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08:3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读.书
1.(3分)[活动一:在书写中展示自信]
(1)请用楷书抄写下面的句子,注意字迹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雨果
   
(2)“象形”是我们祖先创造汉字的一种方法,“典”就是一个象形字。看下图注释,下列句中“典”的意思为本义的一项是    
A.旗袍,典雅端庄,展现东方女性之美。
B.北京故宫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C.2021年1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典法》施行。
D.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背景举行典礼。
2.(5分)[活动二 在积累中积蓄能量]
开幕词:回首过去,无数平凡英雄①pīn bó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其中,有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②zé rèn,有医务人员勇于逆行的征程,有运动健儿激情飞扬的荣耀。展望未来,③wàn xiàng gēng xīn,“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如④míng mèi的春光,承载着国人的希冀与憧憬。让我们抓住⑤jī yù,继续凯歌远航,一往无前!
(1)请认真读上面的开幕词,再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
①   
②   
③   
④   
⑤   
(2)根据右侧的字典释义,开幕词中“承载”的“载”读音和意思都正确的一项是    
A.zài 用交通工具装
B.zǎi 年
C.zài 充满
D.zǎi 记在书报上
(3)下列词语中,与“一往无前”意思相近的是    
A.一往情深
B.勇往直前
C.一览无余
D.寸步难行
(4)有同学观看开幕式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引用了名人名言,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二、选择题
3.(3分)请你协助老师,对同学的演讲稿进行审稿,以下哪句话的注音和书写不需要修改(  )
A.看着老师那异常严历的目光,我赶紧低下头,不禁头涔涔(cén)而泪潸潸。
B.校园中避静的小道里,藤蔓(màn)爬满围墙,花开一大片,美如仙境。
C.只要有锲(qiè)而不舍的精神,终有一天能拔云见日,豁然开朗。
D.既然立下鸿鹄(hú)之志,就该脚踏实地,否则只是好高骛远而已。
4.(3分)下列演讲词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们尽心设计教案,真可谓是费尽心机。
B.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夸夸其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C.为了偷他的钱包,那个扒手竟一路尾随到他家门口,真是锲而不舍。
D.这些小玩意儿做得真是巧夺天工,令人爱不释手。
5.(3分)小川想为乐观向上、志向坚定的同学送上赠言,以下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3分)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当当书城的购书评论,以下评论和购买的书籍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B.
C.
D.
7.(3分)出版社编辑打算给《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的“驯养培育”这一情节配上插画,你会向他推荐以下哪一幅图(  )
A. B.
C. D.
三、按要求完成问题。
8.(8分)同学们开展“重温经典”主题活动,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朱自清先生感叹时光飞逝:“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    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了。”王安石思乡心切:“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句“   ,不知秋思落谁家”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王建望月怀远的情思。
(2)博古通今,理阅人间。古人重情:“劝君更尽一杯酒,   ”古人重义:“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古人重创新:“苟利于民,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四、阅读
9.(12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端午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粉,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点雄黄,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还有一个风俗也很有趣,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选自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材料二]端午节,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天气高热潮湿,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在这种环境中,体虚者极易生病。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以上习俗,作者只详写了    和    ,我猜测原因是:   
