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1 13:34:02

文档简介

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卷
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2.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  )
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 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3.《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临淄的是
A.百姓持方孔半两钱购买所需物品 B.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C.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 D.已出现作为独立金融机构的当铺
4.春秋时期,有些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楚国国君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
5.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A.重塑了宗法伦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
C.强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县制度
6.下面两图为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设。它们的修筑
A.抵御了外族侵扰 B.有利于经济发展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加强了皇权专制
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
8.图1是中国古代某时期人口密度情况。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图1
A.东汉永和五年 B.唐朝天宝元年
C.北宋靖康二年 D.明朝洪武二十六年
9.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10.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
A.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 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
11.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1
A.加强了中枢机构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12. “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13.佛像在隋唐以前是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 B.中外艺术风格交融
C.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 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
14.表1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表1
服饰文化 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 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15.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16.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17.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并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衣食天子”、“不耕而食”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8.表1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少数民族首领 措 施
耶律阿保机 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 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 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19.图2所示,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
图2
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
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
20.宋代,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为戏曲写唱词、作剧本的职业脚本撰写者“才人”。他们成立了行会组织“书会”,根据观众趣味,不断修改脚本提供给戏班表演从而获得合理报酬。这反映了当时
A.大众趣味决定戏曲创作 B.戏曲艺术渐趋成熟
C.文化创作冲破理学束缚 D.世俗文化得到发展
21.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4.据清朝乾嘉时代无锡人钱泳描述:“大江南北迎神赛会之戏,向来有之,而近时为尤盛,乡城士女观者数万人,虽有地方官不时示禁,而一年盛于一年,甚至在城在乡俱崇华美,大街小巷迎接亲朋,使斯民咸入豪奢。”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C.政府的控制力逐步减弱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25.康熙帝曾打算采取招抚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允许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藩封,世守台湾”。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作为投诚条件,康熙帝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材料体现了清代(  )
A.夷夏之防阻碍国家统一 B.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统治者明确的国家意识  D.朝贡体系随改朝易代而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蘩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面对财婚厚奁风尚和奁产纷争,朱熹主张:“议昏姻有及于财者,皆勿与为昏姻可也。”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的婚姻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7分)
27、(8分)材料:四幅图片分别是我国古代某四个统一王朝的全图。
判断四幅地图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经略边疆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28、(10分)阅读材料: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代表性的制度变革
时期 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尊儒制度等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租调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元时期 宋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
明清时期 明内阁制; 清奏折制度、增设军机处
任选表格中两个以上的制度,围绕“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不少于240字)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建筑,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并不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也就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出现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2.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  )
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 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答案】D 
【解析】根据“宅兹中国”“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将中原文明推广,扩大影响力,故选D项;根据“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分封制的作用,但分封制未能保障周王朝的长期繁荣,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成分多种多样,并不单一,排除B项;秦朝才开始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
3.《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临淄的是
A.百姓持方孔半两钱购买所需物品 B.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C.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 D.已出现作为独立金融机构的当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齐国都城临淄……气扬”可知,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故选C项;方孔半两钱是战国时期秦国货币,排除A项;商朝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排除B项;唐朝时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排除D项。
4.春秋时期,有些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楚国国君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
【答案】B
【解析】题干说到在春秋时期有诸侯国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结盟,到战国时期则是自己“称王”“相王”,这本身说明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了,故选B项;“称王”“相王”说明诸侯自己称王,已经不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了,排除A项;题干不是说列国纷争,而是说各国诸侯自己称王或者“相王”,排除C项;题干不是说华夏夷狄之间的对垒,而是说“联盟”或者“相王”等彼此和平交往,排除D项。]
5.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A.重塑了宗法伦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
C.强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县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从而实现了某区域的族群认同,这促进了华夏认同,故选B项;“重塑”一词表述有误,材料强调许多族群追溯的英雄祖先,这并不是重塑宗法伦理的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与祖先追认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6.下面两图为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设。它们的修筑
A.抵御了外族侵扰 B.有利于经济发展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加强了皇权专制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左图是秦朝长城的示意图,右图是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南下侵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秦长城抵御了匈奴的侵扰,而大运河与“外族侵扰”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秦长城的主要目的在于抵御匈奴的侵扰,排除C项;专制皇权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这与长城和大运河无关,排除D项。
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
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打击了地方诸侯,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稳定市场秩序主要是通过均输平准政策,而非取消郡国铸钱权力,排除B项;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割据势力,但“根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没有货币体系的其他内容,不能说明健全了货币体系,排除D项。
8.图1是中国古代某时期人口密度情况。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图1
A.东汉永和五年 B.唐朝天宝元年
C.北宋靖康二年 D.明朝洪武二十六年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南北人囗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即该时期为东汉永和五年,故选A项;唐代天宝元年,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宋靖康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纷纷南迁,南方人口多于北方,排除C项;明朝洪武二十六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浙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因为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排除D项。
9.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答案】B 
【解析】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迁徙,西晋时期,中原人口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聚居,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不断交融,故选B项;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可知,大量少数民族迁入我国北方,有利于北方的经济发展,与南方无关,排除C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民族聚居不能保障社会安定,排除D项。]
