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8下人教新课标第23课《马说》导学案
第23课 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熟读课文。
3.翻译和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熟读背诵课文。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全文,结合注释,抓关键句,梳理大意,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寓意。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自主检测:(1)字词注音
祗( ) 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槽枥 ( )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外见( ) 其真无马邪( )(2)作者简介
韩愈,字 ,河南河阳人,唐代 、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3)文体常识“说”:是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
2.我的疑惑:【课文诵读】范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3、组内朗读水平较高的一名学生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体会、自读。【小组合作,梳理文意】1.小组合作,共同翻译课文(注意充分利用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注释,把各组共同的疑点写下来)。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3.小组活动:解决下列题目。通假字
(1)食马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这样的 今: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怎么. 今: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 今义:或者 【合作交流,难点解析】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4、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见解,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 ): ; 或: ; 石: ; 食(Sì): ; 能: ; 是 ; 才美: ; 见: ; 且: ; 等: ; 安: 。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5) 概括段意: (5) 概括段意: 。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 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 道 、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 、通 、临 、其 、邪
(3)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4) 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 概括段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6)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 ”与“ ”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 ,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 。
【深层理解,课文探究】1、深层寓意: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2、品味意境 :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每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2.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训练,巩固拓展】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祗辱于奴隶之手(祗:_______________)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______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___)是马也(是: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_) 按提示背诵全文。2.做练习册前部分积累运用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学生课前要通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批注读音释义,独立进行资料的查阅,了解作者,课堂用5分钟进行当堂测试。老师注意巡看,针对学生普遍性错误和易考点进行强调。先结合教材独立思考后,形成初步认识,再组内交流,形成共识,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教师随意指定小组汇报展示。独立完成后组内交叉批改,再组内交流后,老师先选择学生进行汇报展示
备课资料:
一、译文:世上先有伯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 ( http: / / www.21cnjy.com )”,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这样的 今: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怎么. 今: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 今义:或者
三、疑难解答
课文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3、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见解,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课文第二段
(4)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直接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本原因)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谴责、不平、惋惜
(5) 概括段意: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这一自然段,作者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课文第三段
(4)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明知而不能通其意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食马者的嘲讽,对千里马的痛惜。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深层理解,探究升华
1、深层寓意: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2、品味意境 :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每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