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选择题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黑色水笔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1.赵陵山77号墓为苏州良渚文化早期的一座重要墓葬。该墓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除了陶器、石器外,仅玉器就达125件(套)之多。在墓主腰部右侧放置了代表权力的石钺,其孔内为透雕人鸟兽玉饰。这主要表明当时的良渚
A. 礼乐制度完善 B. 社会分化明显
C. 手工技术领先 D. 阶级对立严重
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主要反映了
A.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并非一帆风顺
B.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 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
D. 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3.下图为西周“大盂鼎”及其铭文拓片。铭文内容记载了周康王赐予盂的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等信息。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4.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这主要体现了西周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5.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这项规定有直接关系的是
A. 奖励耕织 B. 推行小家庭制 C. 推行县制 D.实行什伍连坐
6.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这个“创造的时代”是
A. 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8.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时期的知识线索,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原始文化——文化遗存分布
华夏始祖——早期国家形成
诸夏一体——政治变革进行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C.不同文化互动频繁 D.国家是统治的工具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 推行郡县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恢复分封制 D. 用权术驾驭大臣
1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11. 《贾谊·治安策》记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 察举制 B. 封国制 C. 郡县制 D. 推恩令
12.光武帝刘秀采取一些列措施,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下列各项属于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①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控制外戚干政
③首创刺史巡视监察 ④惩处贪污腐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4.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A.蜀——吴——西晋——东晋 B.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西晋——东晋 D.吴——蜀——东晋——西晋
15. 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草原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 造成了政权的分裂更迭
C.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加速了人口的南北失衡
16.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生产技术进步 B. 艺术种类众多
C. 佛教广泛传播 D. 社会持续动荡
17.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不被认可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道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认可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19.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中外文化的交流
20.诗人孟郊曾欣喜写到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时空转换过程,即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转换,从东西两极格局向南北两极格局转换。下列史实最符合这一转换过程的是
A.少数民族迁移 B.王朝都城变迁
C.科技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移动
22. 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主要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23. 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
A.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B. 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
C. 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 D. 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24.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此变化主要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B.宋朝政府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D.宋朝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25.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
A.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操之过急 B. 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D. 重视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调整
2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7.在中国古代, (王朝)强化了中央集权,成功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这个王朝是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28.宋朝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学说,即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但万事同出一源,它不可能被分割。这一思想家可能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李贽
29.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A. 金属冶铸业发达 B.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C.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区域性商人群体发展
30.“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31.明朝诗人张以宁用诗纪念辛弃疾:“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B. 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 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 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32.下图佐证了“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这一史料,这主要体现了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 B.古代边疆治理具有多样性
C. 明朝对边疆管理的突出特点 D.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33.“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A. 首航得到明太祖的支持 B. 最远到达非洲好望角
C. 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 D. 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
34.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对外交往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35.明代史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轻薄棉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所以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主要表明
A. 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产 B. 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
C. 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D. 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
36.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A.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B.奉行严刑峻法
C.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D.君主专制弱化
37.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该机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宣政院 D.军机处
38. 某校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有学生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挥师入关,入主中原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39.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 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40.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者认为某人的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藏书》抨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这里的“某人”是指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2大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10分)从历史上上治乱兴衰规律中汲取智慧,对于更好地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前期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抑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成为唐朝兴盛的人事保证。唐初继续施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促进了唐前期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主张及其实施效果(4分)
(2)材料二涉及唐朝一系列的制度,以赋税制度为例,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中后期的制度调整,其征税的主要标准有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政策的什么趋势?(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唐朝的治国理政中可以汲取哪些经验?(2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方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南北对立、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都十分严重。统一之初,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炀帝曾驻守扬州,对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他意识到:只有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运输水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两都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问题,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由于北方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随着帝国大一统的形成,开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与隋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的路线走势有何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元朝重新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3分)
(3)元朝大运河的河道走向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要阐释明朝的都城选址。(3分)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1- 10 : BABCB CAACD
11-20: DCBAA CCCDD
21-30: BBDCB AAABD
31-40: CADCC ADCA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大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1)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效果:社会秩序稳定(或:出现“贞观之治”局面)(4分)
(2)调整:实行两税法。变化:从人丁转为财产。(2分)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2分)
(3)经验:关注民生;重视制度创新。(2分)
42.(1)目的:镇压南方叛乱;保证两都物资供应;满足北方军事需要;巩固统一(加强南北交流)(4分)
(2)变化:截弯取直(或:改变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2分)。目的: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1分)。
(3)明朝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