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素养导学
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的奋斗过程,体会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意义。 时空观念: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志士的武装斗争,感悟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主干落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发动的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均失败。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起义失败,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准备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导火索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主力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经过 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扩展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任务驱动
【史料实证——舍生忘死闹革命】
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然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
——孙中山《建国方略》
(1)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3分)
答: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家国情怀——万古流芳垂青史】
(2)图中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2分)
答:忧国忧民、百折不挠、追求真理、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唯物史观——武昌起义换新天】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历史称量“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有什么“真正意义和重量” (6分)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影响深远。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分)
答:现实意义:能团结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追求民主;关注民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任答一点)
图像史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起义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革命烈士的青春、幸福乃至生命,都与国家存亡的时代主题紧紧相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易错易混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而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23 汕尾期中)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代指的是 (D)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此次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虽然牺牲了众多革命骨干成员,但扩大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影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此次起义是 (C)
A.黄花岗起义 B.安庆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州起义
3.他临死前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在安庆发动起义“拟杀恩铭”的是 (B)
4.(2021 广州中考)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副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C)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5.(2023 深圳龙华期中)孙中山称赞黄花岗起义“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它 (D)
A.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C.规模大,且由孙中山直接指挥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6.(2023 佛山南海期中)孙中山曾写道,各方在八国联军后的反应给了他的革命行动新的革命力量,入党人数增多,海外筹款,较前有效。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 (C)
A.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 B.早期革命积累了经验
C.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D.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7.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B)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
……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鸦片战争的进程
8.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C)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9.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上述电文主要针对 (D)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情激愤
C.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
10.(2022 广东中考)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D)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11.(2022 河北中考)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这说明辛亥革命 (A)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2.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A.反封建不彻底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没有唤醒民众 D.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3.(2023 广州天河模拟)表格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B)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产 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百日维新
革命派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二、非选择题
14.112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陈天华《猛回头》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4分)
答:中国遭到列强疯狂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 A 、 B 、 C 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请写出材料二中A、B、C相应内容。(6分)材料二中提到“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请写出其中在浙江绍兴遇难的女革命党人的名字。(2分)
答:民族、民权、民生;秋瑾。
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 (4分)试列举一件先生“未竟之功”。(2分)
答: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未竟之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9课 辛亥革命
素养导学
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的奋斗过程,体会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意义。 时空观念: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志士的武装斗争,感悟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主干落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发动的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 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 在绍兴准备策应,均失败。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起义失败,革命党人 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准备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 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导火索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主力 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爆发 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经过 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立,推举 为都督
扩展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影响 推翻了 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任务驱动
【史料实证——舍生忘死闹革命】
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然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
——孙中山《建国方略》
(1)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3分)
【家国情怀——万古流芳垂青史】
(2)图中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2分)
【唯物史观——武昌起义换新天】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历史称量“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有什么“真正意义和重量” (6分)
(4)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影响深远。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分)
图像史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起义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革命烈士的青春、幸福乃至生命,都与国家存亡的时代主题紧紧相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易错易混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而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23 汕尾期中)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代指的是 (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此次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虽然牺牲了众多革命骨干成员,但扩大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影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此次起义是 ( )
A.黄花岗起义 B.安庆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州起义
3.他临死前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在安庆发动起义“拟杀恩铭”的是 ( )
4.(2021 广州中考)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副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5.(2023 深圳龙华期中)孙中山称赞黄花岗起义“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它 ( )
A.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C.规模大,且由孙中山直接指挥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6.(2023 佛山南海期中)孙中山曾写道,各方在八国联军后的反应给了他的革命行动新的革命力量,入党人数增多,海外筹款,较前有效。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 ( )
A.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 B.早期革命积累了经验
C.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D.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7.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
……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鸦片战争的进程
8.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9.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上述电文主要针对 (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情激愤
C.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
10.(2022 广东中考)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11.(2022 河北中考)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这说明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2.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
A.反封建不彻底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没有唤醒民众 D.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3.(2023 广州天河模拟)表格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产 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百日维新
革命派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二、非选择题
14.112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陈天华《猛回头》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4分)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 、 、 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请写出材料二中A、B、C相应内容。(6分)材料二中提到“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请写出其中在浙江绍兴遇难的女革命党人的名字。(2分)
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 (4分)试列举一件先生“未竟之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