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研组
科学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电
核心概念 能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学习内容与要求 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导体和绝缘体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10.25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电路及控制电路的方法之后,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材料的导电性。教材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哪些物体能导电”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活动2“人体能导电吗”意在通过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水是导体,懂得人会有触电的危险。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说出人体是导体,容易导电。 科学探究 1. 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3.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身边物体能否导电产生探究兴趣。 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体会创新的乐趣。 3. 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说出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体会创新的乐趣。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关键问题解决 探究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知,最后归纳总结。
学习评价设计 关注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级备课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出示电动汽车玩具)老师买了一个电动汽车玩具,因为不小心玩具里面的一根导线断了,选用什么材料将电路接通呢 2. 提问:什么样的物体能导电呢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铜丝、铁丝,铝片等。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跟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 探究哪些物体能导电。 (1) 提问:如果把曲别针、塑料尺、铁钉等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哪些物体能够使灯泡发光 (2)小结: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可以导电,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极不易导电。 (3)总结:金属钥匙、曲别针等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木头梳子、塑料直尺等极不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2. 认识人体能否导电。 (1)提问:人体能导电吗 (2) 讲解:用验电球检验电流非常灵敏,验电球内部是由电源和灯组成的电路,可以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金属部分观察灯是否会亮。如果灯变亮,说明能导电;如果灯不亮,说明不能导电。 (3)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4)讨论:如果人体和水都能导电,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1)学生分组实验,将各种物体依次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泡能否发光,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 页中。 (2)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讨论: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能够导电 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不容易导电 学生分组用验电球检测人体和水的导电性。 学生讨论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谈话和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 的物体是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环节三:运用知识,拓展延伸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 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讨论:(出示插座,剖面图)插座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制成的 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材料 学生分组交流,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 页中 2.总结:导体、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触电事故,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用电。活动意图说明: “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寻找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应用 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双减”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金属钥匙、曲别针等能导电的物体是( ),木头梳子、塑料直尺等极不易导电的物体是( )。 利用( )将电输送到人们需要用电的地方。利用( )阻止电被传导到不需要用电的地方,保护绝缘材料非常重要。 拓展性作业: 包着塑料皮的铜丝导线,( )是导体,能让电流通过,( )是绝缘体,阻止电流通过。 2.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属于( ),所以不能用( )触摸电器和开关。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