(2)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端午节点雄黄和放黄烟子的原因。    
(3)作者家乡有端午节吃“十二红”的习俗,寓示日子越过越红火。你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请你用两三句话简要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和自己参加这种风俗的感受,不少于50字。    
10.(14分)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节选)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资料袋一]
早晨,太阳初升,人们以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因此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人们以广阔浩瀚的天空作为参照,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资料袋二]
中午时,太阳光直射在地面上;早晨时,太阳光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热。
(1)读《两小儿辩日》(节选),两小儿辩论的问题是:   
(2)下面句子情感与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一儿(肯定、反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一儿(肯定、反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疑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采用具体事例会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根据选文梳理两小儿辩论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结合资料袋,我发现: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小儿乙是依据     说明观点的。(填序号)
A.视觉效果
B.温度感知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B.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不知为不知
B.要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D.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1.(14分)课外阅读
又是一年槐花香
漫步小巷,忽有一股熟悉的清香飘逸而来,在这四月的夜晚,它是如此意味深长。是它,肯定是它,是槐香,虽然我的眼前朦朦胧胧的,什么也看不清。
槐花是春天的标签。闻到槐香,我总会想起小时候,想起外婆家院子的一圈槐树。大约一二十棵,每到春天来临,便弥漫出一股若隐若现的香气。外婆家离我家有二十多里的路程,那时交通还很闭塞,所以我一般是放了寒暑假才能去。但也有例外,比如赶上端午或一些节日,我也会和母亲一道去外婆家,那时便可以一享槐花飘香的盛宴了。
外婆居住的村庄里有很多树。外婆家房前屋后,密密地长满了榆、槐、楝(lian)、柳等各种树木。我特别喜欢外婆家的那种氛围,闻到满鼻子醉人的花香,真是妙极了。不仅有花香,还有树叶香和泥土香,时不时会有几串白色或紫色的槐花随风飘落到院子里。周围的槐树都是洋槐树,树枝多刺,槐叶青青,儿时的我喜欢小心地摘下几片椭圆青翠的槐叶贴在嘴边吹,像喇叭似的发出声响。而我印象里最深的,还是那吹完“喇叭”之后满嘴留下的树叶味道,许久都不会消逝,犹如童年的记忆。
我现在工作、生活的城市里也有很多的槐树,每到春天,枝间也会挂满长长的白色花串,那些星星点点的花瓣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烁,常常将我的记忆一下子牵回到二十几年前。槐树和槐花仿佛在提醒我,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能遗忘。是的,槐香对于我来说似乎承载着更多的寓意。我至今记得那年的夏天,我趁着出差的空闲,漫步在南京五台山一带,弯弯曲曲的坡路两侧尽是槐树,漫天的槐花随风飞舞,一如洒落的花雨,好一番绝美的香雪意景。路上行人不多,我却思绪纷繁。在那个还透着些许微凉的春天的下午,我在异乡突然之间悟到了一些人生精华,那一刻,我恨不得立刻飞回到外婆家,立刻飞回到外婆家旁边那个槐树飘香的地方。那次出差回到家后,我迅速拿起手中的笔,郁积的情思喷薄而出,一口气写下了一系列回忆儿时故乡和离世外婆的文章。感谢南京五台山中的那一场槐花雨,是它启迪了我的灵感,抚慰了我日渐干枯的心田。槐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带着母性的乡土之花,它在我最需要安慰时,给了我最温暖的鼓励。
又是一年槐花香。而今,走在小巷里,行色匆匆的我闻到槐花的飘香,看到前方的十字路口有一株巨大的槐树正在飘飞着槐花花瓣,在匆忙的人流里,我与那株正在开花的槐树对视了良久。也许生活一如那些花瓣,所有的繁华都只是过眼云烟,那些能够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并且越发茁壮的东西,才能代表永恒。记得有人说过,散文是散落在盘中的珍珠,那么,我愿用槐香把曾经的过往串结成珠,透过岁月记忆的瞳孔,去照亮我脚下正在走的道路。
(1)梳理文章内容。作者说:“我愿用槐香把曾经的过往串结成珠”,关于槐香,“我”有哪些过往?
