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1 22: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40分)
1.(2分)学校将开展以“青叶竹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    ,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 一种做人的精神fēng mào    ,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看到    的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    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tè shū    的审美价值。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词语。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取之不尽
②中通外直
③不解之缘
(3)“四君子”是指    
A.兰、竹、荷、梅
B.松、竹、梅、兰
C.榕、柏、竹、菊
D.梅、兰、竹、菊
(4)许多事物在诗句中往往被赋予某种品格,如在“千磨万击还坚劲,   ”中,竹被赋予    的品质。在“   ,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梅被赋    的品格。这样的诗句还有:   ,   。
二、选择题
2.(3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掺和(chān)娴熟(xián)唾沫(tuò)吞噬(shì)
B.迢迢(zhāo)暂时(zàn)侦探(zhēn)鸿毛(hóng)
C.潺潺(cán)急遽(jù)铁锹(xiān)蜜钱(jiàn)
D.缥缈(miǎo)惆怅(chàng)栅栏(shān)僻静(pì)
3.(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搅和 结然不同 B.恐惧 翻箱到柜
C.恐怖 焉知非福 D.念叨 司空见贯
4.(3分)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他们的篮球水平,居然赢得了这次比赛,真是不可思议啊。
B.他们以雷霆之势控制住了歹徒,这场战斗真是惊心动魄。
C.再过五分钟动画片就开演了,这对动画迷小明来说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D.为了迎接教师节,学生们悬灯结彩,精心准备着贺卡,礼物,想给刘老师一个难忘的节日。
5.(3分)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过犹不及力所能及
B.不以为然非然也
C.赴汤蹈火及其日中如探汤
D.骁勇善战通国之善奕者也
6.(3分)仿照例句在括号中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馆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    ,南锣鼓巷    ,什刹海    。
7.(3分)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表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请把相应诗句的序号填写在方框里。
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8.(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通过参加“文化节”活动,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和眼界。
B.连云港的花果山风景如画,大多数连云港人全都游览过。
C.为了避免不再出现新冠疫情,我们要积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
D.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三、按要求完成问题。
9.(4分)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关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和我们学过的《周易》中的名言“穷则变,   ,   ”蕴含的道理一样。
(2)俗话说“   ,日久见人心”,相处久了,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近水知鱼性,   ”告诉我们长久地接触某事物,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3)少年当勤学,要以“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为榜样,有“莫道君行早,   ”的紧迫感,还要学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   !   ”般的自强不息,活到老学到老。
10.(2分)下面对语段主要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袁隆平爷爷是一个追梦人,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几十年,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酷暑严寒,他都执着地在大地间播种着、耕耘着属于他的,更是属于人类的梦想——没有饥饿、没有苦难。历经半个世纪的水稻研究,袁隆平爷爷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A.袁隆平爷爷坐在稻穗下乘凉
B.袁隆平爷爷曾经做了一个梦
C.袁隆平爷爷是个爱做梦的人
D.袁隆平爷爷为梦想播种耕耘
11.(2分)欣赏下面一组漫画《现代人的“另类生存”》,完成题目。
(1)请给四幅图分别选择恰当的文字解说。
A.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B.把联系交给了手机
C.把腿脚交给了汽车
D.把思考交给了电脑
(2)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正方认为现代科技越来越智能化,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反方认为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全是益处。请在四幅漫画中任选一幅,分别站在正、反两方的立场陈述观点。
我选第    幅漫画。
正方:   
反方:   
四、阅读理解(30分)
12.(1分)阅读
北京的春节(选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岁,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2)文中介绍除夕的活动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文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过渡句承上启下
B.中心句总结
C.总起句总起
(4)“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   
(5)“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从“除非、必定”两个词体会到    
(6)去年的除夕夜你是怎样过的?与哪些人一起过的?又有什么感受呢?   