10.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
A.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 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
【答案】B
【解析】孝文帝改革中的姓氏改革是把原有的鲜卑族姓氏改做汉族姓氏,这样就使得姓氏方面与汉族没有了差别,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B项;姓氏改革与政权的封建化无关,只与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关,排除A项;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行,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而不是姓氏改革促进了其经济发展繁荣,排除C项;姓氏改革只是鲜卑族汉化的其中一项措施,不能据此说明鲜卑族完成了汉化的过程,排除D项。
11.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1
A.加强了中枢机构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12. “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答案】C 
【解析】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天可汗”说明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还涉及周代、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13.佛像在隋唐以前是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 B.中外艺术风格交融
C.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 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佛像由隋唐之前的印度风格发展到盛唐时期具有了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出外来的佛教文化逐步适应中国国情的趋势,也就是趋向中国化,故选A项;佛像变化的这一趋势本质上反映了佛教逐步中国化的特征,而不是中外艺术风格的交融,排除B项;上述佛像变化本质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而主旨不是艺术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排除C项;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步中国化,被儒家思想吸收而发展为理学,而不是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且题目主要是说佛像变化,而不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
14.表1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表1
服饰文化 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 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
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妇女骑马、吃胡饼、看胡舞,这说明了民族交融的加强,中原地区吸收少数民族地区地区的习俗文化,这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故选A项;“城市生活日益丰富”与城市中市民阶层的衣食住行有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虽然民族交融在加强,但民族差异并不可能消亡,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属于对外交往方面,排除D项。
15.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大量知识分子充任地方藩镇的幕僚,进一步助长了藩镇的实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故选A项;朋党之争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央各级官僚之间的权力之争,排除B项;“游宦之士”“辟召幕僚”说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成为藩镇幕僚并未经过科举考试,而是以辟召的方式得到藩镇的任用,不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排除C项;当时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6.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北宋诸多民族政权对峙时期,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这就使得北宋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马和羊,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既有马拉的马车、牛车、驴车,也有轿子、人力车等,并没有出现“落后”现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文人的画作来源于社会现实,说明他们对市井生活并不陌生,排除C项。
17.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并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衣食天子”、“不耕而食”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D
【解析】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禁军拱卫京师,不能提升边境防御能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冗兵”加剧财政负担,与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无关,排除B项;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
18.表1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表 1
少数民族首领 措 施
耶律阿保机 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 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 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答案】C
【解析】据题干表格可知,辽、西夏、金、元等政权的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等,这就会加速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知,在这些政权中,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游牧民族的封建化,故选C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等,但是并不能证明其汉文化素养深厚,排除A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张向汉族学习,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排除B项;“因俗而治”属于地方治理层面,与表格内容无关,排除D项。
19.图2所示,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
图2
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
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可知,通过司马光的描述,体现了个人修养的境界,即修身,齐家,治国等,反映了投壶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投壶活动的起源是由先秦时期的射礼演变而来,至宋代,投壶依然流行,民族交流的加强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可知,投壶活动在士大夫家中流行,因此,不能得出门第观念淡化的结论,排除C项;投壶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具有礼仪色彩,与教育无关,排除D项。
20.宋代,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为戏曲写唱词、作剧本的职业脚本撰写者“才人”。他们成立了行会组织“书会”,根据观众趣味,不断修改脚本提供给戏班表演从而获得合理报酬。这反映了当时
A.大众趣味决定戏曲创作 B.戏曲艺术渐趋成熟
C.文化创作冲破理学束缚 D.世俗文化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随着北宋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剧本创作迎合观众趣味进行创作,这反映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大众趣味是影响因素之一,“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讲述宋代出现专业剧本创作者以及他们迎合观众趣味进行创作,从中并不能看出宋代戏曲艺术是否渐趋成熟,排除B项;明清时期文学创造冲破理学束缚,排除C项。
21.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C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2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2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24.据清朝乾嘉时代无锡人钱泳描述:“大江南北迎神赛会之戏,向来有之,而近时为尤盛,乡城士女观者数万人,虽有地方官不时示禁,而一年盛于一年,甚至在城在乡俱崇华美,大街小巷迎接亲朋,使斯民咸入豪奢。”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C.政府的控制力逐步减弱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乾嘉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民间迎神赛会期间,城乡民众衣着华丽,展现了豪华奢侈的现象,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D项;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清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弛,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与政府控制力逐步减弱无关,排除C项。
25.康熙帝曾打算采取招抚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允许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藩封,世守台湾”。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作为投诚条件,康熙帝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材料体现了清代(  )
A.夷夏之防阻碍国家统一 B.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C.统治者明确的国家意识  D.朝贡体系随改朝易代而瓦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康熙帝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可知,康熙皇帝有极强的国家意识和底线,故选C项;夷夏之防侧重等级观念,而康熙认为“郑经乃中国之人”,体现其浓厚的华夏一体的观念,排除A项;外交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活动,而台湾问题不属于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排除B项;朝贡体系瓦解在近代,排除D项。]
非选择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蘩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面对财婚厚奁风尚和奁产纷争,朱熹主张:“议昏姻有及于财者,皆勿与为昏姻可也。”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的婚姻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7分)
变化:由重视门第到看重财产(或者答“不顾门户,直求资财”也可)(2分)
原因: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②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
③社会流动性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④社会重财重利之风盛行;(一点2分,任答3点5分)
27、材料:四幅图片分别是我国古代某四个统一王朝的全图。
判断四幅地图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经略边疆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朝代:第1幅是明朝;第2幅是唐朝;第3幅是元朝;第4幅是清朝。(4分,每点1分)
意义:①促进了边疆开发与民族融合;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国家统一也可);
③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8、阅读材料: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代表性的制度变革
时期 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察举制等;尊儒制度;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租调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元时期 宋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
明清时期 明内阁制;清奏折制度、增设军机处;
任选材料中2个以上的制度,围绕“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不少于240字)
观点2分; 论述:6分;小结2分;
参考观点: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基础;
汉朝的制度变革有得有失;
汉武帝时的制度创新推动汉朝走向鼎盛;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变革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制度创新是隋唐盛世局面出现的保障;
明清制度变革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中国古代中枢机制的调整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发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体现了选官制度日趋公平合理;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或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二府三司与三省六部对唐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