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模拟 (全国乙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刷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模拟 (全国乙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刷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19:51: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刷提升卷
(全国乙卷)
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身不由己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B.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C.不由自主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D.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B.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B.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C.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D.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答案】1.D
2.B
3.C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翻查工具书,然后根据语境从词语的色彩、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中心,然后根据句子的衔接连贯、句意关联去分析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积累常见的病句类型,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和把握。
1.第一空,“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此处突出因苏东坡性格太具魅力,使人们心甘情愿控制不住地被他吸引,为他倾倒,故应选择“不由自主”。
第二空,“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头垢面”, 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这里指苏东坡没有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故应选择蓬头垢面。
第三空,“停止”,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
第四空,“失色”,失去本来的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故应选择“失色"。
故答案为:D。
2.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面“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排除CD。
根据语段第一句“除 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文仁……”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排除A。
故答案为:B。
3.画横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句式杂糅,“还因……所致”,句式杂糅,删去“所致”。
故答案为: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已达26.95%。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投资机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在场馆方面,我国现有标准冰场654个,比2015年增加了317%,雪场803个,比2015年增加了41%,这就是投资热点的推动;服装和装备方面也受到了冰雪消费的驱动。”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针对冰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更多针对冰雪市场和冰雪运动的个性化产品,支持冰雪消费市场更快发展、转型升级。
(摘编自《汇聚改变世界冰雪运动格局的蓬勃力量》,《光明网》2022年2月21日)
材料二:
奖牌只是一种标志,显示冰雪运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喜爱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提升文明高度。
如何推广冰雪运动,是后冬奥会时代需要专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不妨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
冰雪运动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带到雪里和冰上玩耍。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为3000人;中国有14亿人口,但注册滑雪运动员不到300人,这说明在冰雪运动的普及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幅员辽阔,适合冰上运动的环境和地区不只是东北,还有华北、西北。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
(摘编自《提升冰雪运动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光明网》2022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中国的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北方地区生活的赫哲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冰雪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培育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乐享冰雪的生活方式,培育了独特的冰雪民俗。例如,冰雪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节日“年”的临近,代表着团圆、希望和人们对春的期盼;再例如,在北方冬季经常见到堆雪人、滑雪橇、寻冰凌、冰帆、冰爬犁、狗拉爬犁、马拉雪橇、看冰灯、打雪仗等游戏活动,人们在民俗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馈赠。与冰雪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国冰雪文化基因,冰雪运动也随之悄然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应该认可不同的冰雪运动文化在精神层面是内在融通的。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文化根脉是相通的。从源文化的演化进程看,它们都是由人们对冰雪的美好情感衍化出活泼的冰雪游戏,再经过技术提炼而诞生,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合的产物。不同的冰雪文化都表现出同样的精神气质。人们在观赏冰雪运动时都能领略到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能感悟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运动美感。不同的冰雪运动在很多技术表现形式上极为相似,比如,中国的冰上“抢等”与西方的“短道速滑”、“溜冰车”与“冰橇”、“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摘编自《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互融》,《社科网》2022年2月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目前,我国已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冰雪消费市场。
B.我国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许多地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C.我国应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
D.冰雪运动虽名称不同,但在技术表现上极相似,如“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能及时升级,中国的冰雪运动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
B.开展冰雪运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
C.冰雪运动体现了不同冰雪文化中共同的精神气质:奋勇抗争、拼搏精神等。
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从冰雪游戏中提炼技术后诞生,是自然与文明的融合。
如何让我国的“冰雪运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分)
【答案】4.A
5.C
6.①打破季节和地域局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②升级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
③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
④发扬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传统。
⑤加强与不同冰雪文化的对话交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涴漫的狱中日记①
瞿秋白
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浣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乌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
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年)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
“……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
“二月 日
