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15:30:5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A项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是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人口南迁、土地荒芜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题干并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1·菏泽)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
C.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208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比如时间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3.(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2023九下·鹤山月考)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
A.地域十分广阔 B.劳动力素质高
C.地势十分平坦 D.战略位置重要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 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 ”“ 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 ”等信息可知, 崤山、桂陵、官渡所发生的战役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影响巨大,而这三个地方地处中原地区,可见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D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到这三个地方的地域面积问题,A项不正确;
劳动者素养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不正确;
题干中没有涉及三地地势平坦的信息,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读材料题的思路是要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如时间等。
5.(2020七上·高明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再到西晋统一全国。可知统一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强。因此:
ABD表述不全面,C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发展的趋势,难度不大,依据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
B.官渡之战,200年,不符合题意;
D.城濮之战,春秋争霸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7.(2019·靖江模拟)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是(  )
A.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B.先后出现的两个王朝
C.统一的局面 D.一国两制
【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南北朝关系的掌握。
8.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直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修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9.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为东晋的顺利奠定了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前秦将士无心恋战 , 有意想输掉战争 ,不符合史实;
C. 前秦士兵不习水战 , 晕船怕水忙逃跑 ,不符合史实;
D.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 , 火烧连营建奇功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原因”,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
10.(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相比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废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除原有的鲜卑习俗,推行汉族文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废分封行县制 ,这是秦统一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实行盐铁专营,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发现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改用汉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向汉族学习,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B.江南开发,不符合题意;
C.南朝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该现象的影响的分析理解回答。
13.某中职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  )
A.蔡伦 B.贾思勰 C.华佗 D.祖冲之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农学方面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是一位农学家,著有农业书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符合题意;
C.华佗,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等,不符合题意;
D.祖冲之,南朝科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农学方面的人物”,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4.宋曹,明末清初盐城县人,大书法家。下列历史名人与其钻研领域相近的是(  )
A.司马迁 B.王羲之 C.李时珍 D.曹雪芹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大书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司马迁,历史学家,不符合题意;
C.李时珍,医药学家,不符合题意;
D.曹雪芹,文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大书法家”,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人物的身份。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是(  )
A.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 B.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后来出现了南北朝并立的政权分立局面,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內迁,和当地的汉族长期融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 ,不符合题意;
B. 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不符合史实;
D. 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的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18分,18题19分,共55分)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政治形势篇】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经济状况篇】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
(2)图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科技文化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但在科技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在书法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答案】(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西晋的兴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三国指的是魏蜀吴,因此①处是吴;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而南方建立了东晋;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 , 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司马炎建立的;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3)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比较落后,到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上的成就有: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
故答案为:(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在进行对比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史记》
材料二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手工艺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制盐、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城市。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4)政局的稳定;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显示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 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依据材料二信息“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政局的稳定;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等;
故答案为:(1)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4)政局的稳定;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出这些材料各自从哪些方面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回答。
18.在学习完第四单元后,王老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列表归纳(见下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类别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政治 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
经济 方面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 文化 南北文化差异大,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也有民族交融的特色;思想异常活跃,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打上佛教的烙印
科学 技术 科技成就突出,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齐民要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等都是明证
(1)请完成下列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一例。
(2)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总体格局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3)这一时期,佛教为什么会盛行?列举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上打上佛教烙印的两个实例。
(4)《齐民要术》是北朝哪位农学家的著作?该部农书在我国农学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案】(1)①吴;②西晋;③十六国;④东晋。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任举一例)
(2)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4)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衰;南朝的政治;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结束混乱局面,完成统一;西晋灭亡后,出现了北方十六国,南方东晋的并立局面;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事例有: 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 ,这些因素使得佛教盛行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打上佛教烙印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故答案为:(1) ①吴;②西晋;③十六国;④东晋。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任举一例)
(2)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3) 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4) 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察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2021·菏泽)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4.(2023九下·鹤山月考)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
A.地域十分广阔 B.劳动力素质高
C.地势十分平坦 D.战略位置重要
