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1 11: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2023.11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即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
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由此可知,
周朝
A.社会舆论决定君王的决策
B.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形成多渠道舆论监督机制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
和形象性,耐人寻味。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室面临着信任危机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储侯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964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
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973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
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这些举措
A.增强抵御边疆民族袭扰的实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导致机构重叠和行政效率低下
D.可以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
4.元朝将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大瘐(今
江西大瘐)有何衢亨与光龙两兄弟,初定籍民户,均输纳税。不久,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
役。由此判断,元朝
①实行户籍分类管理制度
②所有户计均需承担赋役
③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
④户籍更改激化社会矛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学者樊树志将晚明界定为明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即1573年至1644年间的71年,并认为“晚明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岛南部
②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④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1842年《南京条约》签字后,中方向英方发出照会,并开列希望继续善后交涉的12项内容,其中专讲
司法问题的第8条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
内地惩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第1页/共8页
①清政府已经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②清政府主动让渡涉外审判权
③暴露出清政府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④中国近代外交体系正式确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
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
保海疆。这反映了
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
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
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
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1898年1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
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
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
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裁撤旧官僚机构
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9.1901年,围绕着科举考试,清廷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笼络士人。而东
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等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借口战争破坏主张延期举行。经过多回合较量,最终西
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B.新政在地方推行缓慢
C.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
D.知识分子对清廷不满
10.1898年6月,中国自办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一一经正女学在上海正式成立,下表为该学校的具体情
况,据表可知该学校的创办
创办者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商人经元善为学校总理

生首批20人,几乎全是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年龄在8至15岁,次
年增至70余人

师中外总教习各1人,教师4人
课程设置主要有中文、西文、医学、女红和体操
课程内容中文功课讲授《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唐诗、古文字等
西文功课主要有英文、数学、地理、绘画、琴学等
A.为全国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
B.引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
C.彻底摆脱封建伦理观念束缚
D.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11.1920年,陈独秀作了《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指出五四运动与以往爱国运动的区别在于
“直接行动”和“牺牲的精神”,前者是指“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后者是指
“牺牲大而结果小”的青年精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直接行动”从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游行示威得到印证
②“牺牲的精神”可以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五四运动看出
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