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1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选择性必修一
人教版
奇松
云海
怪石
温泉
情境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思考:①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②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情境导入
安 徽 黄 山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地貌
岩石
生物
水
土壤
大气
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地理要素?
水
生物
提供水分
蒸腾
降水
地表水蒸发
流水塑造地貌
大气
思考:读下图,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土壤
地表水下渗
岩石
地貌
土壤蒸发
影响水文水系特征
2.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
案例1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1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思考:阅读P81资料,分析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水
生物
岩石
地貌
大气
土壤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水循环
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改变大气成分
促进土壤形成,改善土壤肥力
加快岩石风化、矿物的形成
减少水土流失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二、自然环境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光照
(有机物)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叶绿素
绿色
植物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水圈
大气圈
无机盐
(岩石圈)
大气圈
1.生产功能
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
太阳辐射量、热量、水分、土壤、地貌组合条件越好
植被高度越高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生物量越大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
露生层
树冠层
林下层
灌木层
草本层
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大尺度差异
下图中相邻坡地与平地植被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生产功能的差异性
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
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
小尺度差异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特征:
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是环境整体功能。
O2
CO2
碳酸钙(沉淀)
CO2
溶解钙
CO2
光合作用
海-气作用
碳氧平衡
削减CO2最主要途径
削减CO2
2.稳定功能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案例2: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1)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
(2)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
(3)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等。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如何保持的?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1
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气候:高寒气候,昼夜温差较大。
植被特点:以高寒草甸为主,较为稀疏 。
②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③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1
(动态平衡)
环 境 食物、水源丰富
避风处多、含盐土壤充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 境 食物、水源缺乏
避风处少、含盐土壤不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藏羚羊的数量总体维持稳定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第五章 第1节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自然地理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高山峡谷
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
山地
进而演化
平原
丘陵
侵蚀
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探究
1、黄山“四绝”的形成过程
2、分别体现了哪些自然要素间的联系?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
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自然地理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统一性: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请根据统一演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水文、地貌、生物、土壤、气候是如何进行变化的。
案例3
经过a~e五个阶段的变化 水文
地貌
生物
气候
土壤
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湖泊
消失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
生物
由湿润逐渐变得干燥
逐渐由湿变干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0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①山地灌草演化为丘陵森林, 需要上千万年
②火灾干扰后,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自然演化与干扰演化的差异性
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及影响
森林过度采伐变化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过20世纪的大规模采伐,目前,东北林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现存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b
a
案例4
森林面积下降,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腐殖质减少,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森林面积下降和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增多,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d
e
c
森林面积锐减
大气
生物
水文
土壤
地貌
局部小区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年降水变率加大。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加大,淤积河道,导致 旱涝灾害增加。
表层土壤流失更加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案例4
东北林区森林变化引起的地理要素变化如下图所示: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的温和湿润
减少
减轻
活动2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结
课堂巩固
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1~3题。
1.索科特拉岛拥有多种特有植物的原因主要是
A.地处热带地区
B.地壳运动活跃
C.自然环境多样
D.长期远离大陆
【答案及解析】3.D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长期点大陆分离,从而使岛屿物种与大陆
物种隔离,导致该岛有多种特有植物。
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1~3题。
2.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推断索科特拉岛的气候特点是
A.炎热少雨
B.高温多雨
C.温和湿润
D.凉爽干燥
【答案及解析】4.A 解析:索科特拉岛位于亚丁湾地区,地处东北信风带内,冬季受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夏季受西南季风控制,也是从非洲大陆吹来,且沿岸地区在西南风的彩响下,形成上升补偿流,为寒流性质,更加剧了其于旱程度,由于该地纬度低,气温高,所以气侯特征为炎热少雨。
索科特拉岛(位置如图)曾与大陆相连,约600万年前,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其与大陆分离,该岛植物稀少,却拥有307种特有植物物种,龙血树是该岛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外观独特,树冠茂密如倒转的伞,零散分布在岛上的石灰岩地区。完成1~3题。
3.龙血树巨伞树冠的功能主要是
A.防止强光灼伤树干
B.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增加叶面蒸腾散热
【答案及解析】5.C 解析:索科特拉龙血树形成巨大的树冠,从而营造了面积尽可能大的树阴,可减少根系附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的地理格局和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读图,完成4-5小题。
4.图中所示自然地理过程,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B.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C.整体性的稳定功能 D.整体性的生产功能
B
5.图中所示自然地理过程所涉及到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 )
①地形地貌 ②生物 ③土壤 ④水文 ⑤气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D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的地理格局和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读图,完成4-5小题。
·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段冻土广布,积雪期长逾8个月。该区域生长的兴安落叶松对水分要求高,生长季为6月至9月初。经研究表明,该区域气候趋向暖干,3月气温异常偏高,西坡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对东坡的兴安落叶松影响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南段相比、大兴安岭北段积雪期较长的原因有( )
①针叶林面积广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③受冬季风影响大④纬度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3月气温异常偏高导致( )
A.3月土壤蒸发加剧 B.3月土壤温度降低
C.5月积雪融水减少 D.7月冻土厚度变薄
8.下列气象要素中,与该区域西坡兴安落叶松生长具有显著正相关的是( )
A.冬季降雪量 B.地表蒸发量
C.大风天日数 D.气温日较差
B
C
A
·
第一节
杨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汉",能适应当地的恶劣条件,且生长迅速。因此,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老百姓清一色地选择杨树。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种叫天牛的树心虫在西北地区蔓延成灾,使许多杨树枝枯梢断,空心烂肠,宁夏90%以上市县受害。在喷药救治无效之后宁夏砍了8000万余株杨树,占1.4亿株林木总量的50%多,他们引以为豪的绿色长廊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材料推测杨树的生长习性是( )
A.抗风耐旱 B.喜光,不耐盐碱 C.喜水喜湿 D.抗寒,不耐高温
10.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该地可采取的措施有( )
A.人工增雨,增加林区水分含量 B.从亚热带地区引进树种,促进林地更新
C.加大技术投入,研制新型农药 D.营造乔灌草、多树种、多层次结合的林带
A
D
·
第一节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C
A
[2018·海南卷]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14题。
13.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
A
D
[解析]
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为了固定表土和减少地表径流,黄土高原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沉积泥沙和降低风速都不是主要目的。
4、河流在洪水期不需要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不大,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从渐新世(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至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南北向海拔变化剖面。
①因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南方海洋湿润气流(夏季风或西南风),使甲区域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大陆性强;
②因气候干燥,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
③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及风力作用强,荒漠、戈壁广布。
15.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甲区域现代地表景观的成因。
·
第一节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下图)。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
(1)简述杭盖草原上河谷牧草相对于缓坡更加繁茂的原因。
靠近河流,地下水水位高,土壤含水量较大;河谷地带泥沙易沉积,土壤厚度大、肥力高。
·
第一节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下图)。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
(2)古时游牧民族往往选择在杭盖草原附近山地的南麓越冬,分析其原因。
南坡是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较温暖;南坡光照条件好,气温相对较高,利于越冬。
·
第一节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下图)。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
(3)牧民长期居住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极易出现草地退化。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草地退化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干,易出现沙尘天气;失去草原植被的保护,土壤保水保土能力下降,土壤贫瘠,易出现荒漠化;植被退化,下渗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化增大;坡度较大的草地,受流水冲刷,易出现沟谷;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6·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①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
②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016·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①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③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