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23年11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 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 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 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
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 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 企业, 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 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
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 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 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 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 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 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
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 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 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 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 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
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 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
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取材于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高一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1.从新闻评论角度,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谈到企业家、高技术企业的新闻事实,其目的是(3分)
A.点明新闻背景,引出写作对象。
B. 就事说理,引出评论的话题。
C. 就事说事,引出报道的角度。
D.突出新闻报道的事实细节。
2.根据阅读材料,下列对“当代匠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企业生产过程中从事手工制作的工人。
B.把产品以艺术品的标准进行制作的人。
C. 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人。
D.气质雍容、充满活力、专业精湛的人。
3.阅读文本材料,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却有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的优劣之分。 B. 文章第三段写到匠人的工作状况,是要说明工匠精神是改变现实的力量。
C.作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应该在全社会倡导。
D.作者认为只要有好的工匠,企业就能生产出好产品,就会具有时代的气质。
4.阅读文本材料,下列不属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一项是(3分)
A.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要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安静平和心态。
B.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的专业技术应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C.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对自己专业技术的热爱是真挚专一的。
D.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不但有奉献精神,还有不断进取之心。
5.简要概括,当下社会要提倡崇尚工匠精神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古典诗歌,完成6-9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 清猿啼。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屋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取材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一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烟涛微茫信难求
B.越人语天姥
C.惟觉时之枕席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信:确实
语:谈论
觉:睡眠
摧眉:低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C.
8.对下列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诗人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直接写出天姥山高峻挺拔、高耸入云的样子。
B.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幻想神仙世界里熊的咆哮声和龙的吟啸声使得山石、泉水和森林都被震惊了。
C.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诗人形象写出梦醒后低徊失望的情状:心悸梦醒,惊坐长叹。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从梦境回到现实后,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了人生理想破灭的伤感情绪。
9.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营造出的梦境有四个层次,其中登天姥山的梦境给读者愉悦的感
觉。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想象来表现这一梦境的。(7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0—12题。(共12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用“人境”“车马喧”交代了自己身处利益喧嚣的官场,用“无”字表明自
己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高一语文试卷 第3页(共8页)
B.“心远地自偏”一句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只要品行高洁,志向高远,就能摆脱环境困
扰,在污浊的环境中独善其身。
C. 诗人选用茅庐、东篱、南山、菊花、归鸟等意象,描绘了恬静、悠然的远离尘世的生活,与“车
马喧”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D.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尘世中保持高尚的节操,不被功名诱惑的质朴志向,而这
种志向又不能向外人言说的无奈之情。
11.“鸟”这个意象在古诗创作中,往往会被诗人用来寄托自己的特殊感情和思想。下列诗句没有
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李白《寓言三首》)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2.这首诗中的“悠然见南山”一句,被有的版本改为“悠然望南山”。有评论家认为“相差一字而
意趣顿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论的认识。(6分)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苯莒》出自《诗经》,讲述
了一位男子倾慕娴静女子的故事。
B.《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诗人叙述了平生志趣,描写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辞官归
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C.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晚年所作的七律《登高》,抒发了悲秋苦病、忧国伤时
的深沉情感,意境沉郁悲凉。
D.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致云雀》从多方面描绘和赞美云雀,表达了他对欢
