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08: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浸”等 10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
3.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并从课文学习中受到启发,发现事情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之间的关联,并能关注身边的事物,写出对身边事情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初感香气
1.齐读课题。既然是写桂花的,为什么课题叫做《桂花雨》,而不叫《桂花》呢?我们五年级的孩子们,也要有质疑的精神。请同学们轻声读文,去文中找一找答案。(摇桂花的时候,桂花纷纷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2.原来飘落的桂花像下雨,那作者眼中的桂花是什么样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读书除了懂得质疑之外,还要善于提取信息。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告诉我们作者对桂花的感受,是哪一个词语呢?香气太迷人、喜欢
4.提炼对比手法:这段中看到了一个词“笨笨的”,明明写桂花很迷人,我很喜欢她。可是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桂花树笨笨的,还要写那些桂花实在太小了,要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找到呢?设计意图:质疑导入,直接揭题。板书时“雨”字用蓝色粉笔区分开,引导学生质疑课题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逐步链接,读中学,学中悟,悟中释疑。第二自然段捕捉“笨笨的”、“小花”,提炼对比手法。其实学生对这一手法并不陌生,第一课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对比,第二课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此环节的在对比中体会桂花的香气迷人。写作手法的复现,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比较”的妙用。
二、借助桂花开落,提炼美好回忆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来写桂花,紧接着,通过三个时间点,写出作者对于桂花的美好回忆。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填一填。可用文章原句回答,也可结合上下文进行组合加工。桂花盛开的时候,()。桂花成熟时,()。桂花摇落以后,()。
2. 文中反复提到 “浸在香气里 ”,那我们来看两个句子,对比一下,看看作者为什么选择第一句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全浸在桂花香里的。
3. 如何读好第一个句子,从“浸”字入手:
(1)从字义上感悟意境,从甲骨文里的本义解释,人手持鞭子将牛赶到河里洗澡。意思是泡在液体里,桂花香浓得像液体一样。
(2)从读音上指导朗读:“浸”是入声字,读这个字,有一种全身心沉下去的感觉,声音不再高扬,也不如石头入水那么重,那么快,而要慢慢读出身心俱醉,怡然忘我的感觉,感受到桂花的香气浸润到骨子里。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时间节点,让学生描述桂花开落的过程,借助时间轴,将三个事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完整回忆。本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一任务群也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能够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本环节开放性回答要求,能够满足不同层级的学生的表达要求。在桂花开落的情境练习中暗含一个双重否定句的赏析,将知识融合在课堂环节中而不局限于练习题与试卷中。“浸”字的鉴赏与范写,引导学生感受花香浓郁并进行做到随文识字,提示学生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阅读鉴赏,读中悟情
1.教师引读同学们听老师的朗读节奏,自主跟读。
师: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
生: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师: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
生: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师:可是——生: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生:可别来台风啊!
师: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生: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
生: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桂花成熟时——
生: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2.学生品读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没有”,就感受到了双重否定语气背后作者对桂花的喜欢之情。接下来请大家轻声读第 5—8自然段,再来找一找句子里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感受作者对桂花的那种情绪、感觉。(生自读,找句子)分享发现。
①总是、缠着(期待、着急、迫不及待)
②啊,呀(激动、兴奋)
③使劲(开心、激动)
④抱、摇、喊(开心,兴奋)
⑤常、又(怀念)作者除了喜欢桂花,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摇花乐的片段。
3.分角色朗读如果是普通的朗读,好像我们还不能感受到摇花的快乐,我们要换一种读法——分角色读。
选择:旁白,妈妈,我,小伙伴,桂花树等角色创设摇花的大情境
旁白: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作者: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儿呢?
妈妈: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旁白: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招呼小伙伴)
旁边: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摇桂花树)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
作者:“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妈妈:雨在哪里呀?作者:雨就是飘落下来的桂花。
(生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同学们读得开心吗?可是,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环节读前不做任务分配,跟着老师的节奏读,更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香气得迷人。学生品读环节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普通词语体会作者丰富感情,第二自然段的“喜欢”二字似乎不能表达更细腻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抓关键词句 ”,这里提出的“找普通词句 ”,体现学段能力螺旋上升的要求。
分角色朗读环节,通过创设摇花情境,真切让学生感受到摇花乐趣。后面 “但是 ”,将学生由欢乐的童年拉回现实,情感的激撞为后面理解母亲的思乡之情怀乡之意做铺垫。
四、借物抒情,怀想童年
1.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学们,看看课后的小资料,能不能告诉我,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琦君《留予他年说梦痕》)
2.母亲为什么这么认为,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比的是不是桂花香的浓与淡,比的是?情的浓与淡。正如杜甫诗中所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样,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当远离家乡,喝到他乡清冽的水,也会说:他乡的水再甜,也( )。当远离家乡,过上富裕的生活,也会说:他乡的生活再好,也( )。
3.作者迷恋家乡的桂花,因为家乡的桂花给她带来了那么多丰富的感受。而这丰富的感受,慢慢地汇聚成一种思乡之情、怀想之意,这就是借着桂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借助阅读链接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思乡之情,最终让“借桂花表达感情”这一方法印到孩子们地脑海中。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习作要素也落到“借物抒情”的手法上,不过在授课过程中却切忌不硬性灌输“借物抒情”的概念,不贴“借物抒情”的标签,而让这一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真实自然地生长。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棵大树,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笔一笔的画出枝叶,等到下课铃响,定睛一看,眼前不再是枝叶,而是一棵大树。主干就是核心的教学目标,那些枝叶就是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言语实践活动。做起来很难,不过我在朝这一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