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任务一:儒学的世俗化(程朱理学)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3
视角1:理学的内涵及影响
【活动探究】
原因:宋代城市兴盛;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儒家传统道德秩序受到冲击。
4
【问题探究】(教材P70)
(2)阅读教材P70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思考宋代理学的积极意义。
5
6
特点:“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理”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
原因:程朱理学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积极意义: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的内涵”思维导图
7
【疑点突破】
8
根据材料,概括“人欲”的内涵。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内涵:超过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为“非欲”。
有学者指出,在理学家重新构筑的礼治秩序下,中国妇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损伤。在宋代以前,妇女对丈夫没有绝对的依附关系。到明清,妇女地位下降,像李清照那样的文学家再也没有了。史书所记节烈妇女,唐朝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万人。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理学的普及有直接关系。
9
视角2:儒学的世俗化
10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11
特点:儒学思想呈现具体化和通俗化;儒学对象呈现民众化和基层化特点;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影响:使新儒学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但也扼杀和禁锢了人性。
1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学思之窗】(教材P67)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13
【学思之窗】(教材P67)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14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答题标准:以程朱注解为主。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人们变得“浮华”;用“四书”“五经”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用,这与元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分不开的。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4)理学的正统化:地位提升。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海外。
15
任务二:文艺的平民化(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16
视角:宋元市民文化发展
材料一
17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79页。
【活动探究】
材料二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8
材料三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是结合了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于刚强”、佛家的“顿悟”,三家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绘画最高境界。
——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1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几例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20
表现形态:风俗画、宋词、元曲、宋元话本等。
推动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娱乐设施完善、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21
任务三:文明的互鉴性(科学技术、少数民族文字)
22
视角: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材料一 中华文明在“西渐”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火药则成为西欧市民阶层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指南针引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同样,独具特色与发展谱系的西方文明,则高扬科学与理性旗帜,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科学技术文化。
——商志晓《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商志晓:《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第7版。
【活动探究】
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材料二 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拥有该少数民族语言人民群众的重要信息和思想交流工具,是该民族独特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往往是该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陈伟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25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陈伟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 西夏文佛经
26
在此前后的四个世纪中,中国本土逐渐落入亚洲内陆的部落民族之手。辽、金和元这三个由征服者建立的朝代,都继承了前者的业绩,并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统治……但是中国文明不仅没有灭绝,反而颇有创造性地应付了外族挑战,发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应付模式,中国的文化遗产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7
[美]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第2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8
程朱理学复兴儒学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文学艺术雅俗并陈
世俗化
平民化
互鉴性
文化认同
文化交流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