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1 13: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台区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历史
2023.11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即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由此可知,周朝
A.社会舆论决定君王的决策 B.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形成多渠道舆论监督机制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室面临着信任危机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964 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973 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这些举措
A.增强抵御边疆民族袭扰的实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导致机构重叠和行政效率低下 D.可以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
4.元朝将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大瘐(今江西大瘐)有何衢亨与光龙两兄弟,初定籍民户,均输纳税。不久,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由此判断,元朝
①实行户籍分类管理制度 ②所有户计均需承担赋役
③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 ④户籍更改激化社会矛盾
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学者樊树志将晚明界定为明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即 1573年至 1644 年间的 71 年,并认为“晚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岛南部 ②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④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1842 年《南京条约》签字后,中方向英方发出照会,并开列希望继续善后交涉的 12 项内容,其中专讲司法问题的第 8 条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已经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②清政府主动让渡涉外审判权
③暴露出清政府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④中国近代外交体系正式确立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 世纪 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
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 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
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 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1898 年 1 月,康有为给光绪帝上书,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建立代议制机构 B.增强改革派的实力
C.裁撤旧官僚机构 D.寻求社会各界支持
9.1901 年,围绕着科举考试,清廷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慈禧太后和朝臣希望举行乡试,笼络士人。而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等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借口战争破坏主张延期举行。经过多回合较量,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延期一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B.新政在地方推行缓慢
C.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 D.知识分子对清廷不满
10.1898 年 6 月,中国自办第一所正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正式成立,下表为该学校的具体情况,据表可知该学校的创办
创办者 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商人经元善为学校总理
学生 首批20人,几乎全是上层社会的名闺才媛,年龄在8至15岁,次年增至70余人
教师 中外总教习各1人,教师4人
课程设置 主要有中文、西文、医学、女红和体操
课程内容 中文功课讲授《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唐诗、古文字等 西文功课主要有英文、数学、地理、绘画、琴学等
A.为全国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 B.引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风尚
C.彻底摆脱封建伦理观念束缚 D.形成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11.1920 年,陈独秀作了《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指出五四运动与以往爱国运动的区别在于“直接行动”和“牺牲的精神”,前者是指“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后者是指“牺牲大而结果小”的青年精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直接行动”从北京学生齐集天安门游行示威得到印证
②“牺牲的精神”可以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五四运动看出第3页/共8页
③陈独秀看到了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民众的伟大力量
④演讲发挥了宣传动员作用,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1937 年 9 月, 在奔赴抗日前线的途中, 朱德给远在四川的妻子陈玉珍寄出了分别十年后的第一封家书,信中写道:“近来, 国已亡三分一, 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 我们的队伍已到了前线, 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 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胜日本。”右图是此家书的封面,上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缄”的字样,此家书
①写于淞沪会战结束之际 ②反映出抗战形势的严峻
③体现八路军已成为抗战主力 ④显示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分别悬挂起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1950 年国庆节前,将东侧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56 年至 1964 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对天安门标语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适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②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③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与伟大胸怀 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4.20 世纪 60 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西北、西南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他们主要通过参加建设会战、提供物资支援、开展慰问演出等方式为三线建设作贡献。汤景英、安顺发等技术工人是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三线建设的缩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
C.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D.彻底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15.1999 年,外交部网站上举行了“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展览,其中第五部分涉及了以下四个事件,反映出中国外交
1991 年 10 月 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
1993 年 11 月 江泽民主席在西雅图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
1996 年 9 月 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 年 2 月 胡锦涛副主席访问南非,与曼德拉总统会晤
①注重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②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③积极致力于与大国发展关系 ④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10 分)大一统与国家治理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简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实践。(10 分)
17.(11 分)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北朝至宋元 1000 多年的不断开凿修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现有洞窟 735 个,保存壁画 4.5 万多平方米,彩塑 2400 余尊,唐宋木构窟檐 5 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石窟数量多达 1000 余个,保存下来的有 200多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石窟装饰纹样既保留了北朝时期敦煌本地图案和一些西域纹样图案的特点,又吸收中原地区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特征,还吸取了中亚地区的一些纹样风格。以花卉、禽兽等图案为代表,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色彩绚丽。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 85 个。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西夏石窟的图案装饰纹样受到北方辽政权的影响,也明显模仿宋代建筑彩画的纹样。西夏晚期和元代的洞窟,壁画和雕塑中都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和阗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随着岁月的流转,因长期受风沙等自然原因的影响,敦煌石窟正在以“比古代快 100 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鉴于此,让文物在数字档案中永生的构想被提出。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敦煌研究院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有 289 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40 个洞穴进行了三维重建,敦煌石窟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档案,开发出根据图片自动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的云计算共享平台。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被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尘封的文物由此获得新生和永恒。