5.(2020七上·高明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6.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7.(2019·靖江模拟)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是(  )
A.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B.先后出现的两个王朝
C.统一的局面 D.一国两制
8.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9.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10.(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13.某中职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  )
A.蔡伦 B.贾思勰 C.华佗 D.祖冲之
14.宋曹,明末清初盐城县人,大书法家。下列历史名人与其钻研领域相近的是(  )
A.司马迁 B.王羲之 C.李时珍 D.曹雪芹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是(  )
A.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 B.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18分,18题19分,共55分)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政治形势篇】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经济状况篇】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
(2)图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科技文化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但在科技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在书法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史记》
材料二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手工艺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制盐、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城市。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8.在学习完第四单元后,王老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列表归纳(见下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类别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政治 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
经济 方面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 文化 南北文化差异大,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也有民族交融的特色;思想异常活跃,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打上佛教的烙印
科学 技术 科技成就突出,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齐民要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等都是明证
(1)请完成下列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一例。
(2)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总体格局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3)这一时期,佛教为什么会盛行?列举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上打上佛教烙印的两个实例。
(4)《齐民要术》是北朝哪位农学家的著作?该部农书在我国农学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A项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是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人口南迁、土地荒芜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题干并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不符合题意;
C.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208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比如时间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 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 ”“ 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 ”等信息可知, 崤山、桂陵、官渡所发生的战役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影响巨大,而这三个地方地处中原地区,可见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D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到这三个地方的地域面积问题,A项不正确;
劳动者素养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不正确;
题干中没有涉及三地地势平坦的信息,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读材料题的思路是要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如时间等。
5.【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魏蜀吴三分天下,再到西晋统一全国。可知统一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强。因此:
ABD表述不全面,C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发展的趋势,难度不大,依据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
B.官渡之战,200年,不符合题意;
D.城濮之战,春秋争霸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7.【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南北朝关系的掌握。
8.【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直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修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分析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为东晋的顺利奠定了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前秦将士无心恋战 , 有意想输掉战争 ,不符合史实;
C. 前秦士兵不习水战 , 晕船怕水忙逃跑 ,不符合史实;
D.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 , 火烧连营建奇功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原因”,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
10.【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11.【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相比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废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除原有的鲜卑习俗,推行汉族文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废分封行县制 ,这是秦统一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实行盐铁专营,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发现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改用汉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向汉族学习,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B.江南开发,不符合题意;
C.南朝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该现象的影响的分析理解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农学方面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是一位农学家,著有农业书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符合题意;
C.华佗,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等,不符合题意;
D.祖冲之,南朝科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农学方面的人物”,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大书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司马迁,历史学家,不符合题意;
C.李时珍,医药学家,不符合题意;
D.曹雪芹,文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大书法家”,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人物的身份。
15.【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后来出现了南北朝并立的政权分立局面,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內迁,和当地的汉族长期融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国家统一与吏治清明 ,不符合题意;
B. 科技落后与经济停滞 ,不符合史实;
D. 社会繁荣与文化开放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的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6.【答案】(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西晋的兴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三国指的是魏蜀吴,因此①处是吴;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而南方建立了东晋;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 , 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司马炎建立的;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3)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比较落后,到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上的成就有: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
故答案为:(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在进行对比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7.【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4)政局的稳定;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显示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步, 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依据材料二信息“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政局的稳定;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等;
故答案为:(1)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 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 ;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4)政局的稳定;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出这些材料各自从哪些方面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回答。
18.【答案】(1)①吴;②西晋;③十六国;④东晋。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任举一例)
(2)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4)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衰;南朝的政治;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结束混乱局面,完成统一;西晋灭亡后,出现了北方十六国,南方东晋的并立局面;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事例有: 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 ,这些因素使得佛教盛行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打上佛教烙印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故答案为:(1) ①吴;②西晋;③十六国;④东晋。生产技术: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习俗: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文化: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任举一例)
(2)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3) 战乱连绵,穷苦百姓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统治者大力宣扬。这一时期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等。
(4) 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察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