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 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比喻形象,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文中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C.文中举创办报刊、组织工人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事例,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D.文中以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马克思的不同态度,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B.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C.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由此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节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将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进行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B.本文第三段对马克思发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内容进行阐释和论述。
C.本文从“两个发现”与众多领域的研究发现两个层面进行阐述,肯定并赞扬马克思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结果。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下列对本文相关表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讳饰的手法委婉陈述马克思的逝世,蕴含着作者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B.文中“不可估量”“空白”等词语,强调马克思的去世损失之巨大,影响之深远。
C.“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对比,体现马克思一生所有发现的重大意义。
D.文中“但是”“甚至”“而且”这类关联词的使用,增强了本文内容表述的逻辑性。
6.在草稿中,本文原来的开篇是:“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正式稿为什么删除了这段文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的“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中“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赞颂,对死者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9.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⑤段中“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广网北京1月2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昨天(1月1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仪式并宣布平台正式上线。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平台PC端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两大版块38个频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上线仪式并讲话。他指出,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在京举行》,“央广网”2019年1月2日)
材料二:
元旦这一天,许多党员干部欣喜地发现,一个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正式上线。登录细览,“学习强国”不仅开设了“新思想”“十九大时间”这样的重磅栏目,也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等“强国号”提供的原创优质内容。海量、免费的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让“学习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正如一位“学习强国”使用者所说的,“大家一起学习进步,一起努力奔跑、奋斗追梦”。
学习之于信仰和才干,犹如运动之于健康体魄,持之以恒、行之愈远愈受益。在手机端上,“学习强国”支持创建学习组织,设有“学习积分”“在线答题”“日程提醒”等管理和激励机制。让学习变得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更多样、更个性、更智能、更便捷。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学习强国”一经上线便受到党员干部追捧。利用领先的技术、打造最好的平台、提供最优的服务,“学习强国”本身就犹如一个生动“提醒”:主动变革、创新学习,永远是掌握时代主动的关键。较之快速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学习的“高性价比”更为凸显。让学习的航道更加宽阔,未来会有更多精彩。
(摘编自《用“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1月15日)
材料三:
打开“学习强国”网站,首先看到最上方的红底白字标识区。“学习”是洒脱的毛体字,“强国”是方正的黑体字,这4个大字下方,标注着“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9个小字。标识区右侧,是签署有习近平总书记名字的一句话——“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这句话出自2013年10月21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他就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学习,曾有多次讲话。
“学习强国”全网,共有“学习新思想”“习近平文汇”“学习文化”“环球视野”“学习慕课”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内容极为丰富,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新闻、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
打开“学习强国”客户端,欢迎页面上,是出自《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使用这一客户端,需要手机号注册。注册后进入主页面,从内容上看,它由“学习”“视频学习”两大版块38个频道构成。其中“学习”版块包括推荐、要闻、新思想、时政综合、发布、实践、订阅、经济、人物、科技、文化、图片、党史、人事、法纪、国际、十九大时间、纪实、用典、时评、思考、军事等频道。
“视频学习”版块,则有第一视频、短视频、联播频道、理论、党史、慕课、人物、文化、文艺、科学、自然、电视剧、电影、法治、军事等频道。其中“第一视频”主要是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活动的视频报道。“联播频道”顾名思义就是央视新闻联播视频。“慕课”则是免费的公开视频课程,种类丰富。
(摘编自陈振凯《一个平台,两大终端——在“学习强国”上如何学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9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强国”既是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
B.“学习强国”系统操作简单,可用电脑,也可用手机,PC端学习内容丰富,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
C.“学习强国”网页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其中“视频学习”版块有10多个频道,丰富的学习内容,便利灵活的学习方式,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全民大学习的有力抓手。
D.“学习强国”网站标识区位于最上方,左有毛体“学习”,黑体“强国”,标注着“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右有习总书记的名言。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在快速变化,学习尤为重要.我们只有主动变革、创新学习,才能掌握时代主动,让学习的航道更加宽阔,未来才会更加精彩。
B.“学习强国”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都汇集了丰富的、精彩的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免费的原创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满足广大使用者的学习需求。
C.“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必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
D.“学习强国”平台设计主题鲜明,网站页面的最上端是红底白字的标识,手机客户端欢迎页面上出自《论语》的名言,都彰显了“学习”这一时代主题。
12.“学习强国”为何会受到党员干部的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不太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所代表的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能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地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授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慕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钢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语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正的世界。
C.文章写到安葬马克思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进入公墓必须先交费,说明无产阶级事业在西方已难以为继。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14.本文的标题为“马克思之墓”,但文章开头却用了很大篇幅写英国“名流”的塑像和纪念碑,有什么用意?
