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六、七单元,《静女》《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奧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奧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午休的父亲
梁晓声
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医生们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那样会使空气最大限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
“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
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
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唆了!我也想家行了吧?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我们的人生反正就这样了,一切为你着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爸还是那句话,你将来能考到什么份儿上,爸妈就有能力供你到什么份儿了。不许!别改视频!我不许!又不是几年没见了,视什么频呢!你非视频我可关机了啊!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村里还能做核酸吧?那就好,千万要按时做核酸。你奶奶岁数大了,一去一回你都要挽着她。我这儿一切都好,别牵挂我。我们工人按要求每天做一次,严格着呢。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怎么可能每人一张床,你想得太美了,没那么好的条件。但有通铺,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我想我再听下去似乎是一个偷听者了,便去关门,却不料见到了这样一幕——楼上姗姍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声,却立刻对女儿说:“叔叔是热的。”
那男人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连说:“见笑见笑。”
姗姗妈说:“理解,有什么可见笑的呀。”
她边说边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
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恓惶极了。
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
我问:“有事儿?”
他语无伦次地说:“没事儿,可也有事儿。就是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举报了会扣我工资的……”
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
“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水泥地不是凉快嘛。”
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
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
我刚要开口,那女孩儿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
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
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
“爷爷您轻点儿关门。”
小姗姍说完此话,踮起脚尖,悄没声地往楼上迈。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
她再次踮起脚尖上楼时,冲我一脸烂漫地笑。
有好邻居是种造化。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详细介绍八月份北京中午时分的高温天气,使下文的叙事更具合理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B.文章语言描写生动传神,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如“他”回答妻子的话易于让读者想象其妻子的情态。
C.姗姗母女的突然出现是文章在叙事上的转折,这一情节和前文“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形成对照。
D.姗姗内心深处仍保持着对那个“叔叔”的戒备心理,因此妈妈让她把东西送给他时,她还是不敢靠近。
6.关于文中男子和女儿打电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子和女儿说话时学小品演员的口吻,表明父女之间关系亲昵、和睦融洽。
B.男子先想见女儿,后又不愿视频,体现了其多变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
C.男子实际的生活环境和电话中所描述的形成对比,这样写有助于凸显父爱。
D.父亲关心每个家人,女儿牵挂在外打工的父亲,两者都表达出浓浓的亲情。
7.文章第五段具体描写二楼和三楼之间拐角处的环境,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20分)
8.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须臾成五采 D.纵一苇之所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暧暖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B.枉用相存(存在)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白露横江(遮蔽) 余嘉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D.正襟危坐(端正) 崖限当道者(承担)
10.下列句子中“道”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当其南北分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 惟江上之清风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惑而不从师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人生几何 B.多平方,少圜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穿泰山西北谷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14.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明烛天南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崖限当道者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⑧/②⑤⑦/③/⑥/④⑨ B.①⑥/②⑤⑦/③/④⑧⑨
C.①⑧/②④⑦⑨/③/⑤/⑥ D.①⑥/②④⑦/③/⑤⑧⑨
15.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何为其然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⑧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⑧/③⑦/⑤/⑥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⑦/⑥⑧/③/④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B.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C.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人,“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一门三父子”指的是苏氏三父子,分别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七月既望”的“既望”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阴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初二叫“既朔”。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六艺经传”中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注解《春秋》的三部书称“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五鼓,也称五更或五夜。我国古代用鼓打更报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所以称五鼓、五更或五夜。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西望A武昌B诸山C冈D陵起E伏F草木行列G烟消H日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江水的浩瀚雄伟,既与小巧的亭台形成鲜明的对照,相映成趣;也说明了建亭的目的在于览观江流之胜。
B.作者引楚襄王游兰台宫的典故,写宋玉认为大王的畅快与庶民白姓不同,是想借此表明君王要与民同乐的观点。
C.全文紧扣“快哉”着笔,既照应了题目,也表达了对张梦得旷达胸怀的赞赏,又隐含着对政治失意之人的勉励。
D.文章先写景、叙事,而后转入议论、抒情,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体现了作者纡徐条畅的为文风格。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4分)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1-22题。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①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①邻曲:邻居。
2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B.“怀此”两句是说诗人移居南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喜欣之情,不言而喻。
C.“敝庐”两句写的是只要有好邻居,即使房子不宽敞,只要能够住人也就行了。
D.“邻曲”两句是说经常有邻居来访,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B.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的情志和人格的表现。
C.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D.《移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
(2)《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 , ”。
(3)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 ”,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
(4)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在《赤壁赋》中写出了音乐这种作用的句子是“ , ”。
(5)《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 ① 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一座挨着一座的青瓦房,像一个又一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伫立在一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 ② 的故事。
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串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自来自去的麻雀、相亲相爱的燕子。青瓦覆盖的屋檐下,温温软软的土墙上,悬挂着红红的辣椒、白白的大蒜和金黄的玉米,还有破旧的草帽、锋利的镰刀以及常用的农具。屋顶上铺满鱼鳞般的瓦片,或青灰,或苍黛,静默无声,像一叶叶小舟,停泊在土屋的头顶,停泊在村庄的额头。日子久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小花就从瓦下 ③ 地钻出来。
