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谈读书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谈读书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08:28: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13 短文两篇—谈读书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能够把握文章观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2.能够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你们知道哪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名句呢?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新知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走近作者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本文是议论性随笔。
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会用多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其突出特色为富有“理趣”。
文体知识
文学常识
字词积累
新知讲解
怡情:怡情养性,从读书中获取乐趣。长干:即增长才干。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要诀:重要的诀窍。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大而无当: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新知讲解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时不可存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文中警句
新知讲解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部分(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部分(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新知讲解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序号 探讨方面 相 关 语 句
1 读书目的
2 读书态度
3 读书方法
4 读书价值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⑦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⑧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⑨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⑩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⑾读书使人充实,………
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⒁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⒂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⒃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⒄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新知讲解
读书有哪些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①读其部分——
②大体涉猎——
③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④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
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不太重要的书
课本、重要的书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的书
细读感悟
新知讲解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试举例说明。
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3)归纳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新知讲解
本文的结构思路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正面阐述其好处
反面指出其偏向
正反对比
主张
提倡
比喻论证
皆成性格
弥补缺陷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新知讲解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合作探究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读书益处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新知讲解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怡情
傅彩
长才
独居幽居之时
高谈阔论之中
处世判事之际




新知讲解
3.读书要纠正哪几种不良的态度?
读书注意事项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不可只为寻章摘句,应推敲细思。
新知讲解
4.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
选读
浏览
精读
摘要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咀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只须大体涉猎。
只须读其部分。




新知讲解
5.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新知讲解
本文精辟地论述了有关“读书”的种种看法,包括读书的正确目的、态度方法、价值等,对引导读者多多读书,学会用书,通过读书来完善自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文章主旨
新知讲解
说理艺术
培根深谙说理的艺术,观点明确,论述明晰,语言精警,极富启发性。
1.观点明确。作者往往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出分析论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不含糊。
如谈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问题,提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的观点;谈到读书态度问题,作者用三个“不可”,明确指出读书不可抱持三种错误态度,均直截了当提出观点,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不遮遮掩掩。
新知讲解
2.持论严谨。严谨的说理起于周详的思考,思考全面,认识深刻,说理就透辟、客观,更有说服力。
比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
再如谈及读书方法,提出“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紧跟着加了限制条件——“但只限于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论述严谨,避免受人指摘。
新知讲解
3.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文章多采用比喻、对比、举例子等说理方法,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一方面增强文采,使语言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如为了阐发“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的观点,以借助相宜的运动解除相应疾病作比,并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动有趣,更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培根的《论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相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
《培根论读书》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今天,无论是读书治学还是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想,做到爱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读好书,才能学好知识。
新知讲解
《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语言特色
新知讲解
谈读书
正确目的
正确方法
重要作用
正面论述:三种目的
反面论述:三种倾向
重要作用:明智之士读书、用书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
塑造精神
弥补性格缺陷
要多读书
学会读书
板书设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拓展延伸
新知讲解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