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14.下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湘江壮丽的秋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抒发了昂扬向上
的青春激情以及胸怀天下的革命豪情。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诗集中的代表作品,以雄奇奔放的想象、纵情高歌的
激情,表现了诗人战胜困难的斗争精神。
C.闻一多的诗歌《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赞美了红烛“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
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D. 茹志鹃在小说《百合花》中主要讲述了小通讯员和“我”与新媳妇之间发生的“借被子”的故
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高一语文试卷 第4页(共8页)
15.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歌作品原句。(共10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用“ ”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愿望。
(2)杜甫在《登高》中用“ , ”这样的诗句写出登高仰望、俯视所见到的三峡地域的深秋
景象。
(3)《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遭际,触发了诗人白居易“ , ”的人生感慨。
(4)古代诗人登临古迹,常有自然永恒而人世沧桑的感慨。游览黄州赤壁,苏轼唱出“大江东
去, ,”,感叹江水滔滔而风流人物已逝;登临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吟道“千古江山,
”,叹惋江山永恒而英雄不再。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哦,香雪(节选)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 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 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 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 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 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寒
寇宰宰的声音。三十里, 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
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现 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 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 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 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
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 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 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哪哪”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 一直朝 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 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 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
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
高一语文试卷 第5页(共8页)
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 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
下车。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
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 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 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美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 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
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 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 “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 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 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
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 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 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 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
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 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
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1982年6月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小说)
16.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xī)密窣(sū)窣:细小的摩擦声音。
B.粗糙(zào): 不光滑。
C.怂恿(sǒngyǒng):教唆。
D 战栗(sù): 哆嗦。
高一语文试卷 第6页(共8页)
1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讲述了台儿沟的“香雪们”在改革大潮下对现代文明追求的故事,
再现了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的主题。
B.节选部分叙述了香雪因换取铅笔盒被火车带离台儿沟,被迫踏上漫漫夜归之路的情节。我
们从中看到了乡村的落后,香雪的无知和无奈。
C.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铅笔盒”这一物象更深层意蕴,它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香雪希
望改变贫穷命运、追求自尊的象征和心愿。
D.小说的结尾,作者将台儿沟姐妹们的欢呼声融入大山之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香雪
们”乐观、积极、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18.小说描写了一幅月光照耀下的山区自然景观,分析画线部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6
分)
19.作者细腻描写了香雪“夜归”途中跌宕起伏的心理轨迹,根据节选部分,简要分析香雪的心理
轨迹,并说明这些心理描写的作用。(7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9分。
20.语言基础应用(9分)
(1)下列词语分别是对三句话内容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唯一由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捐资建造的奥运场馆。
②它阴柔秀美的方形建筑,与毗邻的奥运主场馆“鸟巢”阳刚热烈的圆形建筑相对应,既突 显出各自的特色,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理想境界。③“水立方”在功能设
计上,不仅考虑到赛事的要求,还考虑到赛后人们运动、健身、休闲的需要。
A.① 首屈一指 ②两全其美 ③统筹兼顾
B.①首屈一指 ②相得益彰 ③各得其所
C.①独一无二 ②相得益彰 ③统筹兼顾
D.① 独一无二 ②两全其美 ③各得其所
(2)填入横线处,与下面的句子修辞方法相同并使语段语意连贯的一句是(3分)
微笑,是母亲的双手,拭去痛楚的泪水;微笑,是冬日的阳光,温暖凄冷的心灵;
;请留下你的微笑吧!
A. 微笑,是谦逊而自信,是柔和而刚强
B.微笑,是三月的春风,鼓起希望的风帆
C.微笑,是五月的鲜花,为生活增添色彩
D.微笑,是玫瑰的芬芳,倾倒无数欣赏者
高一语文试卷 第7页(共8页)
