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的形象。
3.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残暴的愤怒与抗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残暴的愤怒与抗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卖炭翁》。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齐读学习目标。
二、设疑自探:复述故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结: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三、合作互探:透视故事
1. 字里行间悟深情
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内容,但是仅仅停留在故事本身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善于透视故事,把故事看穿——看穿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温馨提示:先自主阅读,做好圈点批注,再在小组内交流。
请用“我透过故事___________(人物描写、表现手法),看到了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预设: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 ,形象刻画了卖炭翁悲苦的形象,写出了他年事已高和劳动艰辛。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一问一答。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 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点出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可怜”一词倾注了作者对卖炭翁无限的同情。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 路远、车重、天寒、人苦。形象写出了卖炭翁运炭辛苦,生活艰难困苦,同时也表现了卖炭翁满怀希望。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描写,“翩翩”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横冲直撞、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5)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丑恶面目。
(6)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红纱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小结: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出卖炭翁的年迈苍老、贫困艰难、凄惨悲苦的,和宫使的骄横跋扈、蛮不讲理、仗势欺人。流露出作者对卖炭翁深深的同情和对宫使的批判。
2. 细品标题探本质
你们的表现非常好,有一双慧眼,善于透过故事,读懂故事。如果从作者写作意图(目的)的角度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你会怎样重拟标题呢?
学生回答与交流
其实,作者本人也拟了一个标题。我们来看看——
“苦宫市也”
“苦”是“以……为苦,认为……苦”的意思。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一起看看写作背景。
小结:诗人借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卖炭翁的悲剧命运,批判宫使的骄横欺人,更是控诉“宫市”制度的罪恶,揭露统治阶级对贫苦百姓的剥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 、质疑再探:比较故事
这样的事情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其实,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
1. 原来真实发生的事情,跟白居易写的这个故事之间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并小结
青年—老翁 劳力:一强一弱
卖柴—卖炭 工序:一简一繁
夏天—隆冬 时令:一暖一冷
皇帝—没出场 结局:一正一反
2.大家思考一下,是用原型故事把它原封不动的讲出来更好呢,还是像白居易这样加工一下更好呢?
学生交流并小结:
作者对原型材料作艺术加工,在写作上称为“典型化”。 通过典型化加工,更有针对性,指向了当时那个社会现状,更能够揭示老百姓日子的艰难、统治阶级的残酷,更有批判的力量。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温馨提示:我们平常写文章,也要注意对材料原型的加工,让它更加典型,内容更集中,表现更深刻,这是我们写作要注意的。
五、 主旨归纳:
六、 拓展延伸:续写故事
从南山到长安,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是牛困人饥,好不容易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被宫使残酷掠夺。他拿着宫使给的破旧绸布,一步一步艰难地往终南山走去……
卖炭翁会以怎样的状态走回南山,他心里地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续写出这首诗后面的内容。
温馨提示:请你典型化处理,让它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批判性,更能够激发出读者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