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32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上册1---11课 适用班级:高一学年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40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中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
A.隶书 B.小篆 C.甲骨文 D.草书
2.中国古代与家谱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百家争鸣 C.宋明理学 D.三教并行
4.“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这种局面开始于
A.夏启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明太祖
5.中国的很多历史故事演化成为成语故事,例如成语“揭竿而起”就出自于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B.黄巾起义 C.国人暴动 D.陈胜、吴广起义
6.观察下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7.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
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8.依据朝代更替顺序,下表中“?”应填入
A.春秋战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夏金元
9.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方便隋炀帝商巡 B.巩固隋朝的统一
C.加强北部边防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10.唐太宗开创的开明政治局面称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盛世 D.光武中兴
11.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
12.隋唐以来,促成普遍持久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4.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然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
15.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星光万丈,著名诗人比比皆是,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辛弃疾
16.如图是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其中①②分别是
尚书省、门下省
尚书台、门下省
门下省、尚书省
D.门下省、尚书台
17.公元七世纪初曾西行取经、回到中国之后口述《大唐西域记》一书,后被明代著名小说《西游记》当成唐僧一角原型的唐代高僧是( )
A.鉴真 B.法显 C.悟空 D.玄奘
18.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修并颁行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黄帝内经》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9.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宋神宗态度的动摇
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
20.北宋采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方式巩固统治,被集中的权利不包括
A.军权 B.司法权 C.行政权 D.财政权
21.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已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更达40000人。北宋这一状况( )
A.导致财政负担重 B.完善了中央机构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提升了官员素质
22.在地方管理上,元朝进行了制度创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
23.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其他民族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A.回纥 B.回鹘 C.畏兀儿 D.回回
24.目前,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云闪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盛行,有人甚至预计纸币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商朝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25.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
A.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26.宋以前,奴婢如同主人家的牛、羊,是可以任意打骂和买卖的。宋代奴婢与主人是雇佣关系,双方签订雇佣契约,一旦所约定的期限到了,奴婢又恢复了自由身。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奴婢政治地位上升 D.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27.分别建立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党项、女真 B.党项、契丹、女真
C.女真、契丹、党项 D.契丹、党项、女真
28.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29.南宋陆游《书愤》一诗中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其中的“大散关”曾是( )
A.北宋与辽的边界 B.南宋与金的边界
C.宋夏和议之地 D.宋辽交战的战场
30.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制定制
C.推行四等人制度 D.统治者继承中原文化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C2.A3.B4.C5.D6.C7.C8.B9.D10.A
11.B12.D13.C14.C15.B16.A17.D18.C19.A20.B
21.A22.D23.D24.C25.B26.B27.A28.A29.B30.D
31.(1)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