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小时候,外婆家:①   →二十多年前,五台山:②   →而今:“我”用槐香照亮正在走的路。
(2)理解文章内涵。
①“而我印象里最深的,还是那吹完‘喇叭’之后满嘴留下的树叶味道,许久都不会消逝”,文中“喇叭”指的    ;作 者说许久都不会消逝,是因为    。
②对于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多选)
A.本文以槐香为线索,抒发了对故乡、对外婆、对儿时生活的思念之情。
B.作者感谢五台山的槐花雨,是因为那场雨突然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
C.生活中,一些繁华的东西,虽然美好,但缺少沉淀,因此,成了过眼云烟,很快消失了。
D.城市里的槐花,是没有带着母性乡土的花,所以作者并不喜欢,觉得是过眼云烟,格格不入。
(3)探寻表达秘密。
①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②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读.写
12.(40分)习作
总有这样的物件,因为注入了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而变得弥足珍贵。它可以是一张照片、一个足球、一枚书签、一张奖励卡、一束鲜花、一杯好茶……这物件也许还在你身边,也许不在了,但已经珍藏在你心里。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校名;③结构完整,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读.书
1.(3分)[活动一:在书写中展示自信]
(1)请用楷书抄写下面的句子,注意字迹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雨果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雨果 
(2)“象形”是我们祖先创造汉字的一种方法,“典”就是一个象形字。看下图注释,下列句中“典”的意思为本义的一项是  C 
A.旗袍,典雅端庄,展现东方女性之美。
B.北京故宫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C.2021年1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典法》施行。
D.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背景举行典礼。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汉字书写,有多义字,完成这些习题,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考查了汉字书写。书写时注意字迹正确、端正、美观即可,并加上标点符号。
(2)考查了多义字。
根据下图注释可知,“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书籍。
A.“典雅端庄”的意思是庄重而优美,高雅但不粗俗,因此“典”的意思是庄重高雅。
B.“典型”指具有代表性或概括性的人或事件,因此“典”的意思是代表性或概括性。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典法》指就某一现行的部门法进行编纂而制定的比较系统的立法文件,因此“典”指的是重要的文献、书籍。
D.“典礼”的意思是隆重的仪式,因此“典”的意思是典礼。
故选:C。
故答案为:
(1)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雨果
(2)C。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2.(5分)[活动二 在积累中积蓄能量]
开幕词:回首过去,无数平凡英雄①pīn bó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其中,有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②zé rèn,有医务人员勇于逆行的征程,有运动健儿激情飞扬的荣耀。展望未来,③wàn xiàng gēng xīn,“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如④míng mèi的春光,承载着国人的希冀与憧憬。让我们抓住⑤jī yù,继续凯歌远航,一往无前!
(1)请认真读上面的开幕词,再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
① 拼搏 
② 责任 
③ 万象更新 
④ 明媚 
⑤ 机遇 
(2)根据右侧的字典释义,开幕词中“承载”的“载”读音和意思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zài 用交通工具装
B.zǎi 年
C.zài 充满
D.zǎi 记在书报上
(3)下列词语中,与“一往无前”意思相近的是  B 
A.一往情深
B.勇往直前
C.一览无余
D.寸步难行
(4)有同学观看开幕式后写了一篇观后感,引用了名人名言,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D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看拼音写汉字、多音字、近义词、词语解释、名言警句等。完成这些题目,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
【解答】(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在正确拼读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多音字。“承载”的“载”读音为“zài”,意思是用交通工具装。故选A。
(3)本题考查近义词。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地一直向前进。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这两个词语为近义词。故选B。
(4)本题考查名言警句。根据题干“回首过去,无数平凡英雄①pīn bó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其中,有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②zé rèn,有医务人员勇于逆行的征程,有运动健儿激情飞扬的荣耀。展望未来,③wàn xiàng gēng xīn,“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如④míng mèi的春光,承载着国人的希冀与憧憬。让我们抓住⑤jī yù,继续凯歌远航,一往无前”可知,强调的是要拼搏和奋斗。D项强调要及时孝敬父母,不符合文意。故选D。