“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
“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仁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已反不如他。
“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
“唉! 军 ……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
“ 月九
“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买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 副又 可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
“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惨呵!难道这还是人的声音?不是!是军官的声音。可不是么?那天当夜我们就来了。你看,老五袜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
“ 日”
“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
“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三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
1923年8月9日
(有删改)
【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涴漫,即污秽漫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
B.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C.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
D.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
8.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案】7.D
8.①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结大家;②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安协;③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
9.①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扣合“二七惨案”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②日记便于通过自述真实细腻地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具感染力;③采用日记涴漫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得当而使叙述简约聚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到之劲翮,加强驽之上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3处)。(3分)
后 之 在 位 者 盖 未 尝 求 其 说 而 试 之 以 实 也 而 坐 曰 天 下 果 无 材 亦 未 之 思 而 已 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特未知其故也”的“故”与课文《鸿门宴》里“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意义不同。
B.“及其引重车”的“引”与课文《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义不同。
C.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敲,短者为扑,与课文《过秦论》里“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意义相同。
D.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等六国联合与秦抗衡,与课文《谏逐客书》里“遂散六国之从”中的“六国之从”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人才任用存在三种偏见,而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即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
B.王安石认为古时的君主明白要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于是他们仔细考量人才的才能并谨慎使用,做到因材而用。
C.王安石认为当下社会形势严峻复杂,一定要先寻求人才来使用,这样才可能廓清乱世纷繁,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
D.王安石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
②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
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行文构思上的相同点。(6分)
【答案】10.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11.C
12.A
13.①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
②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
14.①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②《答司马谏议书》敏锐地抓住司马光五点责难实质,点明其为名实之争(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
③《材论》开篇提出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这是一个失误。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入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累骨伤、昼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鹗的劲翮作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寻求和任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10.句意: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盖”表揣测,一般放在句首,故其前面要断开;
“也”在此处为句末语气词,故其后断开;
“而坐曰”翻译为“而只是说……”,并不是具体引用谁的话,故其后不断;“亦……而已矣”,翻译为“也不过是……罢了”,故其前面断开。
11.A.正确。“故”:原因。句意: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故”:特意、故意。句意:特意派遣将领守护 函谷关 (的原因)。可见,两句中的“故”意义不同。B.正确。“引”:拉。句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引”:引导,引来。句意:(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可见,两句中的“引”意义不同。
C.“长者为敲,短者为扑”错误,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意义相同”错误,“敲扑”:敲打。句意:用它来敲打。/“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句意: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D.正确。句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可见,意义相同。
故答案为:C
12.A.“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错误,“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翻译为“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危害是相同的”,而非“原因”;另外“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这三种偏见可以探讨其中失误的原因,就是认为天下没有想要的人才”,而不是说作者认为“天下没有自己故答案为:A
13.①“无补于治乱之数”,状语后置句,“于治乱之数无补”;“补”,补益、好处;“数”,运数;“偃然”,安然或任意;“肆”,放纵或展开;“卒”,最终。译文: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
②“治”,能处理好;“画策”,出谋划策或谋划;“安利”,使动用法,使……安定;“异于人”,状语后置,“于人异”;“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判断句。译文: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
14.王安石在《材论》中先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分别加以驳斥,表达了“索天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家的宏图大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可见,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答司马谏议书》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批驳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司马光之流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材论》开篇就指出“是有三蔽焉”,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从“精察之、审用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可知,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春 归①
