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顾茅庐,《隆中对》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
东
汉
魏
蜀
吴
西
晋
东晋
隋
朝
北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220-280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短暂统一) 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317-420
266-316
316-439
581
南朝(420-589)
北朝(439-581)
公元589年
南下灭陈
宋 齐 梁 陈
263魏灭蜀
266晋代魏
280晋灭吴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思考:哪国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266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280年,西晋灭吴
魏国实力最强
2.西晋短期统一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太康之治”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316年
西晋亡国
惠帝弱智
→贾后乱政
→八王之乱
3.五胡内迁
影响: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也激化了民族矛盾。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2.南朝:宋齐梁陈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南
朝
建康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二.东晋与南朝
p28【思考点】: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自然条件优越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社会安定,没有大规模战乱。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①原因
3.江南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结合教材p28,梳理江南开发的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
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二.东晋与南朝
②表现
③影响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五胡学习中原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①十六国出现(15+1)
②民族交融
③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进攻东晋,最终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①北魏统一北方
2.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②孝文帝改革(孝文汉化)
内容
①创建新制度: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②迁都洛阳
③移风易俗,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汉话
汉服
通婚
汉姓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民族交融】
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
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孝文帝改革(孝文汉化)
三.十六国与北朝
③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朝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孝文帝改革(孝文汉化)
581年,杨坚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统一全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总览本课,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蜀汉降服南中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江南开发
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汉化
十六国
东
汉
魏
蜀
吴
西
晋
东晋
隋
朝
北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220-280
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短暂统一) 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317-420
266-316
316-439
581
南朝(420-589)
北朝(439-581)
公元589年
南下灭陈
宋 齐 梁 陈
263魏灭蜀
266晋代魏
280晋灭吴
小结
(2022年北京高考·2)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D
链接高考
(2022年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B
链接高考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
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
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
“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
(2015·上海高考·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A
【解析】
《三国志》是史学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
《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B项错误;
《三国》属于影视作品,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C项错误;
《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D项错误。
链接高考
(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C
【解析】
据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题意,排除A项;
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
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
链接高考
(2021·河北高考·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C
【解析】
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
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
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
“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