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10: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本试题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6.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30分)
1.根据情境默写古诗文。(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里馆》)中,王维以声衬静,营造了一个精神可以彻底放松的境界,将内心的恬淡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2)写塞上风光,李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号角连天,厮杀惨烈的场面中透着豪迈与悲壮。烈马秋风塞外,惹起多少文人的情思。
(3)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但他省掉《诗经·子衿》紧接着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提醒:“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曹操求才若渴又含而不露,可见一斑。
(4)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要有孔子所言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宽容;面对重重的困难,我们要有王安石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勇气:一时一事的干扰无法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5)心怀家国,匡济天下,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文中多有体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启迪我们无论为官还是为民,都应该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2-4小题。
采集自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经过在浙江11个设区市的传递后,于当晚抵达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场地一侧的主火炬塔“钱江潮涌”,由19根形态各异的立柱排列组成,象征不同时期举办的19届亚运会。
早前,杭州亚组委向全球推出“亚运数字火炬手”,采用区块链技术的线上火炬传递活动开启。300天时间里,1亿多来自130多个全球国家和地区的人突破时空限制,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成为“数字火炬手”。
夜幕下,“数字火炬手”跨越__________________的钱塘江,从远方奔跑而来,终于抵达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上空。
22时整,_____________全亚洲乃至全球民众的热情期盼,“数字火炬手”和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一起,点燃象征亚洲大团结的亚运之火。
这一刻,时空______________,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______________,亚洲风采绽放耀眼光芒!
集xīn者愈众,火光愈远。上亿人参与点火,是世界首创,是最大限度的全民参与。正如汪顺所说:“是我们所有人一起点燃了亚运圣火!”
盛会开启,手和手相牵,心和心相约,星光与荣光共同绽放,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夜空如此cuǐ càn。
(材料采自杭州亚运会官网)
2.(4分)给加点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良渚_________ 集xīn_________者 cuǐ_________càn_________
3.(3分)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波浩渺 承载着 消散 同气连枝
B.波澜壮阔 承载着 消融 同频共振
C.烟波浩渺 盛载着 消散 同频共振
D.波澜壮阔 盛载着 消融 同气连枝
4.(3分)画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突破时空限制,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成为“数字火炬手”。
B.1亿多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数字火炬手”,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
C.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数字火炬手”,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
D.1亿多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突破时空限制,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成为“数字火炬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小题。
《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 ① :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 ②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去遐想,去幽思,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凄婉悲怆。“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惋,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 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5.(4分)班上组织“《红楼梦》楹联大赛”,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对联的有关常识,为下面五副对联空缺部分填写最恰当的内容(只需写序号)。
①杜若香飘明月洲 ②幽窗棋罢指犹凉
③绕堤柳借三篙翠 ④琼浆满泛玻璃盏
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⑥勋业有光昭日月
(1)悬挂于贾氏宗祠抱厦前的御笔:___________________,功名无间及儿孙。
(2)贾宝玉题潇湘馆的景联:宝鼎茶闲烟尚绿,___________________。
(3)贾宝玉拟沁芳亭的景联:___________________,隔岸花分一脉香。
(4)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___________________;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6.(6分)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7-10小题。
[甲]
登彭城楼
吕定①
项王台②上白云秋,亚父③坟前草木稠。
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
空余月夜龙神庙,无复春风燕子楼④。
楚汉兴亡俱土壤,不须怀古重夷犹⑤。
[乙]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此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
沛公⑥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空,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乐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项王为人不忍。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⑦皆且为所虏。”庄则入,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谓张良曰:“我持白璧、玉斗各一双,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吕定:曾为南宋龙虎上将军。②项王台:项羽戏马台。③亚父:仅次于父亲,项羽对谋士范增的尊称。④燕子楼:唐节度使张愔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愔治徐七年,甚有政绩。⑤夷犹:犹豫不决。⑥沛公:刘邦,起兵于沛。⑦若属:你们这些人。
7.(3分)请对[甲]诗颈联“空余”“无复”两词进行赏析。
8.(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羽兵四十万 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会其怒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C.张良入谢 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9.(6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3分)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0.(3分)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秋日项王台上白云飘荡、亚父坟前草木茂密的景象,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哀伤、沉重的感情基调。
B.[乙]文中范增从沛公入关后的行为看到了沛公的野心勃勃,表现出他的远见;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击杀沛公,又足见他的智谋。
C.[甲]诗和[乙]文都用了对比手法,如[甲]诗中“山色”与“水声”的对比;[乙]文中"项王受璧置坐上”与“范增受玉斗置之地”的对比。
D.[乙]文中鸿门宴上项王因不听从亚父的计谋而错失胜出良机;[甲]诗中也有对项王不听亚父之谋而失败的感慨。
(二)实用文阅读(10分)