13.(2分)阅读
再见朱自清
【第一组资料】
资料一:1919年,巴黎和会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代表在没有经过中国代表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将德国占领的中国山东地区交给日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当时的身份同样是战胜国。
资料二: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朱自清参加了当天的集会游行,和大家一道激昂地挥小旗、呼口号,抗议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资料三:1922年3月,五四运动陷入低潮,渴望自由与民主的青年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社会的黑暗现实让朱自清失望,创作了《匆匆》。
【第二组资料】
资料一: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援助面粉宣言》,这对于当时由于战争而导致食品短缺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资料二:1948年8月12日,也就在朱自清签下不领美国面粉宣言之后不到两个月,由于患有严重胃病,贫病交加,他不幸逝世,年仅50岁。
(1)综合上述资料和学过的《匆匆》一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表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B.“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悔恨。
C.从作者认为自己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已经心灰意冷,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D.“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其中“痕迹”指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2)结合两组资料,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回忆《匆匆》一文,课文中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请你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样写的好处:   
(4)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再次昂起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请你向朱自清先生介绍当今中国发展的情况,告慰这位民主斗士。    
14.(4分)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梗概
汤姆 索亚是一个聪明又调皮的男孩,从小住在对他管教严厉,但又十分疼爱他的波莉姨妈家里。汤姆活泼好动,不爱学习,总逃学去钓鱼。他喜欢和大人们都讨厌的流浪儿哈克贝利 费恩来往,还喜欢一个叫贝琪的小女孩儿,想追求人家。一天夜里,汤姆和哈克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犹子的方法,意外的目击了一场谋杀案——印江 乔埃和酒鬼彼得与雇佣他们去盗尸的罗宾逊医生发生争执,乔埃杀害了罗宾逊医生,并嫁祸给被打晕的彼得。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立下血书,对这件事永不吭一声。不久,汤姆和哈克等人一起到一座孤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不久,法院开庭审理这起凶杀案,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江 乔埃。乔埃见事情败露就从法庭逃走了。
几天后,汤姆、贝琪和几个朋友去开“野餐会”,他们来到一个像迷宫般的岩洞——麦克杜格尔洞玩,汤姆和贝琪光顾着玩,跟大伙儿走散且迷路了。他们找不到出路,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无助的他们,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乔埃。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汤姆他们死在洞中了,正当波莉姨妈和撒切尔一家悲恸欲绝时,汤姆和贝琪终于回来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出口,还被几个好心人送回来了。贝琪的爸爸撒切尔法官把山洞的入口封住了,结果躲在洞里的印江 乔埃被活活饿死。后来,汤姆和哈克潜回山洞,找到了印江 乔埃藏在那里的财宝。
(1)读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梗概》后,想想这部小说写了汤姆 索亚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目击罪案——   ——   —一误入岩洞——   ——   
(2)语文课本第7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选取的是哪个情节?   
(3)请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分析好处和坏处的方法,分析一下汤姆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写出你对汤姆 索亚这个人的评价。
优点 缺点
       
汤姆 索亚是一个    
(4)在汤姆 索亚身上,你能看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用一段文字写写自己或身边伙伴与汤姆相似的地方。    
五、书面表达(30分)
15.习作
话题:比赛
在小学六年中,你可能经历了很多比赛:个人的,集体的;校内的,校外的;成功的,失败的……不管怎样,它让你的人生更充实。请你以“比赛”为主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要求:(1)选材合理,详略得当;(2)语句通顺,运用多种方式表达真情实感;(3)书写工整,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400字左右;(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23年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40分)
1.(2分)学校将开展以“青叶竹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  ③ ,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 一种做人的精神fēng mào  风貌 ,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看到  ② 的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  ① 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tè shū  特殊 的审美价值。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词语。
(2)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取之不尽
②中通外直
③不解之缘
(3)“四君子”是指  D 
A.兰、竹、荷、梅
B.松、竹、梅、兰
C.榕、柏、竹、菊
D.梅、兰、竹、菊
(4)许多事物在诗句中往往被赋予某种品格,如在“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竹被赋予  坚韧顽强 的品质。在“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梅被赋  淡泊名利 的品格。这样的诗句还有: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传统文化、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的理解等。完成这些题目,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
【解答】(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在正确拼读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取之不尽:意思是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中通外直: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第一空形容人与竹子关系密切,选“不解之缘”。第二空形容竹子的特点,选“中通外直”。第三空形容精神财富,选“取之不尽”。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可知,“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故选D。
(4)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分别出自郑燮的《竹石》、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的《石灰吟》。
故答案为:
(1)风貌 特殊;
(2)③②①;
(3)D;
(4)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韧顽强 不要人夸好颜色 淡泊名利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二、选择题
2.(3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掺和(chān)娴熟(xián)唾沫(tuò)吞噬(shì)
B.迢迢(zhāo)暂时(zàn)侦探(zhēn)鸿毛(hóng)
C.潺潺(cán)急遽(jù)铁锹(xiān)蜜钱(jiàn)
D.缥缈(miǎo)惆怅(chàng)栅栏(shān)僻静(pì)
【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正确。
B.有误。“迢迢”的“迢”读作“tiáo”。
C.有误。“潺潺”的“潺”读作“chán”。
D.有误。“栅栏”的“栅”读作“zhà”.