故答案为:
(1)①拼搏 ②责任 ③万象更新 ④明媚 ⑤机遇;
(2)A;
(3)B;
(4)D。
【点评】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二、选择题
3.(3分)请你协助老师,对同学的演讲稿进行审稿,以下哪句话的注音和书写不需要修改(  )
A.看着老师那异常严历的目光,我赶紧低下头,不禁头涔涔(cén)而泪潸潸。
B.校园中避静的小道里,藤蔓(màn)爬满围墙,花开一大片,美如仙境。
C.只要有锲(qiè)而不舍的精神,终有一天能拔云见日,豁然开朗。
D.既然立下鸿鹄(hú)之志,就该脚踏实地,否则只是好高骛远而已。
【分析】考查汉字读音、错别字。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严历”应改为“严厉”。
B.有误。“避静”应改为“僻静”。蔓:[màn]义同“蔓”。用于合成词“蔓延”“蔓草”等。[wàn]植物成细条状而不能直立的长茎。[mán]〔蔓菁〕即“芜菁”。故“藤蔓”的“蔓”读音应为“wàn”。
C.有误。“拔云见日”应改为“拨云见日”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4.(3分)下列演讲词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们尽心设计教案,真可谓是费尽心机。
B.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夸夸其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C.为了偷他的钱包,那个扒手竟一路尾随到他家门口,真是锲而不舍。
D.这些小玩意儿做得真是巧夺天工,令人爱不释手。
【分析】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词语积累。
【解答】A.有误,费尽心机:形容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B.有误,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C.有误,锲而不舍:一直镂刻下去,不放弃。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是褒义词。不符合语境。
D.正确。
故选:D。
【点评】成语是词汇中特有的长期沿用的固定成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5.(3分)小川想为乐观向上、志向坚定的同学送上赠言,以下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考查了诗文词句理解。完成这一类型的习题需要平时多积累。
【解答】A.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句诗是诗人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适合小川为乐观向上、志向坚定的同学送上赠言。
B.出自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诗句体现了不畏牺牲、舍生取义的精神。不适合小川为乐观向上、志向坚定的同学送上赠言。
C.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适合小川为乐观向上、志向坚定的同学送上赠言。
D.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诗句表达了诗人坚贞纯洁,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品格。适合小川为乐观向上、志向坚定的同学送上赠言。
故选:B。
【点评】考查了诗文词句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6.(3分)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当当书城的购书评论,以下评论和购买的书籍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B.
C.
D.
【分析】考查了经典名著。根据平日的积累,结合本题题干要求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讲了他和他的伙伴勇敢的五次冒险经历。选项中“他想象着和哈克一起去城堡寻找快乐”不属于这部小说中的情节。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典名著。平时要多阅读,加强积累,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7.(3分)出版社编辑打算给《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的“驯养培育”这一情节配上插画,你会向他推荐以下哪一幅图(  )
A. B.
C. D.
【分析】考查了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阅读,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解答】结合插图内容可知应选C。
故选:C。
【点评】根据课外阅读内容填空的题型既是对阅读量的考查,也是对阅读水平的考查,平时要注意多读书,读好书。
三、按要求完成问题。
8.(8分)同学们开展“重温经典”主题活动,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朱自清先生感叹时光飞逝:“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  徘徊 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蒸融 了。”王安石思乡心切:“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王建望月怀远的情思。
(2)博古通今,理阅人间。古人重情:“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人重义:“锺子期死,伯牙  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古人重创新:“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现代诗文默写,有名言警句,有古诗文默写等,完成这些习题,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出自朱自清的《匆匆》,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2)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出自古文《伯牙鼓琴》,出自汉朝刘安的《淮南子》。
