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5000年的水器——舞蹈纹彩陶盆(图1),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内壁饰为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舞者手拉手,均面朝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翩翩起
舞。它体现了
A. 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结合B.社会组织的复杂与高效
C.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D.等级秩序的确立与完善
2.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后,楚大夫潘党建议将晋人尸体筑为“京观”,楚庄王则多次表明“载戢干戈,载囊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等观点予以反对,并说明保德、安民的重要性。楚庄王的做法可以说明,当时
A. 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 B. 华夏文化影响的深入
C. 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 D. 楚国文学氛围的浓厚
3.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的社会关系。此外,秦朝在中央设位列九卿的典客官职,掌管少数民族归附事务。秦朝这些举措
A.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B.弱化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C. 有效规范了地方行政D. 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州之时,州刺史仅负责监察事务。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改制史为州牧,跨州连郡,州牧在其辖区内“内亲民政,外领兵马”。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B. 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C.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D. 配合了外戚和宦官专权
5.汉代的治铁遗址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巩县生铁沟遗址发现炼炉、熔炉、煅炉共20座,附近还有开采矿石的竖井和矿石加工场、配料地。这表明,汉代冶铁业
A. 民营手工业较发达 B. 管理体系相对完备
C.北方技术领先南方 D. 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6.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只能“衣食租税”;同时改革王国行政制度,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汉景帝这些措施
A. 为“文景之治”创造了条件 B. 为实施推恩令奠定了基础
C. 清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 改变了汉朝行政官僚体制
7.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到黄河流域,建立自己的攻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许多中原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浪潮。这一时期的北民南迁
A.缓解了北方民族矛盾 B. 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格局
C. 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D. 扩大了南方畜牧经济圈
8.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孝文帝征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标榜华夏正统地位 B. 传承鲜卑民族文化
C.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D. 寻求迁都理论支撑
9.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谈话中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当时
A. 三省之间需要紧密配合 B. 中书省集中行使审核权
C. 政府重视决策的正确性 D. 门下省单独行使决策权
10.唐承隋制,于贞观二年(628年)正式设置义仓并征收义仓税。据统计,自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至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的220余年间,中央政府实行赈贷共计136 次,其中义仓赈贷106次,约占总赈贷次数的80%。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农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B. 政府有一定备荒意识
C.政府发挥社会教化功能D. 赋税制度的日益完善
11.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敬等官员建言朝廷重修本草,获朝延批准,两年后修订完成。 《唐本草》共54卷,收录药物844种,其中包括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并开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的形态和颜色标准的先例。据此可知,《唐本草》
A. 集中西医医药成果之大成B.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C. 其成功取决于社会的安定D. 注重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
12.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祖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 社会风气走向颓废B. 佛教文化成为主流
C. 士族生活腐朽奢糜D. 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13. “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从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论断的是
A. 州一级设通判制约知州 B. 设置刺史巡视监察全国
C. 设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 D.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14.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晚期,朝廷接受了招抚山东抗金民间武装的建议,在淮北组建了“忠义军”,不久,这支部队不但打退了十几万金军的进攻,还活捉了金军主帅,于是“金人不救窥淮东者六七年”。这表明当时
A. 宋军实力得到提升 B. 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C.民间武装影响金宋对峙 D. 金朝具有统一中国企图
15.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
A. 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B.地方割据势力较强大
C. 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D. 民族征服的特殊背景
16. 北宋中叶, 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织了众多的“行会”,比如南方苏州地区的金银行会、扬州地区的渔业行会、北方范阳的布行、幽州的油行。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A. 抑商政策的重大调整 B. 南北经济的平衡发展
C.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便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88年一 前687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 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约公元前356年一前350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罢分封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官吏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
——摘编自杨卓《浅谈我国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中国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文景以来,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势日衰,封国不断郡县化,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区制度趋向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至汉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郡和王国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相当大,加上诸侯王不得参与封国政事,汉代诸侯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郡县化,封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国郡县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谈谈你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通向国外的贸易路线已达七条。为保护道路安全,唐朝从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 威县)起,直到天山南北的各条道路上,沿线都驻扎着军队,军队中的官兵一边备战屯田,一边保护贸易的安全。陆路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际大都市的兴起,长安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西方各国商人及边境民族,均通过陆路与长安进行贸易。为此长安还设有专门
接待外国使者和商人的机构,如鸿胪寺、礼实院等。除长安外,凉州、敦煌、弓月城(吐鲁蕃呼孜古城遗址,今伊宁市附近)及洛阳也都是对外开放和贸易的有名城市。
——摘编自宗建亮《唐代的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除在陆路上频繁往来外,在海上也活跃起来,从海上来的外商多集中于广 州,至唐末泉州、明州等地也接连出现外商活动的足迹。8世纪末,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十 分重视从海上经天竺(印度半岛)和我国进行贸易。我国的丝绸、金银器、漆器、竹器、瓷器、 茶叶诸货外运至西方各国。而西方各国大量物资则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输入的除音乐、舞 蹈、绘画、体育、运动、建筑、医药、历法、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作品或成就外,还有玻璃、香料、药材、犀角、象牙、驯象、狮子、骏马、白鹦赋、胡椒、白豆葱,以及从甘蔗中榨糖的技术。
摘编自何敦铧《唐代对外贸易及其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对外贸易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 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尊崇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 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并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
——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
材料二
从北宋中期起, 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的思想内涵,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 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增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儒学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就表格中的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的儒家
民族观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高一期中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A2.B3.D4.A5.D6.B7.C8.A9.C10.B11.B12.D13.A14.C
15.D16.C
17.(1)有利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秦国县制的经验积累;全国统一及其疆域的奠定;法家思
想统治地位的确立。(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贵族政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并巩
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基本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
18.(1)特点:政府重视;海陆并举;形成多个城市贸易中心;官方与民间贸易并重;对外贸易商品
种类繁多;对外贸易范围广、领域多。(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增
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不同: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吸取佛老思想;以“理”为万物本原;关注自身道德修养,强调
“内圣”:以《四书》为思想资源。(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汉代儒学自身存在缺陷;佛道思想对儒学理论的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
壮大。(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社会价值: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
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论题: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观念相互影响。(2分)
论述: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胡汉一家、华夷无隔的民族观
念促使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统治者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秉承华夷平
等的民族观念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突
厥,在军事手段征服的基础上,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对于吐蕃,采取和亲
和会盟的措施加强联系;对于西北的回鹘和东北的靺羯采取册封的方式…通过这些措施,
唐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这些措施也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观念,有利于民族交
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8分)
总而言之,民族观念和民族政策互相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平等和谐的民族观念相得
益彰。(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1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