故选:A。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搅和 结然不同 B.恐惧 翻箱到柜
C.恐怖 焉知非福 D.念叨 司空见贯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故“结”错误,应改为“截”。
B、有误,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故“到”错误,应改为“倒”。
C、正确。
D、有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故“贯”错误,应改为“惯”。
故选:C。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4.(3分)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他们的篮球水平,居然赢得了这次比赛,真是不可思议啊。
B.他们以雷霆之势控制住了歹徒,这场战斗真是惊心动魄。
C.再过五分钟动画片就开演了,这对动画迷小明来说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D.为了迎接教师节,学生们悬灯结彩,精心准备着贺卡,礼物,想给刘老师一个难忘的节日。
【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千钧一发:形容情况极其危急。与语境不符。
故选:C。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5.(3分)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过犹不及力所能及
B.不以为然非然也
C.赴汤蹈火及其日中如探汤
D.骁勇善战通国之善奕者也
【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解答】A项中“及”的意思都是“达到”;
B项中“不以为然”的“然”是“对”的意思,“非然也”中“然”的意思是“这样”;
C项中“汤”的意思都是“热水”;
D项中“善”的意思都是“擅长”。
因此B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
故选:B。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6.(3分)仿照例句在括号中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馆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  人山人海 ,南锣鼓巷  熙熙攘攘 ,什刹海  人流如潮 。
【分析】考查了写近义词的能力。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
【解答】人头攒动:人聚集在一起,只看见头在动。形容人多拥挤。故近义词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等。
故答案为:
人山人海 熙熙攘攘 人流如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7.(3分)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表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请把相应诗句的序号填写在方框里。
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分析】考查了诗文词句理解、节日风俗,对于诗文词句理解的理解,要以诗句意思为依托,通过诗句意思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是理解诗句中字词意思的有效途径。
【解答】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诗句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诗句描写的是人们过七夕节的情景。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诗句描写的是人们过春节的情景。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诗句描写的是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诗句描写的是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
故答案为:
B D A C
【点评】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对古诗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熟知诗句意思,不懂的地方可借助工具书来完成。
8.(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通过参加“文化节”活动,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和眼界。
B.连云港的花果山风景如画,大多数连云港人全都游览过。
C.为了避免不再出现新冠疫情,我们要积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
D.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解答】A.搭配不当,“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和眼界”改为“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B.用词矛盾,“大多数”“全部”删其一。
C.否定词运用不当,去掉“不”。
D.正确。
故选: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啰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三、按要求完成问题。
9.(4分)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关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和我们学过的《周易》中的名言“穷则变, 变则通 , 通则久 ”蕴含的道理一样。
(2)俗话说“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相处久了,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告诉我们长久地接触某事物,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3)少年当勤学,要以“其一人  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为榜样,有“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的紧迫感,还要学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 休将白发唱黄鸡 ”般的自强不息,活到老学到老。
【分析】考查了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古诗文默写。诗歌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解答】(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指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靠近江河的人就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大山的人就能识别鸟叫的声音。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选自《学弈》,意思是: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摘自《增广贤文》,意思是:别说你出发的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故答案为:
(1)变则通 通则久;
(2)路遥知马力 近山识鸟音;
(3)专心致志 更有早行人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默写时要注意做到书写认真,不写错别字。