——摘编自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高宇飞《人类敦煌:敦煌文化特色与形态》、胡珊《数字档案“让敦煌永生”》等
(1)依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5 分)
(2)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结合敦煌莫高窟数字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认识。(6 分)
18.(13 分)地方自治
材料一 “地方自治”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被近代中国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所接受。甲午战后,维新派大力提倡地方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思潮逐渐兴起,并对统治阶级中部分开明人士产生影响。
迫于要求地方自治的舆论压力,1908 年清政府拟定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对地方自治的实施步骤作了统筹规划。1909 年后,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文件,仿效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清末地方自治分成两级,以府、厅、州、县为上级自治,以城、镇、乡为下级自治,而省级没有明确规定实行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明确地方自治范围包括本城镇乡之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救济慈善事业、公共营业、筹集款项等方面,同时规定“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自治”。根据规划方案,要求至 1914 年地方全部成立地方自治机构。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受到了地方绅商阶层的欢迎,但筹办自治过程中因地方官办理不善、征收自治费等引发的骚乱事件遍及全国 15 个省区。1914 年,袁世凯下令取消各级地方自治。
——摘编自孙婷《清末地方自治研究》
材料二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1924 年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9 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地方自治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4 分)
19.( 11 分) 革命歌谣
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 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11 分)
20.(10 分) 社会主要矛盾
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序号 会议、文件 内容节选
① 1950 年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的讲话 要完成土地改革,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作斗争,我们面临的敌人是够大够多的。必须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等各方面的关系,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② 1952 年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的批语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③ 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⑤ 2017 年中共十九大报告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材料,从①-⑤序号中任选两个,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做的努力。 (11 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共 10 分
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实行上计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对地方进行监督。(4 分)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2 分)
秦朝修筑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实行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证皇帝和中央政令传送至全国各地。(2 分)
以上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2分)
17. 共 11 分
(1)特点:石窟开凿数量多、水平高;纹样内容丰富、富于变化;体现西域、中原、中亚文化特征,具有多元性;(2 分)
原因:隋唐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三教并行、佛教的发展;历代传承。(3 分)
(2)史料价值:石窟保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图像、文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生动地传达历史信息,可对传世文献提供印证与补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石窟的内容反映了北朝至宋元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可用于研究这些时期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学、经济、民族交融等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4 分)
认识:敦煌石窟的数字档案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来保存、传承敦煌千年文化,扩大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 分)
18. 共 13 分
(1)答案示例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清政府的部分官员主张实行地方自治,以求缓解压力,维护统治。地方自治在新政期间开始推行,仿效西方,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地方自治机构;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地方基础建设等领域实行自治。地方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有利于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参政,一定程度冲击了封建秩序。地方自治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文化教育、地方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清政府地方自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自治的事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加之由于措施失当,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最终走向失败。
清末地方自治是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一定进步作用。
(2)变化:与清末地方自治相比,孙中山主张赋予地方更大的政治权力,具体表现为拥有立法、行政等实权,同时地方自治机构可以参加干预中央政事。(2 分)
原因:吸取民国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2 分)
19. 共 11 分
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利用歌谣宣传革命。(1 分)大革命时期,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反帝反军阀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歌谣宣传反帝反侵略。(2 分)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革命歌谣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歌颂新生活,鼓舞人民的斗争热情,开始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2 分)
抗日战争时期,抵御日军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革命歌谣主要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情况,激发了人民抗日热情,揭露了日军罪行。同时也宣传了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民主选举制度。(2 分)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挑起内战,歌谣传递了人民群众希望停止内战,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以及对人民解放、革命必胜的信念。(2 分)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歌谣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唤醒革命意识、激发反抗精神、推动文艺发展,它的变化与时代和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年代的见证。(2 分)
20. 共 10 分
答案示例:
①新中国成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国民党残余势力依旧存在,通过土地改革、剿匪镇反、抗美援朝,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条件。(4 分)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依然存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 分)
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主要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进行努力,妥善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进步。(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