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张代,不变的情思”——初中语文《13湖心亭看雪》教学思路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错位的张代,不变的情思”——初中语文《13湖心亭看雪》教学思路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17: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错位的张代,不变的情思”——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思路设计
《湖心亭看雪》收录在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中,该录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避居剡溪山所著。《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一、导入
师:说到西湖,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诗句?
生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3: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
师:西湖的美,历来是受文人认同的。从同学们的表达中,似乎我们"见"到的西湖都是春夏时刻,有没有见过冬天的西湖?(生摇头)请看屏幕~
师:在南方,雪景西湖是不多见的,这是初雪西湖,今天我们借助网络有幸见识了一番。然而,早在千年之前,文人张岱不仅用笔墨记录了这一美妙时刻,而且还是记录的"晚上大雪后的西湖雪景",今天我们便一起来学习《湖心亭看雪》。
二、品"错位",悟"情思"
师:先请同学自由朗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完成后,请全班齐声朗读,并对读音不准等进行点拨,此处省略)~
师:接下来咱们分组学习,一组"提问",一组"作答"。提问组解决:文中有几处"异常"?作答组解决:你从这些"错位"中读到了什么?
1.提问组:文中有几处"错位"之处?
2.作答组:你从这些"错位"中读到了什么?
师:提问组来~你们找到了几处"错位"?
生1: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但好像没怎么写雪,都在写人还有他们之间的对话之类的。
生2:第一段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但是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那就是有人陪同,为什么还要说"独往"呢?
生3:我觉得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两种感觉,第一段吧,冷冷清清,第二段就突然很热闹。很奇怪。
生4:作者问"姓氏",为什么要回答"金陵人",感觉答非所问。
师:提问组这几位同学的"发现"很丰富!也很精彩!作答组如何破解?
生6:我想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作者是"刻意"这样安排的,看起来是写雪景西湖,但其实是想写"看雪景西湖"的"人",因为大晚上的冒着大雪去看雪景,这就已经很违背常人思维了,结果作者还见到了和自己一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就很有意思,"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换做我也会记人。
师:老师注意到你用了"违背常人思维","有趣的灵魂"这几个短语,你眼中的张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趣味"文人。(生6认同)有趣的不仅仅是"我"晚上看雪,更难得的是"我"遇见了"志同道合"之人。这怎能不记录呢?
生5:那我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受到了刚刚那位同学的启发。张岱晚上八点冒着大雪去看雪景,带了人,但却说是"独往",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张岱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所以才说"独往"。
师:不是"一路人"是什么意思?
生5:后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就不懂张岱,以为是他"痴",所以大晚上的来看雪,结果还碰见一样的"痴人"。而且张岱明明和舟子在一条船上,他说"独往",但和另外的"痴人"却喝酒喝得很高兴,这个时候就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种感觉就是"和舟子不是一路人,舟子不理解这种大晚上看雪的行为,但是有人理解","知音","知己"。
师:这种"高兴"的具体表现是?
生5:"大喜","拉余同饮","余强饮",还有他说的那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些都说明"高兴",而且还有点意外之喜,"没想到还有和我一样的人"。
师:哈哈,你的观察非常仔细,有用到之前老师说的"抓关键词"法,很不错。看来咱们张岱还真是一位"不寻常"的文人,幸运的是,有人理解他的"不寻常"。继续~
生8:我想回答第四个问题。我查阅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张岱是明末清初人,经历了明朝的破灭和清朝的崛起,作为明朝人,又是文人,难免对故国充满怀念。恰好,这个和作者差不多的"痴人"也是来自故国,因为当时清朝不叫"金陵",而是"江宁",但是他回答"金陵"而非"江宁",就有一种"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感觉。看起来是答非所问,但其实给了作者很大的宽慰。能够在大晚上的遇见一个和自己一同看雪的人就已经很难的,结果这人还是故国的,就更难得。
师:知人论世,在这里我们好像看到了张岱"不走寻常路"的一点"原因",故国之思,新朝之下,何处排遣?更与何人说?今夜的雪景西湖便是答案。
生10:那这样第三个问题就很简单了。第一段整体的氛围是"冷冷静静"的,这确实是实际情况,但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心中的那份故国之思无人理解,更没有人可以诉说,明明周边又人却形同无人,这份冷清也是作者心中的冷清。但是后来遇到了"同行者"一起看雪,这种冷清就被打破了,直到知道同行者也是来自故国金陵之后,这份冷清就得到了温暖,所以第二段和第一段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
师:第二段的"热闹"我们已经在之前的问题中得到证实,那第一段的"冷清"有具体表现吗?
生10:"独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在你看来,雪景和作者内心冷清的关系是什么?
生10:大雪三日,雪已经将西湖的景点都覆盖了,所以"上下一白",因为雪,原本分散的东西都好像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整个画面就感觉很"大",很广阔。但是作者又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些数量词的使用就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反差感。感觉像是白纸上有几个黑点。
师:你描述感觉的方式很特别,我们把这个画面具体化看看~
师:雪景之大、之广,快把立于芥舟之上的作者"包裹"住了,天地渺茫啊!就我一个这样的亡国之人!大与小的强烈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冷清。作者张岱的"形象"也立于眼前,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张岱?
生1:"不走寻常路"的张岱
生2:对故国难忘的张岱
生3:巧遇"知音",开怀畅饮的张岱
生4:雅兴独特的张岱
......
师:至此,同学们关于《湖心亭看雪》中的问题就都解决了,提问组眼光毒辣,作答组的实力也很强。老师就在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上稍作总结。《湖心亭看雪》通过三处"错位"——题之错位、行为错位、内容错位,展现了一位对故国充满怀念、对自身渺小充满感慨、对巧遇知音充满欣喜的作者形象。张岱看雪,看的不仅仅是雪,是雪中天地与自我,是雪中故国与新朝,是雪中痴人与知音。如果现在你心中忧愁万分,不妨学古人,访山水,纵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