如今,老家村庄里的青瓦房只剩几家,都是老年人住着。小楼多了起来,个个楼高院深。然而,老家的青瓦房,我们虽然离得愈来愈远,因而永远是温情的所在,乡愁的归处。
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一座高山,人们会有三种态度:一是畏惧攀爬艰难选择放弃,错过了山上美景,但却可以将时间用于领略别地的风景;二是选择出发,但在最险峻之处选择后退,虽没有看到最美的风景,但可以无悔矣;三是效于“犯其至难”,可能登上巅峰,领略奇伟、瑰怪之景观,但也可能遭遇生命之险。人生如登山,这三种态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错,原文表述是“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可见原文说的是对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多,并不是没有价值。)
2.A(“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错,根据原文表述“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见引用习近平发表短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要结合实际工作,并未体现实践运用比读书更重要。)
3.B(材料一的观点是“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要“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A项,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B项,强调的是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C项,强调的是“见贤思齐”和“自省”;D项,强调的是学习不要松懈;故选B。)
4.①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读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②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原创性的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③在实践中开拓更加广阔的学习路径,促进并满足学习需求。(每点2分,酌情给分)
5.D(“戒备心理”和“不敢靠近”错误,应该是姗姗不愿意惊醒睡着了的叔叔。)
6.B(“体现了其多变的性格”错,前后的变化是男子怕女儿看见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体现其多变的性格。)
7.①突出了午休条件的恶劣,和前文天气炎热及小区改造形成呼应;②简陋的条件凸显了男子吃苦耐劳的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拐角的位置也为后来姗姗母女撞见他的情节作铺垫。(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
8.D(A项,“冯”同“凭”,乘。B项,“知”同“智”,见识。C项,“采”同“彩”,五色。故选D。)
9.A(B项,存:问候。C项,古道:古人从师之道。D项,当:阻挡。故选A。)
10.B(A项,道理。B项,风尚。C项,道理。D项,道理。故选B。)
11.B(A项,兼词“于之”,在这里/语气词。B项,代词,那。C项,代词,道理/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故选B。)
12.D(A项,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B项,古义:方方整整的。今义:数学名词。C项,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D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尾声”的意思。)
13.A(A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西北:无活用。C项,南:无活用。D项,东:无活用。故选A。)
14.B(①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②名词作状语,向上或在上面。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④名词作动词,照亮。⑤名词作状语,每天。⑥形容词作名词,愚蠢的人。⑦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⑧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⑨名词作动词,游泳。①⑥形容词作名词,②⑤⑦名词作状语,③意动用法,④⑧⑨名词作动词。故选B。)
15.A(①状语后置句,“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②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③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应为“为何其然也”。④状语后置句,“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⑤省略句,地点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多松,生(于)石罅”。⑥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⑦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应为“而今在安哉”。⑧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应为“凌茫然之万顷”。综上可知,①④状语后置;②⑧定语后置;③⑦宾语前置;⑤省略句;⑥判断句。故选A。)
16.C(“明代著名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人物’”错误。姚鼐,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17.B(“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以道为‘城’”错误,应该是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的“城郭”指城市。)
18.CFG(“西望武昌诸山”,“武昌”作“诸山”的定语,“武昌诸山”作“西望”的宾语,故其后即C处断开;“草木行列”主语是“草木”,应在其前即在F处断句。“烟消日出”的意思是“烟消云散,阳光普照”,与前面的“草木行列”构成并列结构,应在“烟消”前断句,即在G处断句。所以正确断句为CFG。)
19.B(“是想借此表明君王要与民同乐的观点”错。文章引用典故,意在引出后面的议论,并通过“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
20.(1)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披”“当”“庶人”各1分,句意1分)
(2)读书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能不忧愁呢?(“其中”“病”、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21.D(“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错。“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22.D(“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错,这首诗写出了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的享受,并无“留恋过往”之意。)
23.(1)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2)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3)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5)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4.示例:①鳞次栉比②悲欢离合③悄无声息(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25.示例:老家的青瓦房,虽然离我们愈来愈远,却永远是温情的所在,乡愁的归处。(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是“我们虽然离得愈来愈远”语序不当,前面主语是青瓦房,此处承前省略,应是青瓦房“离得我们愈来愈远”,把“我们”放在“离得”后面;二是“因而”不合逻辑,前后子都是转折关系,改为“却”。)(每处2分,酌情给分)
26.将瓦片比喻成鱼鳞,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的瓦片多而整齐有序的样子;将瓦片比喻成小舟,写出瓦片见证了青瓦房和村庄的历史变迁。(每点3分,酌情给分)
27.[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出对登山的不同态度,第一种,拒绝登山,但可以领略别处风景;第二种,选择出发,尽志无悔;第三种,迎难而上,坦然接受后果。材料最后一句点出,“人生如登山”,启发我们要从这三种态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思考。所给三种态度并无高下之分,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不同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要自己感觉幸福、有意义,就是好的人生选择。选择第一种态度,可以理解为不必纠结、专注于成功,人生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选择第二种态度,可以理解为尽人事,听天命的一种豁达通透的人生选择,既积极进取,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坦然接受命运的给予。第三种人生选择,激流勇进,知难而上,在领略美景的同时,也接受生命可能面临的危险。写作时,当根据自己的人生追求,选择其中一种展开论述。行为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不惧艰险,勇于向最难之处攻坚。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勇于攀登,会当凌绝顶,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绝美体验。不管是个人的人生也好,还是国家发展也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都应当有勇于向最难处攻坚的勇气。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①不要贪恋眼前“躺平”的快乐,“与世无争”“无欲无求”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②勇敢行动,脚踏实地,通往山顶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③日标坚定,坚持不懈,不断向上攀登,终能抵达顶峰。
[参考立意]转变思路,规避风险,乃明智之举;挑战困难,但不固执于日标,尽力无悔;不惧艰险,勇于向最难之处攻坚。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沔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长兄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如今,我才得以坐在亭中几席之上尽情玩赏,抬起眼来就能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指点出来。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与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能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能不整天愉快呢?
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招引西山的白云为伴,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