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12:29: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去感悟古诗的魅力,领悟古人的情怀。
二、古诗学习方法小贴士
1.知诗人
2.解诗题
3.读诗文
4.明诗意
5.入诗境
6.悟诗情
三、学习一
《观沧海》
(一)知诗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善诗歌,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解诗题
《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汉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三)读诗文
1.正字音,强调字形。
碣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哉zāi 沧 丛 茂 幸 咏
2.播放《三国演义》片段,欣赏范读。
3.师范读,生跟读。
(四)明诗意
1.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师点拨。
①临:到达,登上。
②何:多么。
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⑤星汉:银河。
⑥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出示译文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渺,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从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3.梳理层次
1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过渡:这首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观)“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五)入诗境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1.水何澹澹(动),山岛竦峙(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
动态:海水,洪波 静态:山岛,草木
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描绘出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过渡:
所以,作者不仅仅写了大海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换句话说,表面写的是大海,实则表现的是诗人自己。那作者究竟想借大海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结合背景资料来理解一下。
(六)悟诗情
1.知人论世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身为主帅的曹操在归途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量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 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 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 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 ,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 ,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2.深入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观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3.归纳主旨:这首乐府诗借大海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诗 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4.有感情地再读诗歌,感受作者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六)梳理归整
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1)先总后分:以“观”字统领全篇,先总写登碣石山观景,后写观看到的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描绘出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2)动静结合:动态的“海水”“洪波”,静态的“山岛”“草木”。
(3)虚实相映:描绘出辽阔而充满生机的画面,这是实写;日月星辰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七)拓展延伸
1.诗歌的学习除了诵读和品味,还有其它的呈现方式。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片尾曲中就引用了《观沧海》的诗句。
2.师讲解:1800年前,曹操写下这首诗的时候,看到的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渴望统一中原的王者情怀。时光跨越千年,《流浪地球》结尾,人类看到的是: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漫漫千年的未知旅程以及为了生存带着地球流浪的壮烈情怀。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提起曹操,极为推崇——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因此刘欢老师在创作《流浪地球》片尾曲时,就加入了曹操的《观沧海》,用特有的中国元素来描绘曾经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从而更加深刻反衬出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流浪的壮烈情怀。所以,当《流浪地球》片尾曲响起时,我们听到了熟悉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时此刻,电影的情节,曹操的诗歌,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在星河流转中不断变化,全部浑然一体。
四、学习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二)解诗题
1.划分停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解释: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降职。
(3)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4)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
整体翻译: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送给他。
(三)读诗文
1.强调易错字:杨 规 道 与 郎
2.划分朗读节奏,师范读,生跟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明诗意
1.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意思。
①杨花:柳絮。
②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③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⑤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2.出示译文: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到那夜郎之西!
过渡: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在东南地区漫游的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王昌龄,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这首绝句,虽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让我们去仔细品味诗句,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关心的。
(五)入诗境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选取“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有何用意?
师分析: 点明时令是在暮春,以切合当日情事(王昌龄是在天宝六载秋闻贬调龙标之命,于翌年春抵达贬所的),杨花,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啼声哀切,所谓“杜宇声声不忍闻”。 诗人之所以在繁花杂树中独取杨花,在诸多禽鸟中特选子规,是因为它们可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凡景语,皆情语。“杨花”一句真是融情入景、景中见情的佳句。
2. 你觉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哪个字最有表现力?
明确:“过”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偏僻,又表现李白对好友旅途艰辛的同情。
补充:像这样抓住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字来赏析诗句的妙处,我们称为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动词居多。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想象奇特、意境新颖。
补充:这两个句子,我们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的。修辞与炼字,是我们赏析诗句时经常用到的方法。
(六)悟诗情
1.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2.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我们是如何领悟出来的呢?
明确:
借助“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感受到的。这些都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这首诗我们借助对意象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了诗句,《观沧海》我们借助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到作者的宏大抱负。所以,分析意象和知人论世都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主题。
3.感情地朗读。
指导:首句“杨花”“子规”营造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能体现对友人的担忧,应重读。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 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一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友人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五、拓展延伸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借景抒情。
2.奇特的想象。
六、学效检测
1.《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 《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3.解释
左迁:
4.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积累含有月的古诗,说说“月”在这些诗中的作用。
3.选做:再次观看《流浪地球》,听听片尾曲,对片尾曲中引用《观沧海》的用意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