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名词以及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3)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规律确立为本节课重点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可用来解释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比较抽象,把这部分内容确立为本节课难点
三、教学分析
有了上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做为基础,学生已经知道,眼睛要看清物体必须有光射入人的眼睛。由于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光的知识,学生知道眼睛能够看清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但对“光是怎样反射的”学生并不清楚,至于为什么有的物体能看清,有的物体看起来刺眼,看不清,学生也不清楚。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能顾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水母等,以及展示一组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如:黑板,课桌,铅笔等,进而提问学生我们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光的物体有光发出,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不自行发光的物体呢 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些光线又进入人眼,就会被看到。
教师总结: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板书标题)
教师询问:这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
(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根据画出的光路图,介绍与光的反射中的几个专业术语: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入射点:光入射到镜面上的点。
(3)、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4)、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5)、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
【假设与猜想】两角相等\不相等、三线共面\不共面。
【实验】 教师演示:让入射光线沿着硬纸板入射,观察硬纸板上得到的反射光线,再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硬纸版向后转动,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学生分组实验:将半圆形的量角器作为光屏,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做3次),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收集数据】多次实验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进行表格填写观察数据关系。
【分析论证】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总结一下光的反射规律
【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即:在反射现象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的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再次演示:让光逆着反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现光路可逆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到反光的玻璃,在上课时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够看到黑板的知识,这是为什么呢 继而引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画出其示意图: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象得出实验的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总结本堂课内容,在课后搜集资料,思考自行车尾灯的作用是什么,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