杜 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 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①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②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③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④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解读错误。诗人“醒复醉”反映了他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情感,并不是愤激无奈。在其悲叹世事多艰,人生有限时,借酒消愁,希望能及时行乐而自我宽慰。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自伤自解”,要答全作者因伤痛而自我开解的内容;“如何自解”则要指明作者多种情感宣泄的手段(方法)。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可见,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常倚杖与孤石相望,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可见,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呀。可见,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达随遇而安的思想;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来日既有限,所以不同不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得快乐时且快乐,何必计较能在这里住上多久呀。可见,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     ,   ”称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种境界,此境界传达了为追求理想而孜孜不倦的精神。
(2)李白笔下的山雄伟高峻,气势磅礴,如《蜀道难》中“    ”一句以夸张手法极言群峰之高,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一句极言天姥山高与天齐。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本来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从而打消了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与疑虑。
【答案】(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连峰去天不盈尺;天姥连天向天横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憔悴、盈、姥、宦、矜。
故答案为:(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连峰去天不盈尺;天姥连天向天横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3分)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18.B
19.“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20.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
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表达语气的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了解语气词的基本意思,容纳后结合语境判断它的语气和表意功能。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把握不同的语境下的表达意味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句子的不同之处进行重点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逐一分析其表达效果。
反问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为了加强语气会选择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的答案会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则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的是句号,而有些特殊句子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18.句中的“呢”表强调、肯定的语气。
A.表反问的语气。
B.表强调、肯定的语气。
C.表陈述语气。
D.表句中停顿。故答案为:B。
19.由“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可知,这个地方没有生机,与自然隔绝,所以说这是“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不屑留的地方”中“不屑”一词,强调了这个地方连秋虫都讨厌,所以这里是不值得留恋的地方。
故答案为:“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20.“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神妙的乐师”来比喻“秋虫”,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秋虫发出的声音就像是乐师弹奏的乐曲那样神妙,表达了作者对秋虫虫声的赞美之情。“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运用了反问的手法,突出秋虫的合奏就是人间绝响,加深了读者的阅读印象。
故答案为: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
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21~22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 ① 。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 ②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 ③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2.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5分)
【答案】21.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22.①第一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②第二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③第三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不是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能否把握好度,是衡量作家创作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总是对语言的尺度有所拿捏,对语言的边界有所知晓,该止步时则止步,该留有余地时则留有余地,既不把话说满,也不把话说绝,处处体现出清醒的分寸意识。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把握材料,材料中“度”指的就是适度、分寸,即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写作如此,说话、交往皆然;做事如此,做人亦然。可见,把握好事情的“度”既应是衡量做人、做事成败的标准,也应是做事、做人的一种追求。散文作家的“度”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走的是中间路线,既要防过犹不及,也不能语不入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既应该做事有“分寸感”,把握好“度”;也不能一味因“度”而畏首畏尾,不求上进,保守中庸。
具体写作时注意选择合适文体,如写议论文,可以按照“度是什么:注意适度、注意分寸”“为什么要把握分寸”“如何把握分寸”“把握好分寸的结果如何”等打开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方式来让叙事更为生动。比如,考生可以从小处写,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叙写有关“分寸”的故事:可以讲述同学之间交往的分寸感;可以讲述与陌生人之间的分寸感……借此告诉人们把握分寸的方法;可以从大处写,可以写国内国际有关“分寸”的故事,从而表现“分寸”的必要性、重要性;或者从反面的角度展开,从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而造成心情不快、气氛紧张,以及出现不和谐音符等,比如父子、母女之间,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致使代沟越来越深;师生之间由于把握不好分寸,致使师生关系紧张等反向揭示把握不好分寸,矛盾就不能消除;把握不好分寸,理解和友谊就不复存在;把握不好分寸,社会就缺少必要的温暖。当然,如果逆向思考,在合理界定“度”的内涵上,提出恰当的破“度”之法,也应视为准确的立意。
参考立意:
①把握好人生的“分寸”。
②“度”量人生精彩。
③切莫因度磨灭进取之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刷提升卷
(全国乙卷)
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身不由己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B.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C.不由自主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D.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B.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B.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C.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D.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已达26.95%。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投资机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在场馆方面,我国现有标准冰场654个,比2015年增加了317%,雪场803个,比2015年增加了41%,这就是投资热点的推动;服装和装备方面也受到了冰雪消费的驱动。”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针对冰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更多针对冰雪市场和冰雪运动的个性化产品,支持冰雪消费市场更快发展、转型升级。
