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1 11:12:18

文档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
2023.11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左传》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
A.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B.商周原始民主的传统
C.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D.重视宗法血缘的特征
2.下图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祥云瑞草等纹样。该织锦代表了当时世界丝织工艺的顶级水平,有学者考证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以下叙述可能作为该观点理由的是
①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发达的重要见证。
② 现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传世蜀锦——四天王狩猎纹锦,是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实证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
③ 出土于吐鲁番的7世纪文书有“益州半臂”等蜀锦名目,并标有上、中、下三等价格,反映了蜀锦沿丝绸之路在西域的贸易情况。
④ 汉代四川的蚕桑丝绸织造业十分发达,文献记载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并主张细致观察茶的烹煮过程以体会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②崇德向善,注重操守
③革故鼎新,创新发展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下列图片代表中国古代西藏与中央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5.明末清初出现“花部”与“雅部”之争。“雅部”,仅指昆曲;“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时人评价:昆戏者,以曲为主,其文词合于士夫之口;花部者,以戏为主,本无与于文学之事,惟在能刻画描摹,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注:等同)也。京剧的出现,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雅之争”
①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②折射了市民生活的发展
③体现雅俗文化的对立与交融④突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
A.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西学书目表》,著录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见下表)。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这一做法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潮B.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C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D.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7.下表为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据此可知
1918年 1924年
产生义和团这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期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第81期
A.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C.多方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D.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
8.北京长辛店作为我国北方铁路工业的重要发源地,集聚了数量众多的产业工人。1919年5月7日,长辛店铁路机厂铁匠工人史文彬带领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罢工,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建立劳动补习学校,同年5月,长辛店工会成立,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据此可知,长辛店工人运动
A.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学说
C.加速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9.古田会议决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设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决议
①开启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②明确了工农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
③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④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抗战后,北大、清华、南开迁回原址。西南联大
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②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
③保障了抗战军需供给④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优秀文学作品既饱含情感之真和道德之善,亦具有史料价值。下列诗文反映的中国近代
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②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
④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12.十四年抗战,中国将士以鲜血浇筑国魂军威。对下图所示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1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图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③图1和图2共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图1和图2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历史文献的浩瀚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文献的颁布与其意义对应关系
不准确的是
14.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
问题,即《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奠定基础
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③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1902年梁启超撰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对60年后“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区,都变作博览会场了。”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
A.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巨变
B.从闭关锁国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转型
C.从半殖民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嬗变
D.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 13分)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但在史学界却存在着疑与信两大派。
有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来自传闻,不可置信”。首先,如此重大事件,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片语。丁谓(966~1037年)的《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谈录》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随后王曾(978~1038年)的《笔录》则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后世所谓“杯酒释兵权”一说,基本皆出于此。至神、哲宗时司马光的《速水纪闻》更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据载“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但当年六月初二杜太后病逝,七月初属国丧期间,不准宴饮。
更多学者认为,“杯酒释兵权”基本可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确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后罢免的,北宋的官方文献,如《国史》《实录》对此均有明确记载。王曾与丁谓基本是同时代人,且王氏成书在先,论者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非稳妥之论。注重政治运作技巧,尽力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氛围,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因记录者未能身临其境,“杯酒”一事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可能不无渲染,却并非后人编造。《宋史·礼志》载:“皇太后杜氏崩……合随皇帝以日易月(注:一天等于一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即服丧时间实际只需二十四天,六月二十五日后已不禁宴饮。
(1)阅读材料,说明“疑”与“信"两派争论的角度及其与之对应的论据。(6 分)
(2)谈谈你对“杯酒释兵权”的看法。(7分)
17.(8分)社会转型
[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自江苏率先创设厘金后,“征厘之法被各地滥用,不仅无物不捐,而且征厘局卡繁密,捐上加捐,课征税率不断提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晚清财政状况与社会转型的关系。(8 分)
18. (10分)基层治理
材料一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主要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管理。民国初期,在较大的乡、保所在村镇设立区公所,将原来横亘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税收中介掮客替换为区公所职员……区公所随便摊款、无所制约,并未真正带来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1930 年国民政府修订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依法选出乡长、闾长和监督委员会,旧式乡村精英退居幕后,依然保持着对乡村的领导和控制。
(1)阅读材料,分析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效果。(4 分)
材料二 1950 年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的地区,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农民协会应该成为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乡村须能吸收合于党员条件者建立党的支部,并且在完成土改复查的地区自下而上地逐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简评新中国土地改革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积极作用。(6分)
19.(11分)最惠国待遇
材料 以下为中美关系史 上围绕最惠国待遇问题进行的三次缔约谈判的条约文本(节选):
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望厦
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缔约双方之国民……其所享受之待遇,无论如何,不得低于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之待遇。
——《中美 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南京
缔约双方对来自或输出至对方的产品应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即对上述产品相互给予对来自或输出至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在下列方面所给予的各种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向对方的商号、公司和贸易组织提供的待遇不低于给予任何第三国或地区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1979年7月7日,北京
结合历史背景,从中美关系演变的角度解读上述材料。(11 分)
20. (13分)青春中国
材料一 1916 年,时年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文中写道:“吾愿
吾亲爱之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青春》的写作背景。(4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阐述中国青年如何“以青春之我,创建青
春之国家”。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9分)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2023.11
第一部分(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2
3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D
B
B
A
D
A
D
第二部分(共55分)
16.(13分)
(1)【答案示例】(6分)
观点