10.(2分)下面对语段主要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袁隆平爷爷是一个追梦人,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几十年,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酷暑严寒,他都执着地在大地间播种着、耕耘着属于他的,更是属于人类的梦想——没有饥饿、没有苦难。历经半个世纪的水稻研究,袁隆平爷爷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A.袁隆平爷爷坐在稻穗下乘凉
B.袁隆平爷爷曾经做了一个梦
C.袁隆平爷爷是个爱做梦的人
D.袁隆平爷爷为梦想播种耕耘
【分析】考查了概括段意或层意。要想概括好一段文章的段意,首先要对文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读懂这段话的内容,抓住要点进行概括。
【解答】本段开头说袁爷爷是一个追梦人,中间在表述袁爷爷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了几十年,段尾在说明袁爷爷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全段讲述袁爷爷为梦想播种耕耘。
故选:D。
【点评】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11.(2分)欣赏下面一组漫画《现代人的“另类生存”》,完成题目。
(1)请给四幅图分别选择恰当的文字解说。
A.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B.把联系交给了手机
C.把腿脚交给了汽车
D.把思考交给了电脑
(2)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正方认为现代科技越来越智能化,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反方认为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全是益处。请在四幅漫画中任选一幅,分别站在正、反两方的立场陈述观点。
我选第  ② 幅漫画。
正方: 开车会给出行可以节约我们的时间,可以把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去干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反方: 经常开车会让我们身体缺乏锻炼,而且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了看图写话、辩论讨论。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观察图画中内容,分析图画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图画进行合理的想象,并组织语言说话。
【解答】(1)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处于一种“另类生存”状态,画面①:人们用手机与人交流,把联系交给了手机;画面②:人们出行依赖于交通工具,把腿脚交给了汽车;画面③:画面④:人们平时不注意身体锻炼,而是依赖于各种保健品,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该漫画意在讽刺那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故①B;②C;③A;④D。
(2)解答此题,实际上要了解此漫画的深刻含义是意在讽刺那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所以我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从正、反两方的立场陈述观点即可。注意语句通顺,围绕漫画中心进行陈述。
故答案为:
(1)①B;②C;③A;④D;
(2)②;
开车会给出行可以节约我们的时间,可以把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去干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经常开车会让我们身体缺乏锻炼,而且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环境。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四、阅读理解(30分)
12.(1分)阅读
北京的春节(选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岁,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B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2)文中介绍除夕的活动有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过渡句 ,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 
A.过渡句承上启下
B.中心句总结
C.总起句总起
(4)“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 初一,全城似乎都在休息,处于安静状态。 
(5)“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从“除非、必定”两个词体会到  人们对吃团圆饭和祭祖的重视。 
(6)去年的除夕夜你是怎样过的?与哪些人一起过的?又有什么感受呢? 去年的除夕,我和妈妈爸爸一起过的,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爸爸妈妈都说了,他们一年的工作,我也总结了我的学习,我们都非常开心!吃完年夜饭,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除夕夜! 
【分析】语段选自《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阅读句子“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可知“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中的“光景”的意思是情景。故选B。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可知,文中介绍的除夕的活动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考查学生对过渡句的理解。文章第①自然段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第②自然段写了初一的情景与除夕截然不同。第③自然段写初一人们的活动。“截然不同”把除夕与初一的活动分隔开来,除夕的“热闹”与初一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们尽情享受正月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因此,“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是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A。
(4)考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文章“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可知,“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初一,全城似乎都在休息,处于安静状态。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除非: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连用。一定 一定必定:一定。“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从“除非”“必定”中体会到人们对吃团圆饭和祭祖的重视。
(6)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自己除夕夜的实际情况回答即可。如:去年的除夕,我和妈妈爸爸一起过的,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爸爸妈妈都说了,他们一年的工作,我也总结了我的学习,我们都非常开心!吃完年夜饭,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除夕夜!