故答案为:
(1)徘徊 轻烟 蒸融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今夜月明人尽望;
(2)西出阳关无故人 破琴绝弦 不必法古。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四、阅读
9.(12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端午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粉,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点雄黄,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还有一个风俗也很有趣,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选自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材料二]端午节,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天气高热潮湿,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在这种环境中,体虚者极易生病。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以上习俗,作者只详写了  放黄烟子 和  吃“十二红” ,我猜测原因是: 这两种习俗比较有特色,能够代表家乡的习俗特点。 
(2)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端午节点雄黄和放黄烟子的原因。  端午节点雄黄和放黄烟子的原因是防止蚊虫叮咬和祛除瘟疫。 
(3)作者家乡有端午节吃“十二红”的习俗,寓示日子越过越红火。你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请你用两三句话简要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和自己参加这种风俗的感受,不少于50字。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风俗——赛龙舟。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每逢端午佳节,村里的青年男子都会组织起龙舟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龙舟在水面上飞驰而过,船上的人高声喊着口号,场面非常壮观。这种风俗不仅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每年都会去看赛龙舟,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分析】材料一介绍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材料二介绍了端午节正值仲夏,天气高热潮湿,毒虫侵袭,容易生病;材料三说明了雄黄的简介和功效和作用。
【解答】(1)考查了信息提取。根据材料一“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可知,描写了端午节风俗的内容,后文围绕这句话介绍了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点雄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的习俗。文中对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的内容描写的篇幅最多、最详细,我猜测原因是这两种习俗比较有特色,能够代表家乡的习俗特点。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材料一“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材料二“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天气高热潮湿,毒虫侵袭,瘟瘴之气始作,在这种环境中,体虚者极易生病”和材料三中雄黄的功效与作用可知,端午节点雄黄和放黄烟子的原因是防止蚊虫叮咬和祛除瘟疫。
(3)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身理解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点雄黄 吃“十二红”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习俗比较有特色,能够代表家乡的习俗特点;
(2)端午节点雄黄和放黄烟子的原因是防止蚊虫叮咬和祛除瘟疫。
(3)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风俗——赛龙舟。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每逢端午佳节,村里的青年男子都会组织起龙舟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龙舟在水面上飞驰而过,船上的人高声喊着口号,场面非常壮观。这种风俗不仅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每年都会去看赛龙舟,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点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多练多思考,我们就能熟练解题。
10.(14分)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节选)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资料袋一]
早晨,太阳初升,人们以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因此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人们以广阔浩瀚的天空作为参照,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资料袋二]
中午时,太阳光直射在地面上;早晨时,太阳光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热。
(1)读《两小儿辩日》(节选),两小儿辩论的问题是: 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2)下面句子情感与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 
