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材料分析,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课本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通过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本课历史人物的学习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新旧冲突——寻背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国务会议。
1914年袁世凯穿着衮服前往天坛祭天,为复辟造势。
探究一:根据图片及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冲突1
图一
图二
【思考】两人在政治立场上有什么冲突呢?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股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社会思潮,鼓吹尊孔读经、“定孔教为国教”。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更是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冲突?
冲突2
新旧思想激烈冲突
新旧冲突——寻背景
“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一号展厅
发动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同封建思想文化斗争。
新旧冲突——寻背景
新意盎然——知概况
探究二:阅读课文56、57页以小组合作形式整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并推举一位同学发言。
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上海)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新青年》、北京大学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油画《北大钟声》
1.他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2.他们能够聚在一起是由于蔡元培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陈独秀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辜鸿铭
新潮、老旧;新旧思想的碰撞与并存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北大的讲台上既有旧式学者,也有新思想的代表,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使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胡适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油画并讨论问题,推举一位同学发言
新意盎然——知概况
陈旧布新——看内容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前的对联
材料四 贞节牌坊
材料五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鲁迅《药》
探究三:结合材料,你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人在思想上有什么问题?
思想愚昧、落后,民主共和名不副实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道德:资产阶级的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
(独立自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人格独立)
提倡民主与科学
思想革命
要拥护那“德先生”(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民主政治
民主思想
科学精神和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民主
科学
【故事】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秀才的理解: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真实情况: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 内容之一
陈旧布新——看内容
结合教材P58第一段,思考胡适和陈独秀如何反对旧文学?结果怎样?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文学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的传播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试看将来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内容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1)
(2)
(3)
陈旧布新——看内容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1919年后离婚案
NEWS
一时间女子逃婚成为时髦,
各地离婚成为潮流
社会花絮
积极(意义):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意义:
1919年 中国
NEWS
政治新闻
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②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
材料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设问:结合上述二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
消极(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新领导
新基础
新内容
新成果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
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和深入。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近代以来先进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出了哪些药方来医治中国这位病人?有何特点?
探索史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革命派)
技术
制度
思想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