材料一: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北极和南极的海冰范围均较常年偏小。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亚洲北部、中亚、西亚东部、欧洲北部和西部、格陵兰大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摄氏度,为1850年以来第四高。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0日,有删改)
材料二:以行动履行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发挥中国作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业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2021年又同比下降3.8%。同时,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行重于言,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持续发展作出表率。
(选自《当代世界》2022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大气层捕获太阳的能量的功能。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大气层所吸收,然后再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这种能量使得地面和地面表层的空气得到二次加热。大气层就相当于给我们的星球裹了一层玻璃,把太阳能暂时储存起来,再慢慢使用。如果没有它,地球的温度会比现在低30摄氏度。
正是由于这种作用,地球才有了生命的存在。但是近年来,温室效应在不断加强。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地球温度升高了将近1度,而且有加速上升的趋势。这个现象导致了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河流断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经研究发现,空气中有些成分,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甲烷会使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强。前两种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例如煤炭燃烧和排放汽车尾气等;后者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反刍动物的嗳气和粪便发酵产生的。
因此,要弱化温室效应必须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考虑。一个人的作用是微小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开一公里车,少用一张纸,多栽一棵树。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就可以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
材料四:
11.(3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指出,2022年,全球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有的地区偏高了1摄氏度以上。
B.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C.太阳辐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吸收并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温度会比现在低30摄氏度。
D.从1910~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统计图来看,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区间最大的阶段是在2000~2010年间。
12.(4分)请围绕“温室效应”,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13.(3分)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请根据材料二,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三)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小题。
矿区的生活
路遥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柱林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
……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
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栗子回到宿舍,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为不刺激同屋的人。少平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愉悦心情,悄悄钻进了自己的蚊帐。蚊帐把他和另外的人隔成了两个世界。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
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4.(3分)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写出了孙少平顾家庭、重亲情、精神上有追求等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农民勤劳善良的精神品质。
B.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
C.“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一句体现了孙少平乐于助人、济危扶困的性格特征。
D.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15.(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叙述矿区的一段生活,夹叙夹议,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B.文中写矿工宿舍环境的混乱,与少平用最漂亮的蚊帐隔离开的“小世界”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其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
C.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即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
16.(6分)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7.(3分)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作文(50分)
18.(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无论您是耄耋之年的老校友,还是新近毕业的青葱学子,忆及母校的一花一木,一景一情,都会在内心勾勒出一幅幅真挚隽永、刻骨铭心的画面。
在母校百年华诞来临之际,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你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体验,向多年以前毕业的老校友介绍现在的校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四、附加题(10分):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0题。
19.(6分)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意象 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①《艾青诗选》中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关注情节 《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中牢头施恩知道他曾打虎,勇不可当,为了巴结他,就吩咐手下好生照看,每天好酒好肉伺候着。 ②施恩巴结武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关注评价 金圣叹把《水浒传》中的人物按自己的喜好定了级别,他把鲁智深定为“上上人物”,因为他是梁山好汉中不多的侠客。 对此评价,“我”以原著相关情节为依据与李译同学进行辩论;李译:鲁智深过于凶狠,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算不上侠客。
20.(4分)2023年是长征胜利87周年。回望长征,那是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学校举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活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人物资料卡
姓名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
①___________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反抗精神
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②___________
他的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生活简朴
③___________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细心、热情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④___________
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0分,每空全对给1分,不设0.5分)
(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3)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4)人不知而不愠 不畏浮云遮望眼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注意易错字:幽篁、啸、满、燕脂、凝、紫、嗣、愠、忧
