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21:10:24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圣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色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文本一:
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早、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全球变暖引发的灾害,频频登上新闻的头
条。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已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超越环境保护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气
候变化及其应对,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与其生活环境联系得很紧密。人们从夹没有得益于科学的天气预报,更不用说
电脑模型。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习得的一些细微的环境提示,比如浓云
密布预示着應风即将到来,渔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强风暴到来之前海洋消浪方面的细微变化。适
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往往是人们根据地方性的经验与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举措。如修建防海堤、
将房屋搬到高处应对实难性的洪水。古时的大多数社会都很清楚,他们受到气候力量的制约,
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侯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
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发发可危。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

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
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最恭本的一点就在于:与祖先一样,我们属于人美:我们继承了与前人相同的前略性思维、规
划、创新以及合作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也始终帮助我们适应者气候变化。亲族纽带与人美天生
的合作能力是两种宝贵的资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只需看一看美国西南部古
时或者现代的普韦布洛社会就能认识到:亲情,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机制,仍然是
人类社会面临压力之时一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数千年的时间里,
它们都是人类应对干早或者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坏时极具适应性的方法。非自愿移民
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如今仍然是人类西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重要反应。我们经常会说到生态
难民,但我们见证的,实际上就是古时人口流动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其规模真正虎大而已。
(节选自《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汇英灯布莱恩·费根,[英]纳迪亚·杜拉尼/者,
欧阳瑾、黄春燕/译,有尉改)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项)】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B(3分)
【解析】高枕无忧”错
2.【答案】C(3分)
【解析】“人类不能改变气候”错。
3【答案】B(3分)
【解析】“对抗”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的手段
4,【答案】①人类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等优秀品质:②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③分散和人口流动,
两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④人类一代代在生活中习得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每点1分,满分4分)
5.【答案】①应具备前瞻性思维,科学预见全球变暖将给人类的巨大风险,及时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
②全人类达成共识,团结合作,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壁垒,创建打破孤立的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
应对气候危机;
③提高科技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产生,延缓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灾难;
④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探索适应的机制和手段。(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
6.【答案】C(3分)
【解析】老人没有生气
7.【答案】C(3分)
【解析】不是“补叙”是插叙
8.【答案】①外貌形象与言语的反差。比如“手脸黑而粗糙”与礼貌文雅的言语的反差。
②读书爱好与年龄身份的反差。60来岁从未离开大山,在山下岔路口读书,不同于那些“扑蝶的捕蝉的钓鱼
的摘花的”农人。
③见识阅历与众不同。如告诉“我”和黑熊伤人事件以及山上的衍猴桃有13种味道等。(每点2分,答出2点
即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小切口”:作者从生活中问路这样的小事件起笔讲述,以一场与农民看似闲聊的对话展开故事,抓
取人物的形貌语言行为个性等反常的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猜测与探究。
②“深探针”:作者通过塑造一个具有崭新的面貌、令人好奇的谈吐的新农民形象,艺术地创建了一个表现“山
乡巨变”的立意。
③“小切口十深探针”是从新农民的反常言行和形象来起笔,去激活读者想象山乡巨变后一代新农民,在科学
知识的熏陶下(看“他”妹妹送的书),在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变的环境里,在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上发生的巨
变。(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10.【答案】GLP(3分)
11.【答案】B(3分)
【解析】“卒见太公”的“卒”是最终,终于:而“供养卒大恩”的“卒”是“尽、终”之意。
12.【答案】A(3分)
【解析】由“兆比于此”一句可知,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并没有说“比自己的这次占卜更准确”。
13.【答案】(8分)
(1)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最真诚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惟:只
有;恶:厌恶:何为:为何,宾语前置句,为什么?每点1分,句式通顺1分)
(2)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同:共有、共同享有;擅:独
占;则:就,每点1分,句式通顺1分)
14.【答案】主要结合最后一段进行分析,姜太公首先道出“天下为公”的先进理念,在这个大前提下,行仁政、施
王道,给予天下万民仁爱,恩德,道义,利益,这样天下人就会争相归附。(3分)
15.【答案】D(3分)
【解析】“想象落日映照的山河”错误,此时是词人面对东风万里,阳西下的眼前实景,将破碎的山河置于黯
谈的夕照中,用光和照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
16.【答案】①两首词都善于运用“典故”来压缩材料。
②朱敦儒的《减字木兰花》首句词人借助刘禹锡的典故入词,“刘郎已老”以“刘郎”自谓,短短四字写出时光
流逝、岁月不再,暗伤怀抱之意;次句词人活用崔护诗句,以此典故入词,短短七字,却表达了“人老万事休'
的沧桑之感。
(此外,答白居易的典故,写词人像白居易那样听到琵琶声后落泪伤心也对,答下片末句化用杜甫诗句,以表
达国破家亡、辗转流离的悲痛也对。)
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前三句借助“孙权的典枚”仅三句十二字表达了作者怀念英雄,
收复失地的理想:上片“斜阳草树”三句十四字借助“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古人,北伐的决心。
(此外还有“刘义隆的典故”表达借鉴历史,伐金需做好准备,委婉劝诫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的目的;借助“拓
跋森的典故”表达词人的隐忧及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借助“廉颇的典故”,以廉颇自比,抒写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也得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
17.【答案】(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