A.一儿(肯定、反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一儿(肯定、反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疑问的语气)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采用具体事例会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根据选文梳理两小儿辩论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结合资料袋,我发现: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A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小儿乙是依据  B  说明观点的。(填序号)
A.视觉效果
B.温度感知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有  ABCD  (多选)
A.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B.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不知为不知
B.要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D.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分析】《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离得近让人感觉热,而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阅读《两小儿辩日》可知,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2)考查朗读、文言断句。“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为: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句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一个反问句,应用肯定、反问的语气进行朗读,并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故选A。
(3)考查内容理解。由“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小儿甲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现象是: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依据是:远者小,近者大。由“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小儿乙的观点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现象是: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依据是:近者热,远者凉。结合资料袋一可知,小儿甲是以视觉效果为依据说明观点的,故选A。结合资料袋二可知,小儿乙是依据温度感知说明观点的。故选B。
(4)考查情感主旨。《两小儿辩日》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故答案为:
(1)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2)A;
(3) A B;
(4)ABCD。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1.(14分)课外阅读
又是一年槐花香
漫步小巷,忽有一股熟悉的清香飘逸而来,在这四月的夜晚,它是如此意味深长。是它,肯定是它,是槐香,虽然我的眼前朦朦胧胧的,什么也看不清。
槐花是春天的标签。闻到槐香,我总会想起小时候,想起外婆家院子的一圈槐树。大约一二十棵,每到春天来临,便弥漫出一股若隐若现的香气。外婆家离我家有二十多里的路程,那时交通还很闭塞,所以我一般是放了寒暑假才能去。但也有例外,比如赶上端午或一些节日,我也会和母亲一道去外婆家,那时便可以一享槐花飘香的盛宴了。
外婆居住的村庄里有很多树。外婆家房前屋后,密密地长满了榆、槐、楝(lian)、柳等各种树木。我特别喜欢外婆家的那种氛围,闻到满鼻子醉人的花香,真是妙极了。不仅有花香,还有树叶香和泥土香,时不时会有几串白色或紫色的槐花随风飘落到院子里。周围的槐树都是洋槐树,树枝多刺,槐叶青青,儿时的我喜欢小心地摘下几片椭圆青翠的槐叶贴在嘴边吹,像喇叭似的发出声响。而我印象里最深的,还是那吹完“喇叭”之后满嘴留下的树叶味道,许久都不会消逝,犹如童年的记忆。
我现在工作、生活的城市里也有很多的槐树,每到春天,枝间也会挂满长长的白色花串,那些星星点点的花瓣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烁,常常将我的记忆一下子牵回到二十几年前。槐树和槐花仿佛在提醒我,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能遗忘。是的,槐香对于我来说似乎承载着更多的寓意。我至今记得那年的夏天,我趁着出差的空闲,漫步在南京五台山一带,弯弯曲曲的坡路两侧尽是槐树,漫天的槐花随风飞舞,一如洒落的花雨,好一番绝美的香雪意景。路上行人不多,我却思绪纷繁。在那个还透着些许微凉的春天的下午,我在异乡突然之间悟到了一些人生精华,那一刻,我恨不得立刻飞回到外婆家,立刻飞回到外婆家旁边那个槐树飘香的地方。那次出差回到家后,我迅速拿起手中的笔,郁积的情思喷薄而出,一口气写下了一系列回忆儿时故乡和离世外婆的文章。感谢南京五台山中的那一场槐花雨,是它启迪了我的灵感,抚慰了我日渐干枯的心田。槐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带着母性的乡土之花,它在我最需要安慰时,给了我最温暖的鼓励。
又是一年槐花香。而今,走在小巷里,行色匆匆的我闻到槐花的飘香,看到前方的十字路口有一株巨大的槐树正在飘飞着槐花花瓣,在匆忙的人流里,我与那株正在开花的槐树对视了良久。也许生活一如那些花瓣,所有的繁华都只是过眼云烟,那些能够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并且越发茁壮的东西,才能代表永恒。记得有人说过,散文是散落在盘中的珍珠,那么,我愿用槐香把曾经的过往串结成珠,透过岁月记忆的瞳孔,去照亮我脚下正在走的道路。
(1)梳理文章内容。作者说:“我愿用槐香把曾经的过往串结成珠”,关于槐香,“我”有哪些过往?
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小时候,外婆家:① 院子里的槐花香气 →二十多年前,五台山:② 看到的槐花雨 →而今:“我”用槐香照亮正在走的路。
(2)理解文章内涵。
①“而我印象里最深的,还是那吹完‘喇叭’之后满嘴留下的树叶味道,许久都不会消逝”,文中“喇叭”指的  槐叶 ;作 者说许久都不会消逝,是因为  嘴里留下了树叶味道 。