15.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概括说明。
五、填空题(新)
16.生字注音。
衰颓( ) 毋庸争辩( ) 刨土( ) 空白( ) 繁芜( )
估量( ) 浅尝辄止( ) 卓有成效( ) 嫉恨( ) 给予( )
诅咒( ) 诽谤( ) 悼念( )
六、选择题(新)
1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C.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
B.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管党治党规律的科学总结,对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C.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减少灾害损失,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灾害的防控和预测作用,加大投入,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
D.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辅书需要承担起服务于教学改革、服务于学生减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科学知识等。
七、小阅读-课内
19.请具体分析下面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0.“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八、判断题
21.判断正误。
(1)他说,自己赏竹,写竹和画竹,勉励自己像竹子那样坚韧不拔,虚心向上,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廉洁清正。( )
(2)新房甲醛“久散不去” 可能和卧室的床垫有关,别再毫不在意。( )
(3)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永垂不朽。( )
(4)我见证了一片叶子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虽然这种景象微不足道,但却很感人。( )
(5)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徐大哥以他愚昧无知和文武双全的才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大家喜笑颜开地迎接他。( )
(6)就在一辆小车就要撞到路中心惊慌失措的小女孩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青年冲上去避免了这场悲剧。( )
(7)虽然许多同学对其作用表示怀疑,但是我认为我们会获益于第二课堂,这一点无庸争辩。( )
九、语言表达(新)
22.辨词义: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停止·停滞
(1)暴风雨已经 了。
(2)市场萧条导致贸易 。
以至·以致
(1)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 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2)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和研究, 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坚韧·坚忍
(1)这种木材质地 ,很适合用来制作家具。
(2)不要抱怨生活中的不幸,它在带给你磨难的同时,也赋予了你 的品格。
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1)走出峡谷,眼前 ,一望无际的原野,仿佛一张绿毯铺向天边。
(2)如果心灵鸡汤不能真正做到 ,那么再励志的故事,也会缺一份美。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C 6.①原来的开篇叙述马克思夫妇合葬的信息,内容指向马克思夫妇的关系,与讲话要表达的中心关系不密切;②删除后,开篇直接陈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中心明确,内容集中。
7.B 8.A 9. “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 作者使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10.C 11.B 12.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建设,国家领导出席上线仪式并讲话;②“学习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③“学习强国”顺应了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时代主旋律;④“学习强国”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技术领先、服务优质、形式活泼;⑤我们需要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3.B 14.①先写其他“名流”的塑像和纪念碑是为了引出本文的写作重点——马克思之墓;
②让“名流”的塑像和纪念碑的庄重、气派与马克思慕的平凡、落寞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③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15.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变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
②马克思逝世后,人们的势利之心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16. tuí wú páo kònɡ wú lianɡ zhé zhuó jí jǐ zǔ fěi dào
17.B
18.B
19.“还不到两分钟”强调时间之短,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根惋惜和遗憾之情。“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运用了讳饰的手法,表明作者不忍心但又不得不说出马克思逝世的事实,表明了他的悲痛心情。
20.A
21. √ × √ √ × √ √
22. 停止 停滞 以至 以致 坚韧 坚忍 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