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11 20:1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能阐述不同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观察,画图等活动,探索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
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同情况下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谜语
导入:一个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伸手指游戏,并提问。
引导出:在我们数学上,我们把手指间的这些空格叫做间隔,并提问学生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举例说明还有哪些与间隔有关的事例。
2.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索两端都栽
1、教师陈述学校的要植树的计划,并提问学生:如果两端都要栽,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2、学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单提示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学生发现用画图的方法,结果是 11棵。接着教师讲解用画图方法的好处并提问:那两端都栽,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将手指看成树,两指之间的空隙代表间距。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总结:棵数=间隔数+1。
3、根据发现列出算式:50÷5+1=11(棵)
活动二:探索一端不栽
1、教师提出:如果只栽一端,需要多少棵树呢?
2、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并提示学生可以先求出间隔再画图观察,学生探索出结论:间隔数是 10,用画图的方法,一端栽一端不栽,结果也是 10棵。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手指发现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手指展示结果:一端栽:棵数和间隔数相等。最后教师归纳: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3、列式计算:50÷5=10(棵)
活动三:探索两端都不栽
1教师出示问题: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会怎样呢?
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3.通过画图,学生得出两端都不栽需要 9棵树。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用手指来观察规律,从而总结出: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4、先求出间隔数 50-5=10(个),再用间隔数 10-1=9(棵)。
教师最后总结,并结合大屏幕出示: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5.巩固练习
大屏幕展示观察图形的练习题
①.马路一边栽了 25 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银杏树?
②.一条长廊长 32米,每隔 4米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③、把一根木头锯成 5段,每锯断一次需要 6分钟,锯完这根木头一共需要多少分钟?(先画出示意图,再列式解答。)
④、每一层有 18级台阶,李英从 1楼到 4楼的教室一共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⑤、时钟 4点钟敲 4下,12秒敲完;24秒钟敲完,你知道几点了吗?
6.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完善
教后反思:
《植树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的内容,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封闭图形的情况。本节课我教学的是线段中一旁植树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 4个间隔,4个手指有 3个间隔,3个手指有 2个间隔,2个手指有 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 1的,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字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