(3)对下列两个句子病因的判断及对句子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如果文章的内容有问题,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语序不当,应把“即使”调至“文字”前。
②这是一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厂家已经接到大量订单。
——缺少宾语,应在“喜爱的”后加“产品”。
A.① 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也都正确。
B.①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
C.①句判断和修改都正确;②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
D ①句判断正确,修改不正确;②句判断和修改都不正确。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请你从下面诗词中选择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段文学短评。要求:结合具体的
诗句,有理有据。
《短歌行》 《登高》 《声声慢》
(2)学校要在教学楼的休息区设计一个“阅读角”,请你为“阅读角”取一个名字,并写出取此名
字的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青春做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
染力。
22.作文(50分)
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见到各式各样的劳动情景。有每日辛勤工作的父母,有校园 里值日的同学、保洁、保安师傅,有深夜伏案工作的老师,有春耕秋收的农民,有忙碌穿梭的快 递小哥,有风雨中、烈日下的交警……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情会触动我们的心灵,令我们感佩和景仰。
请以“我所尊敬的劳动者”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试卷 第8页(共8页)
通州区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年 11月
一 、 本大题共 5小题 # 共 18分 。
1.(3分)B 2.(3分)C 3.(3分)D 4.(3分)A
5.(6分)工匠精神与时代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对 于个人 、社会发展都是有益的,倡导发扬工匠精神可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在推动
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评分说明:6分 。每个要点 1分 , 语言表述 1分】
二、本大题共 4小题 # 共 16分 。
6.(3分)C(觉:醒)
7.(3分)A(A项两句中的“ 因”均为介词,“依据 、根据”。 B项第一句中的“ 为”为动词,“做”;第 二句中的“ 为”为介词,“向”。 C项第一句中的“ 而”为连词,表修饰关系,“地”;第二句 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 然后”。 D项第一句中的“ 之”为助词,“的”;第
二句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
8.(3分)A(诗人用衬托和夸张手法,间接写出天姥山高峻挺拔 、高耸入云的样子。)
9.(7分)李白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1分)想象着自己“ 著谢公屐”“登青云梯”以表现迫不及 待登山的轻捷情态,(2分)再想象站在天姥山的半山腰看海上红日喷涌而出 ,耳闻天鸡 之鸣,呈现出一幅气势磅礴 、壮丽绚烂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登临仙境时的愉悦之
情。(3分)诗人用四句诗营造出的“登临仙境”梦境给人愉悦之感。(1分)
【评分说明:7分 。按评标说明给分】
三、本大题共 6小题 # 共 28分 。
10.(3分)D
11.(3分)D
12.(6分)诗人采菊东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 远的画面呈现在“ 悠 然”二 字 之 中 。诗 人 用“ 见”字 记 录 下 发 生 在 无 意 之 间 的 自 然 之 景 、真实之情 。而“望”字是有意识 、有所寻求地去看,是定视,缺乏“ 悠然”的情味,破 坏了全诗人与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和自然天成的基调,“望”字有造作的痕迹,使全篇意
趣索然,因此有评论家说“相差一字而意趣顿减”。
【评分说明:6分,按评标说明给分】
13.(3分)A
14.(3分)B
15.(10分)(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评分说明:10分 。每空 1分 。 写对一句给 1分,每句中只要有一处错误,该句便不给分】
四 、 本大题共 4小题 # 共 19分 $
16.(3分)A
17.(3分)B
18.(6分)作者描写了满月升起来照亮山谷 、小路 、秋草和林子的画面,皎洁的月光不仅照亮了 自然的黑暗,也照亮 了 香 雪 的 理 想 ——— 闪 闪 发 亮 的 铅 笔 盒,她在月下仔细端详铅笔
盒,“她满意极了”“她不再害怕了”,让读者看到梦想给了香雪跨越现实困难的力量 。
作者用宁静的自然美烘托香雪的纯真清丽 、坚定追求理想的人性美 。
【评分说明:6分 。按评标说明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9.(7分)在回台儿沟的路上,作者先写了香雪走夜路的害怕心理,又写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 盒后压抑不住内心兴奋的心理,以及她心愿实现后的满足心理,不再害怕走夜路;再 进一步写到她对理想的追求,想到台儿沟贫穷落后,希望改变台儿沟,展望它未来的 心理活动 。作者刻画香雪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要表达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 ,表 现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渴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通过心理变化的描写,使人物形
象丰富起来 。
【评分说明:7分 。按评标说明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五 、 本大题共 3小题 # 共 69分 $
20.(9分)
(1)(3分)C
(2)(3分)B
(3)(3分)A
21.(10分)微写作:略
22.(50分)作文:
作文评分标准
项 目 类 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 分 细 则
一类卷 (42—50分) 主 题 突 出,思 想 健康,内容充实, 感 情 真 挚,表 述 具 体,表 现 手 法 丰富,文体得当 。 准确,流 畅, 得体 。 完整, 严谨 。 以 46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 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 一 项达 到 二 类 卷 标 准 的,获 得 基 准 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 情 加分(其 中 语 言 项 突 出 的,获 得 满 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 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
二类卷 (33— 41分) 中 心 明 确,感 情 真挚,叙述 、描写 比 较 具 体,文 体 较得当 。 准确,连贯, 大致得体 。 完整, 有条理 。 以 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 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 一 项达 到 三 类 卷 标 准 的,获 得 基 准 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 情 加分(其 中 语 言 项 比 较 好 的,获 得 本类卷最 高 分);③具 备 上 述 一 项 条件,而 另 两 项 达 到 三 类 卷 标 准 的,酌情减分 。
三类卷 (25— 32分) 基本能围绕一件 事或一主题进行 叙述或描写 、抒 情,但不够具体, 表现手法单一 。 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 病 。 基 整 基 楚 本 完 , 条 理 本 清 。 以 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 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 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一 些 的, 酌情 加 分;③另 有 某 些 缺 点 的,酌 情减分 。
四类卷 (24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 或中心不明确 。 叙述不具体 。 病句 较多 。 不 够 完 整,条 理 混乱 。 以 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 属上 述 情 况 的,获 得 基 准 分;②某 一项 稍 好 一 些 的,酌 情 加 分;③全 篇更差一些的,21分以下 。
说明 : 每 3个错别字减 1分 # 重复的不计 。 字数不足的 # 每少 50个字减 1分 。 缺题目减 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