角度

官修史书和档案缺乏记载;记载此事的
史料来源
官修史书对罢免宿将兵权有明确
和价值
《笔录》、《涑水纪闻》等都是个人笔记,
记载,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
属于二手史料,缺乏权威性
王氏成书更早,并非擅增情节:置
内容
最早记载无宴请情节,时代愈晚记载愈
于宋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杯酒
(情节)
生动详细,有后世擅增之嫌
释兵权”合乎情理
依“以日易月”之制,事件发生时
时间
事件发生于国丧期间,不合礼制
已不禁宴饮
(2)(7分)
综合材料信息,一方面可知“释兵权”是史实,但是否以“杯酒”的方式“释兵权”,如果没
有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则很难形成定论:另一方面,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
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戏剧性的夸张和渲染,但大致可推断宋初应该是以一种较为宽缓的方式
解决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
可搁置“杯酒”的细节,更关注“释兵权”的本质。宋初罢免宿将兵权等措施,有效预防
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同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宿将兵权问题,也营造了一种
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并对北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如果仅依据单方面材料进行该主题的研究,则难免偏颇。应
尽量占有各类史料,并辨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等,当不同史料对同
一史实的记载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对史料进行综合辨析,坚持多源互证,阙闻则疑,才能得
出更接近史实的结论。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17.(8分)
以田赋为主体的传统税收结构已经改变,田赋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以厘
金和海关为主的商业税大幅度增长。财政收人构成的变化反应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商品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关税收入的比重增加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反映了晚清社会正经历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艰难转型。
晚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税收田赋和盐税仍占有相当比重,反映了小农
经济仍占主体地位。地方政府滥发厘金,危害了国家财政统一,严重打击了工商业发展。政
府大举外债,主要用于赔款,实业投入不足,大量外资和商品涌入,阻碍了本国工商业发展,
最终导致转型失败。
18.(10分)
(1)(4分)民国时期,县以下开始设立基层机构,征收赋税;立法选举基层公职人员,推
动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乡村权力仍然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掌握,未能实现国家基层治
理能力的实质提升。
(2)(6分)土地改革运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彻底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关
系,将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增强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土地改革取缔了族权和绅权,将农民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将乡村权力转移到农民协
会手中。
土地改革在基层建立起正式的乡政权和党支部,县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
等基层组织,中央政府的政令得以全面传达和贯彻,提升了基层组织动员能力。
19.(11分)【答案示例】
鸦片战争后,美国借机于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一体均沾”条款本质上
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是不平等条约。其实质迫使中国放弃“天朝体
制”,接受欧美主导的国际法条约体系下不平等关系,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二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
华采取扶蒋反共政策,《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得以缔结。此条约形式上平等互惠,但当时
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生产落后,实际上无法平等享受商约中规定的“最惠国待遇”等各项
权利,体现了美国借支持国民党政权以最大限度攫取中国利益的企图。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不可
忽视的政治力量。中美签署《贸易关系协定》,有利于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促进了世界和平
与发展。
在一个多世纪的中美关系史上,双方就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谈判和协定,经历了从不平等
到真正平等互惠的历程,是中国从半殖民地社会到独立自主的现实写照。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