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学科 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图中序号与文化遗址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龙山文化 B.②——仰韶文化 C.③——红山文化 D.④——河姆渡文化
2.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下列关于商周社会经济说法错误的是 ( )
A.商周时期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 B.农业生产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C.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井田制 D.当时的奴隶买卖比较普遍
3.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转 型”是指( )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分裂走向统一
C.由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D.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4. 下图是秦朝的疆域图,下列不能从这幅图中直接得出的是(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 D.秦朝推行郡县制
5.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 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认 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 )
①秦王刚愎自用 ②秦王不施仁政 ③秦朝赋役沉重 ④秦朝刑法严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汉朝哪个制度不是沿袭秦朝的( )
A.郡国并行制 B.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郡县制
7. 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该经济政策是( )
A.“与民休息”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减轻赋税
8.在中国古代到了朝代的后期经常会出现农民起义,下列农民起义排序正确的是( )
①陈胜吴广起义②黄巢起义③黄巾起义④李自成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关于两汉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B.《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 蔡伦发明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①——西晋 B.②——东晋 C.③——北朝 D.④——隋朝
11. 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江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 期,(南方)陶瓷、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南方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孝文帝通过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图)……使“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 同而引起的内部矛盾,获得解决……”。下列有关孝文帝改革举措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迁都洛阳,推动了北方的统一 B.通婚姻,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融趋势
C.建立郡县,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D.实行均田制,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1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以考试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控制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4. 杜甫在《无家别》里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人,世乱各东西。……”“无 家别”创作的背景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潘之乱
15.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 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依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 法( )
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②扩大了收税对象 ③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④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宋初在方镇(藩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 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典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 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初期( )
A.创新制度加强地方治理 B.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的混乱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D.推行重外轻内的治国理念
18.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 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武人干政 B.规范地方行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19.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多样,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直隶省 D.河南江北行省
20.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 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开始的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 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1. 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 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耕经济的衰退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人身控制的松弛
22.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 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B.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C.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 D.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学
23. 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 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 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 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 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 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 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25.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 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 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26. 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 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27. 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这段话 表明的意思是( )
A. 士为四民之首 B. 实干才能兴邦 C. 工商亦为国本 D. 农为立国之本
28. “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 针对的思想家是( )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黄宗羲
29.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 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
A.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30.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 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 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 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 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
C.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D.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31 小题 15 分,第 32 小题 15 分,第 33 小题10 分,共 40 分)。
31.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 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 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 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 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方式,并阐述这些方式 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8 分)
材料二 经过康熙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 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 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 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边疆出现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新挑战。 并概述清朝前期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东北疆界的。(7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 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 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 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 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 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 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 入的 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 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但从明中 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 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三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 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 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 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 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6 分)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4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 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自《中外历史敢要(上)》学习聚焦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 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具体体现,并从战国时期的儒家、道 家、墨家、法家中分别举一代表人物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7 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3 分)
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31 小题 15 分,第 32 小题 15 分,第 33 小 题 10 分,共 40 分)。
31.【答案】
(1)策略: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4分,任意四点)
影响:①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③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4分,任意两点)
(2)新挑战: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葡萄牙获得澳门的租 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沙皇俄国的势力入侵我国黑龙江流 域。(3分)
概述: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4分,条约2分,内容完整2分,内容不完整给1分)
32.【答案】
(1)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 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5 分)
(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2 分)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干扰,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 步,海上运输优势明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4 分)
(3)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 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4 分)
33. 【答案】
(1)政治上: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新兴士阶层的崛起;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 的发展;思想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3 分,一个方面 1 分)
(儒家)孟子:仁政,荀子: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墨家)墨子:兼爱非 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4 分,一点 1 分,人物与观 点相对应才可得分,其他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也可得分。)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 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后世影响深远。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