2.(4分,每空全对给1分)
zhǔ 薪 璀璨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基础拼读书写。
3.(3分)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和衔接。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极其辽阔,常修饰相对平静的江河湖泊。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本文提及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是“钱江潮涌”,“数字火炬手”跨越的钱塘江当然是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
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引申指承受装载、承担装载。盛载,指装载了很多,存放了很多。因后接“全亚洲乃至全球民众”这个数量和范围的限制性修饰语,从语素语义的丰富性来说,“承载”比“盛载”更适合。
消散,指消失离散。消融,指消失融合。此处强调时空交叠,宜用“消融”。
同气连枝,比喻有血统关系的亲属,指兄弟姊妹。同频共振,往往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此处强调“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共鸣效应,宜用“同频共振”。
4.(3分)C
【解析】本题考查排序与衔接。
多项定语合理的顺序大致是:所属+数量,“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是所属,“1亿多”是数量。
另外,“成为‘数字火炬手’”是表现,“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是意义。先提表现,再揭示意义是合理的顺序,比较符合该段介绍杭州亚运会线上火炬传递活动的主题。如果先提“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再提“成为‘数字火炬手’”,逻辑上就易误解为只要直接参与到亚运盛会中,就能成为“数字火炬手”。
5.(4分)(1)⑥(勋业有光昭日月) (2)②(幽窗棋罢指犹凉)
(3)③(绕堤柳借三篙翠) (4)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联以及识记名著相关情节的能力。
(1)因为是贾氏宗祠的对联,所以要体现对祖先的尊敬、对儿孙的护佑,故选“⑥勋业有光昭日月”,且“勋业”对“功名”,“有”对“无”,“日月”对“儿孙”。
(2)因为是潇湘馆的景联,所以要体现潇湘馆的特征,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里紧扣了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故选"②幽窗棋罢指犹凉”。
(3)因为是沁芳亭的景联,所以要体现沁芳亭的特征。根据原文可知“沁芳亭”周围景物有“佳木、奇花、清流、飞楼”,其间还有“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故选“③绕堤柳借三篙翠”。
(4)这是元妃省亲时题在大观园正殿的门联,歌颂皇恩浩荡。本句指所有人都对皇恩感恩戴德。并且从对仗的角度看,“⑤赤子苍头同感戴”句和“九州万国被恩荣”对仗较工整,“赤子苍头”对“九州万国”,“被恩荣”对“同感戴”。
6.(6分,每点2分)
①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
②意境上的恬静幽远;
③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又以它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前面说到因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而后面又列举了楹联的很多风格,所以应填“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
第②处,后文所举的兰风蕙露联、藕香榭联,让人感到钟灵与静谧,这里面体现出《红楼梦》楹联意境上的恬静幽远的特点,所以应填“意境上的恬静幽远”。
第③处,这里要体现《红楼梦》楹联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的特点,并且所填的句子要和“既”相搭配,所以可填“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又以它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等)”。
7.(3分)“空余”“无复”的意思分别是“空留”“不再”,在诗中的意思是月夜下龙王庙空荡留存,春风中燕子楼不复存在(1分)。两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既写出作者怀念唐朝节度使张愔镇守徐州时的鼎盛(1分),又表达作者对如今南宋衰微、国土沦亡的伤叹(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空余”意思是“空留下”,“无复”意思是“不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月夜下龙王庙空荡留存,春风中燕子楼已不复存在。龙神庙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而它偏偏留下来;令人向往的燕子楼已不可复见。诗人之所以向往燕子楼,他是在感叹宋朝的衰微,国土的沦亡。当年张愔镇守彭城,为唐屏藩,燕子楼中,曼舞轻歌,极一时之盛,而今天的彭城已非宋有,连燕子楼的遗迹也杳不可觅,诗人的伤时之意通过这一句委婉曲折地显示出来。诗人对项羽失败和燕子楼的坍塌表现出无限惋惜,寄托着对南宋小朝廷日渐衰微的忡忡忧心,把吊古与伤今和谐地融汇了起来。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8.(3分)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军队/名词,武器;B.副词,恰逢/动词,聚集;C.都是动词,道歉;D.动词,夺取/动词,改变。故选C。
9.(1)(3分)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多次举起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王,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
(2)(3分)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身体像鸟儿张开的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够攻击沛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1)三个采分点,一个1分:数,多次;目,使眼色;“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数词需前置。
(2)三个采分点,一个1分:翼,像翅膀一样;蔽,遮蔽、掩护;“庄不得击”是省略句,要补出“击”的宾语。
10.(3分)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有误,甲诗中颔联写道“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在彭城楼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许多的山和许多的河,随着世事的变迁,这些山并没有改变颜色,水也依旧长流。这些山,这些水,都是刘、项争夺天下在这一带鏖战的历史见证。一千多年过去了,刘、项之争早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而群山还是当年的色,诸水还是当年的声,这表明人事的变化进程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这里的山和水同属于景物描写,并未形成对比。故选C。
参考译文:
[乙]这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运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请求舞剑,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杀死。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张开双臂)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对张良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11.(3分)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结合材料一"2022年,全球大部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亚洲北部、中亚、西亚东部、欧洲北部和西部、格陵兰大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可知,“全球陆地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扩大范围。故选A。
12.(4分)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温室效应;然后介绍了温室效应加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接着分析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最后呼吁大家从个人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行文思路。
材料三第一段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温室效应;第二段介绍了温室效应加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三段分析了温室效应加强的原因;第四段呼吁大家从个人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3分)
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②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
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④世界各国要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提建议。
