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错误,原文表述是“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
个月”,氢弹的研发工作从1960年底就开始了。)
2.B(“1961年…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
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不是“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
索”时。)》
3.D(该项只谈到了我国青年科研者取得的成果,其他三项都谈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对青年科研者的感召,
因此选择D项。)
4.①先通过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引出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科学精神的分析;②其次,阐述氢弹研究的详细过程,
特别是于敏对氢弹研究做出的贡献:③最后,具体分析氢弹成功爆破产生的影响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对
科技工作者的感召。(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5.①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②向更高目标不断攀登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
③淡泊名利、心怀天下、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④不断创新、求实务实、互相合作、育人树人的新时
代科学家精神。(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
6.D(“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过度解读。)
7.C(“突显顺子的绝望”错误,根据后文,顺子虽然因母亲过世而感到伤心,但不至于绝望。)
8.①通过“昏黄的路灯”、“被风吹散”的落叶等,既描绘了冬季的寒冷萧瑟,又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带着一点温暖
的氛围;②为后文顺子带着给母亲买的棉衣回家做铺垫;③烘托顺子此时的心情:虽然生活清寒,但家里有等
待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内心洋溢着温暖;④被人们踩在脚下的落叶具有象征义:象征顺子身处社会底层,
物质生活无依无靠的现状。(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与前文描绘的冬季景象形成对照,在时间变化中顺子的生活也将迎来春天,充满希
望;②“爱无声,却常在”意指母亲为顺子做棉衣,即使母亲不在了,但依然可以让顺子感受到母爱;③体现生
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虽然处境艰苦,但亲情之爱可以给生活带来希望、温暖和支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ADG(原文标点为: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11.A(含义不同,因为/表示目的。)
12.D(“勾践派文种把美女宝器都献给了吴王”理解有误,原文“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豁”,意
为“于是勾践就派文种把美女宝器秘密地献给吴国太宰嚭”,并不是献给吴王。)
13.(1)越国已经甘心做臣子了,如果能够赦免他,这对我国有好处。(“服”“赦”“利”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越王勾践回国后,就亲身受苦,忧心思虑,将苦胆悬挂在座位上。(“反”“焦思”“置”各1分,句意通顺
1分)
14.①知错就改;②坚忍顽强;③礼贤下士。(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三年(前493),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将要来报复越国,越王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抢先去攻打
它。范蠡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我听说兵器是凶器,发动战争是违背道德,争斗是处事的最下策。暗中计谋,
违背道德,喜欢使用凶器,亲身参与最下策的事情,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是不吉利的。”越王说:“我已经决
定了。”于是发兵。吴王听到消息后,发动全部精锐部队抗击越军,在夫椒打败越军。越王于是收聚五千名残兵败
将退守在会稽山上。吴王追赶围困了他们。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不听您的话,所以到了这种地步,这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完满地保住功业
【高一期中联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193D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
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城,转到氨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城。
高一语文
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性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
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
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休业务。此后队伍逐渐社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
考生注意:
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然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祈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萱遂行计算验证,并很
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决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无效。
在对大童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数值模拟后,于敏和图队发现了
约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
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并找到了实现自持热核反应的关键条件,
逐渐形成了从原职、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氨弹物理设计方案。
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经过对所获爆炸数据的分祈,研究人员得
(一)现代文阅读T(本题共5小题,19分)
出结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际开端。按这个时问点算,从突破原子掉到氨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象两个月。
材料一:
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同样在罗布泊,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炸机从空中投下携带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
降落伞的氯弹。在闪过一束盖过太阳的耀眼光芒后,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强烈的冲击波横扫
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
过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创造了从突破原子弹到突
弹爆炸成功!
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吗个拥
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于敏也一直表
有氢弹的国家。
示,“不要叫我‘氢弹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卒子’”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春斗、自力更
与于敏一样,因研制氢弹玫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
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星”精神、戟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理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
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中国应用核物理专家杜祥
回望历史,5年前的那一声巨响、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
琬说。
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
者不断剑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上日程。
(摘编台都克孙羚《从源子弹氨弹两年零八个月背活的创新奇迹》)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
材料二:
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家精神是怎样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
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遢制的严酷尚势下,中
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调查显示,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
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受访青少年选出的科学家最令自己佩服的品质中,有家国使命感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氨弹
(66.7%)排在第一位。
技术的理论深索。
在老一柴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下,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科技剑新的主战场挑
【高一期屮联考试卷·语文第1贞(共8负)】
241193D
【高一期中联考试卷·语文第2负(共8贞)】
24119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