故答案为:
(1)B;
(2)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过渡句 承上启下;
(4)初一,全城似乎都在休息,处于安静状态。
(5)人们对吃团圆饭和祭祖的重视。
(6)去年的除夕,我和妈妈爸爸一起过的,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爸爸妈妈都说了,他们一年的工作,我也总结了我的学习,我们都非常开心!吃完年夜饭,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除夕夜!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语段的理解,完成时要根据课文原文的理解及课内学习完成。
13.(2分)阅读
再见朱自清
【第一组资料】
资料一:1919年,巴黎和会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代表在没有经过中国代表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将德国占领的中国山东地区交给日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当时的身份同样是战胜国。
资料二: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朱自清参加了当天的集会游行,和大家一道激昂地挥小旗、呼口号,抗议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资料三:1922年3月,五四运动陷入低潮,渴望自由与民主的青年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社会的黑暗现实让朱自清失望,创作了《匆匆》。
【第二组资料】
资料一: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援助面粉宣言》,这对于当时由于战争而导致食品短缺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资料二:1948年8月12日,也就在朱自清签下不领美国面粉宣言之后不到两个月,由于患有严重胃病,贫病交加,他不幸逝世,年仅50岁。
(1)综合上述资料和学过的《匆匆》一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表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B.“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悔恨。
C.从作者认为自己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已经心灰意冷,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D.“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其中“痕迹”指的是有意义的事情。
(2)结合两组资料,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自清是一个十分热爱祖国、有志气的人。 
(3)回忆《匆匆》一文,课文中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请你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慨叹。 
(4)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再次昂起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请你向朱自清先生介绍当今中国发展的情况,告慰这位民主斗士。  当今中国已不是几十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现在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等都位于世界前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到,中华民族正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析】本阅读由两组资料组成。第一组资料讲述了朱自清的爱国热情和散文《匆匆》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二组资料介绍了朱自清拒绝领美国救济粮并不久后逝世,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骨气。
【解答】(1)本题考查对资料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已经心灰意冷,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说法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第一组资料可以看出朱自清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从第二组资料可以看出朱自清是一个有志气的人。
(3)本题考查补全原文和反问句的作用。从“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可知,连用多个问句,属于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慨叹。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对当今中国发展的良好情况做简要介绍即可。
故答案为:
(1)C;
(2)朱自清是一个十分热爱祖国、有志气的人。
(3)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慨叹。
(4)当今中国已不是几十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现在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等都位于世界前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到,中华民族正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4.(4分)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梗概
汤姆 索亚是一个聪明又调皮的男孩,从小住在对他管教严厉,但又十分疼爱他的波莉姨妈家里。汤姆活泼好动,不爱学习,总逃学去钓鱼。他喜欢和大人们都讨厌的流浪儿哈克贝利 费恩来往,还喜欢一个叫贝琪的小女孩儿,想追求人家。一天夜里,汤姆和哈克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犹子的方法,意外的目击了一场谋杀案——印江 乔埃和酒鬼彼得与雇佣他们去盗尸的罗宾逊医生发生争执,乔埃杀害了罗宾逊医生,并嫁祸给被打晕的彼得。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立下血书,对这件事永不吭一声。不久,汤姆和哈克等人一起到一座孤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不久,法院开庭审理这起凶杀案,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江 乔埃。乔埃见事情败露就从法庭逃走了。
