳锌电池。 1887 年,英国人赫勒森发明了最早的干电池。干电池的电解液为糊状,不会溢漏, 便于携带,因此获得了广泛应用。 1890 年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明可充电铁镍电池。 (二) 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2003 年,国家出台《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从 2005 年起停止生产含汞 量大于 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更新,大多数干电 池主要含铁、锌、锰等元素,已不再含汞、铅等重金属。很多干电池外包装上还贴上了 “ 不含铅、汞” 的相关标识。 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这些干电池可以和生活垃圾一起运往垃圾焚烧填 埋场处理,既方便又经济。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人并不知情。在处理条件不很完善 的情况下,废旧干电池若集中处理,反而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可分散装进垃圾袋丢弃。 电池产业方面回收是最被呼吁的话题,国内和国际上对于干电池的含汞量进行了严 格的规定,市面的干电池可以随垃圾处理,但是,如果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的干电池, 又或者干电池未达到环保指标,则从资源再利用的角度来看,还是有着干电池回收和利 用的市场空间。从干电池的主要品类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来看,回收可以获得汞、 锌、镉等金属,并彻底解决电池造成的污染。对干电池而言,其回收利用技术主要有三 种,它们分别是:人工分选法、火法回收、湿法回收。
一、人工分选法:将干电池分类成碳性电池和碱性电池后,通过机械剖开,然后用 人工方法分离出锌皮、二氧化锰(需进一步脱汞) 、炭棒、塑料盖等,这是着眼于全面 循环利用的一种方法。 二、火法回收:干电池被分类、破碎后,送入高温炉(1)锌及氯化锌被氧化成氧化 锌随烟排出,由旋风除尘器回收其粉末再进一步合成为氧化锌制品;(2)残存的二氧化 锰及水锰石进入残渣,视经济价值可确定是否再回收锰粉,这一方法主要着眼于对锌的 回收。 三、湿法回收: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1)将干电池分成碳性和碱性电池后破碎, 可将破碎物置于浸出槽中,加入 100- 120g/L 的稀硫酸进行浸出,得到硫酸锌溶液,再由 电解法得到金属锌;(2)分离出铜脂、碳棒后,剩余的二氧化锰残留物和水锰石经煅烧 后制得二氧化锰。与上述人工分选和火法回收相比,这一方法回收和处理的有害成分不 全面。 事实上,上述三种方法也还是会有遗留的有害物质的,特别是湿法回收的问题更严 重。为此,需要在回收利用当中兼顾二次污染的预防。采取的方法是在上述三种方法中 同时加入一些分选和提取步骤,延长回收加工过程,使上述方法中过于粗糙的部分更加 细化,尽量恢复干电池在制成前的“原生态”,恢复铜、铁、锰、锌等的自然形态。这 样,在回收过程中遗留下的溶液或者灰渣也就是没有污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