②对于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多选)
A.本文以槐香为线索,抒发了对故乡、对外婆、对儿时生活的思念之情。
B.作者感谢五台山的槐花雨,是因为那场雨突然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
C.生活中,一些繁华的东西,虽然美好,但缺少沉淀,因此,成了过眼云烟,很快消失了。
D.城市里的槐花,是没有带着母性乡土的花,所以作者并不喜欢,觉得是过眼云烟,格格不入。
(3)探寻表达秘密。
①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反复。其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 
②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首尾相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分析】《又是一年槐花香》这篇散文,作者通过闻到一股熟悉的槐花香飘逸而来,便引出了儿时在外婆家闻到的槐花香,现在虽然工作了,一看到槐花,一闻到槐花香,就又回忆起在外婆家享受的槐花飘香的盛宴,表达了作者对槐花和外婆的怀念之情。
【解答】(1)考查梳理文章内容。通读短文,结合题目中思维导图中的提示可知,作者说:“我愿用槐香把曾经的过往串结成珠”,关于槐香,“我”的过往可概括为:小时候,外婆家:①院子里的槐花香气→二十多年前,五台山:②看到的槐花雨→而今:“我”用槐香照亮正在走的路。
(2)考查文章的内涵。通读短文可知,①“而我印象里最深的,还是那吹完‘喇叭’之后满嘴留下的树叶味道,许久都不会消逝”,文中“喇叭”指的槐叶;作者说许久都不会消逝,是因为嘴里留下了树叶味道。②对于文章的理解,结合给出的选项可知,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城市里的槐花,是没有带着母性乡土的花,所以作者并不喜欢,觉得是过眼云烟,格格不入。结合文中的“槐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带着母性的乡土之花,它在我最需要安慰时,给了我最温暖的鼓励”来理解,这句话表明作者也很喜欢城市里的槐花。故选D。
(3)考查探寻表达秘密。通读短文可知,①文中的“那一刻,我恨不得立刻飞回到外婆家,立刻飞回到外婆家旁边那个槐树飘香的地方”这句话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写的。其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增强语气。写出了我对外婆的思念之情。②从文章的开头“漫步小巷,忽有一股熟悉的清香飘逸而来,在这四月的夜晚,它是如此意味深长”和结尾“我愿用槐香把曾经的过往串结成珠,透过岁月记忆的瞳孔,去照亮我脚下正在走的道路”我发现首尾相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
(1)①院子里的槐花香气 ②看到的槐花雨;
(2)①槐叶 嘴里留下了树叶味道;
②D;
(3)①反复 其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
②首尾相呼应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点评】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五、读.写
12.(40分)习作
总有这样的物件,因为注入了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而变得弥足珍贵。它可以是一张照片、一个足球、一枚书签、一张奖励卡、一束鲜花、一杯好茶……这物件也许还在你身边,也许不在了,但已经珍藏在你心里。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校名;③结构完整,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珍藏”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在与同学、老师、亲人、朋友一起生活、学习的美好时光中,一定有许多值得珍藏的记忆吧?一堂生动的课,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次小小的争吵……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可通回忆典型事例,通过叙事或状物抒情。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解答】范文:
珍藏在心底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的往事有如沙滩上的脚印,当海浪卷来的时候,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儿时的一件我却永远珍藏在心中
那天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在楼底下玩捉迷藏,玩着玩着我们一时兴起,玩起了水枪。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小区的保安给引来了。我们疯狂的跑上了楼顶。楼顶上没有灯,黑漆漆的一片。我隐约看见了另一个单元的门,立即就飞奔了过去。谁料想,这里竟然有一根晾衣服的绳子。我的脖子一下就挂在了绳子上,重心一斜,身体向后倒去。这时,我整个人都懵了,就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迷迷糊糊地。在同伴的搀扶下我慢慢地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朝家走去。
回到家,父亲立刻紧张起来了。问了问情况,然后立即抱起我一口气从六楼跑到路边,打车去了医院。在父亲的怀抱里,我甚至忘掉了那份痛苦,只有无比的温暖。我在这温暖的怀抱中慢慢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睁眼就看到他满脸疲惫,眼睛红红的,布满了血丝,他告诉我头上只是撞了个血肿,用冰敷几天就会好了。并告诉我以后玩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后来我听妈妈说,爸爸几乎是一整晚都没有睡,不停地换着冰毛巾给我敷。
那一幕幕瞬间,令我现在仍记忆犹新。它触及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点评】本文抓住“珍藏”二字选材叙事,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恩。开篇用比喻句形象地点题,抒发情感。主体部分叙事,结尾照应开头,笔淡而情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