几天后,汤姆、贝琪和几个朋友去开“野餐会”,他们来到一个像迷宫般的岩洞——麦克杜格尔洞玩,汤姆和贝琪光顾着玩,跟大伙儿走散且迷路了。他们找不到出路,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无助的他们,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乔埃。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汤姆他们死在洞中了,正当波莉姨妈和撒切尔一家悲恸欲绝时,汤姆和贝琪终于回来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出口,还被几个好心人送回来了。贝琪的爸爸撒切尔法官把山洞的入口封住了,结果躲在洞里的印江 乔埃被活活饿死。后来,汤姆和哈克潜回山洞,找到了印江 乔埃藏在那里的财宝。
(1)读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梗概》后,想想这部小说写了汤姆 索亚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目击罪案—— 扮演海盗 —— 告发凶手 —一误入岩洞—— 偶遇凶手 —— 获得宝藏 
(2)语文课本第7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选取的是哪个情节? 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3)请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分析好处和坏处的方法,分析一下汤姆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写出你对汤姆 索亚这个人的评价。
优点 缺点
 聪明活泼、有正义感、野外求生本领丰富   淘气、捣蛋 
汤姆 索亚是一个  聪明活泼、有正义感、野外求生本领丰富的人。 
(4)在汤姆 索亚身上,你能看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用一段文字写写自己或身边伙伴与汤姆相似的地方。  看到了。我觉得我的同桌与汤姆 索亚有相似的地方。她既喜爱帮助别人,又有正义感。她经常主动教别人不会写的作业题,遇到小同学被欺负时,她能挺身而出,保护弱小。 
【分析】《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 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不受约束,敢于去危险境地探险。
【解答】(1)本题考查了拟小标题的能力。阅读内容,概括各段落大意,找到与汤姆 索亚相关的事件内容,然后拟出小标题。第1自然段写了汤姆 索亚和哈克去坟地试验时,目击罪案,当时汤姆 索亚非常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便荒岛冒险,扮演海盗,后来他们出现在波莉姨妈为他举办的“葬礼”上,之后又在法庭上告发凶手。第2自然段写了他们山洞迷路时,偶遇凶手。第3自然段写了风筝线探路找到出口,脱离危险;后来他们在山洞里获得宝藏。
(2)本题考查了作品常识。语文书第7课《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3)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阅读“汤姆 索亚是一个聪明又调皮的男孩”“汤姆活泼好动,不爱学习,总逃学去钓鱼”“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江 乔埃。乔埃见事情败露就从法庭逃走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出口,还被几个好心人送回来了。”等语句可知汤姆 索亚的缺点是调皮、捣蛋;优点是聪明活泼、有正义感、野外求生本领丰富。从而可知汤姆 索亚聪明活泼、有正义感、野外求生本领丰富的孩子。
(4)本题考查了书面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扮演海盗 告发凶手 偶遇凶手 获得宝藏。
(2)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3)聪明活泼、有正义感、野外求生本领丰富 淘气、捣蛋;
聪明活泼、有正义感、野外求生本领丰富的人。
(4)看到了。我觉得我的同桌与汤姆 索亚有相似的地方。她既喜爱帮助别人,又有正义感。她经常主动教别人不会写的作业题,遇到小同学被欺负时,她能挺身而出,保护弱小。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五、书面表达(30分)
15.习作
话题:比赛
在小学六年中,你可能经历了很多比赛:个人的,集体的;校内的,校外的;成功的,失败的……不管怎样,它让你的人生更充实。请你以“比赛”为主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要求:(1)选材合理,详略得当;(2)语句通顺,运用多种方式表达真情实感;(3)书写工整,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400字左右;(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比赛”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小学六年中,你可能经历了很多比赛:个人的,集体的;校内的,校外的;成功的,失败的……想一想哪次比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注意详略,要把经过写具体,场面描写要注意抓住人物当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精心刻画细节,注意场面描写。
【解答】范文:
一次难忘的篮球比赛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那场班级篮球赛。
去年冬天,学校举行了班级篮球对抗赛,我们六(2)班遭遇了实力强劲的六(4)班。比赛还没开打,队员们个个都唉声叹息:哎!咱班的运气真差,怎么一开始就碰上了年级最强的对手——六(4)班。六(4)班好几个同学都在校篮球队,尤其是王朋辉,人高马大,球技又好,可以称得上以一当十了。我班队员经过商议,暗下决心,相互鼓劲,全力以赴,就是输也要输得顶天立地!
下午大课间是比赛时间,我班队员换上合身的衣服后一起下楼到操场进行赛前热身,四班已先一步到达,我们一起做开始热身。热身结束,队员进场,准备挑球的是对方的王朋辉和我方的杨凯杰。
“嗞——”哨声一响,争球双方同时起跳,王朋辉凭借身高优势把球拍到了他们那边,他们班一个队员拿住球,转身将球传向王朋辉。这场比赛,我负责防王朋辉,看见球向他飞来,我立马跑到他身前,抬手将球断下,想转身运球向我方半场,可王朋辉已贴在我身前,我尝试突破无效后,看见陈亦冉在我前方拍手示意,我迅速将球传过去,陈亦冉拿球冲向篮下,对方上来两人夹住陈亦冉,在严防下陈亦冉球脱手了,王朋辉这时已脱离了我的防守,跑过去拿到球后着魔似地冲向球篮。我追过去防他,他一个背转绕过我,三分球投篮,球进了,场下六(4)班的人如爆豆般的加油声响起,他们队的气势瞬间涨了几成。
接下来他们又进了两个球,场下加油声更响了,两个班的同学都在给自己的队员加油。我们班每个队员都在努力着拼抢,这时杨凯杰抢到球传给了我,我带球前突,王朋辉上来防我,我一个变向绕过了他直奔篮下,对方又一队员上来防我,我一个背转过了他,紧接着一个三大步上篮,球进了!场下我们班同学顿时欢呼起来。
毕竟两队实力悬殊太大,最终我们4:16输了比赛。但我们班队员在场上不畏强敌,敢拼敢打的不服输的劲儿却成了球场上最美的风景。
【点评】小作者叙述的这场班级篮球对抗赛很是精彩。文章开头运用比喻的手法引人阅读,主体部分的篮球比赛通过环境烘托、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使读者仿佛在现场观看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篮球赛一般,最后的总结进一步点明了“要敢拼敢打不服输”的文章思想,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