材料二,结合“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可提建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结合“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业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可提建议: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节能减排技术;结合“同时,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可提建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结合“行重于言,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力争用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持续发展作出表率”可提建议:世界各国要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14.(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错误,依据“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可知,孙少平是主观上不想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除了为家人,还为自己从劳动中获得的“强大”。故选D。
15.(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
D.“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理解错误,由原文“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可知,不仅是物质上的“征服”,还有精神上的“征服”:让那些人明白舍身投入劳动是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并开始上班(参加劳动)。故选D。
16.(6分,每点2分)
①通过对矿井狭窄危险环境的描写,衬托孙少平踏实热情的性格;
②用其他一些逃离矿井或消极怠工的工人,来对比烘托孙少平热情务实的劳动态度
③用第三人称和心理描写,全视角展现孙少平心路历程,便于凸显孙少平的思想,讴歌勤恳坚韧的劳动者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铁柱横立的掌子面”和“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可知,文中通过对矿井狭窄危险的环境描写,为后文孙少平面对恶劣环境而坚韧热情地劳动作铺垫;由原文“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和“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一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以及“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可知,通过其他一些逃离矿井或消极怠工的工人,来对比烘托孙少平热情踏实的劳动态度;
由原文“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和“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以及“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可知,文中用第三人称和心理描写的全视角方式刻画孙少平心路历程,便于读者了解孙少平的思想,也便于凸显尊重劳动、讴歌勤恳坚韧的劳动者的主题。
17.(3分,每点1分)
①劳动带给人生活和精神的充实愉悦;
②劳动带给人生活和实现理想的物质保障
③劳动带给人尊严、人生出路,并彰显自我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评价审美取向和分析情感意蕴的能力。
由原文“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和“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以及“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可知,劳动带给人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
由原文“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和“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第十八段“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可知,劳动能给人生活的物质保障,并能实现梦想。
由原文“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和“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以及“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倒数第二段“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可知,劳动能带来尊严,是人生的出路,能实现并彰显自我价值。
18.(5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先以一组四字句将考生带入时光的长河中,接着呈现老校友和新近毕业的学子两种角色身份,引发考生对校园的回忆。
写作中需要注意提示语中“母校百年华诞”的任务情境、“结合上述材料和你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体验”的写作要求、“多年以前毕业的老校友”的写作对象,而写作重点是介绍现在的校园。
从写作要求来看,需要向“多年以前毕业的老校友”介绍现在的校园,因此应该着眼于现在校园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与以前校园有什么不同入手,以此引起老校友对以前校园的回忆。比如,以前校园主干道两旁的银杏树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以前校园东面的一片空地,现在变成小花园,成了学校们晨读的好去处;以前的土操场,现在已经用塑胶铺好,再没有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情形了等等。总之,在介绍的过程中,要饱含对母校的热爱,能引发校友的回忆,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怀等。
比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先以诗句等精美的语句引入到校园当中,最后可以说:您想了解现在的校园什么样子吗?文章主体可以移步换景,按游踪介绍。比如,先介绍校园的大门有什么变化,接下来介绍主干道旁的大树,再介绍校园小花园以及操场等等都有什么变化。最后,再抒情,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立意:(1)校园是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2)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永远不会变。
(3)校园依旧,情感更深。
19.(6分)
①(2分)土地 太阳
②(1分)想让武松帮忙夺回快活林。
③(3分)示例: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为了金氏报仇,体现了他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是真正的侠客。
【详解】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识记。
①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这种意象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对祖国命运深深的忧患意识。如《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的祖国,寄寓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太阳”这种意象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如《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
②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原文“小弟此间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地名唤做快活林。但是山东、河北客商们,都来那里做买卖”“那厮姓蒋名忠,有九尺来长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个诨名,叫做蒋门神。那厮不说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枪棒,拽拳飞脚,相扑为最。自夸大言道:‘三年上泰岳争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久闻兄长是个大丈夫,不在蒋门神之下,怎地得兄长与小弟出得这口无穷之怨气,死而瞑目”等语句可知,蒋门神夺走施恩的快活林,施恩巴结武松想让其帮忙夺回快活林。
③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角色。鲁智深原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拳打镇关西》情节概括:郑屠强占了金翠莲,郑屠的老婆把金翠莲赶了出来。金翠莲只好和父亲在酒馆里卖唱。鲁智深为了救金翠莲父女还乡,打死了郑屠,放走了金翠莲父女。随后逃走,上了五台山。
20.(4分)①毛泽东 ②酷爱读书 ③周恩来 ④平易近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理解。
根据外貌的典型特征及其“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可知,此人是毛泽东。
根据“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可知,毛泽东自己去图书馆自修、学习,表现了毛泽东酷爱读书的一面。
根据外貌的典型特征“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可知,此人是周恩来,且周恩来为其规划采访毛泽东等人的行程。
根据“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可见周恩来平易近人的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