(摘编自《汇聚改变世界冰雪运动格局的蓬勃力量》,《光明网》2022年2月21日)
材料二:
奖牌只是一种标志,显示冰雪运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喜爱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提升文明高度。
如何推广冰雪运动,是后冬奥会时代需要专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不妨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
冰雪运动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带到雪里和冰上玩耍。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为3000人;中国有14亿人口,但注册滑雪运动员不到300人,这说明在冰雪运动的普及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幅员辽阔,适合冰上运动的环境和地区不只是东北,还有华北、西北。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
(摘编自《提升冰雪运动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光明网》2022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中国的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北方地区生活的赫哲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冰雪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培育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乐享冰雪的生活方式,培育了独特的冰雪民俗。例如,冰雪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节日“年”的临近,代表着团圆、希望和人们对春的期盼;再例如,在北方冬季经常见到堆雪人、滑雪橇、寻冰凌、冰帆、冰爬犁、狗拉爬犁、马拉雪橇、看冰灯、打雪仗等游戏活动,人们在民俗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馈赠。与冰雪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国冰雪文化基因,冰雪运动也随之悄然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应该认可不同的冰雪运动文化在精神层面是内在融通的。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文化根脉是相通的。从源文化的演化进程看,它们都是由人们对冰雪的美好情感衍化出活泼的冰雪游戏,再经过技术提炼而诞生,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合的产物。不同的冰雪文化都表现出同样的精神气质。人们在观赏冰雪运动时都能领略到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能感悟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运动美感。不同的冰雪运动在很多技术表现形式上极为相似,比如,中国的冰上“抢等”与西方的“短道速滑”、“溜冰车”与“冰橇”、“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摘编自《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互融》,《社科网》2022年2月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目前,我国已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冰雪消费市场。
B.我国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许多地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C.我国应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
D.冰雪运动虽名称不同,但在技术表现上极相似,如“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能及时升级,中国的冰雪运动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
B.开展冰雪运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
C.冰雪运动体现了不同冰雪文化中共同的精神气质:奋勇抗争、拼搏精神等。
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从冰雪游戏中提炼技术后诞生,是自然与文明的融合。
6.如何让我国的“冰雪运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涴漫的狱中日记①
瞿秋白
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浣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乌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
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年)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
“……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
“二月 日
“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
“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仁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已反不如他。
“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
“唉! 军 ……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
“ 月九
“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买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 副又 可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
“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惨呵!难道这还是人的声音?不是!是军官的声音。可不是么?那天当夜我们就来了。你看,老五袜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
“ 日”
“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
“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三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
1923年8月9日
(有删改)
【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涴漫,即污秽漫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
B.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C.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
D.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
8.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到之劲翮,加强驽之上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3处)。(3分)
后 之 在 位 者 盖 未 尝 求 其 说 而 试 之 以 实 也 而 坐 曰 天 下 果 无 材 亦 未 之 思 而 已 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特未知其故也”的“故”与课文《鸿门宴》里“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意义不同。
B.“及其引重车”的“引”与课文《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义不同。
C.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敲,短者为扑,与课文《过秦论》里“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意义相同。
D.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等六国联合与秦抗衡,与课文《谏逐客书》里“遂散六国之从”中的“六国之从”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人才任用存在三种偏见,而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即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
B.王安石认为古时的君主明白要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于是他们仔细考量人才的才能并谨慎使用,做到因材而用。
C.王安石认为当下社会形势严峻复杂,一定要先寻求人才来使用,这样才可能廓清乱世纷繁,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
D.王安石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
②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
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行文构思上的相同点。(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春 归①
杜 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 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     ,   ”称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种境界,此境界传达了为追求理想而孜孜不倦的精神。
(2)李白笔下的山雄伟高峻,气势磅礴,如《蜀道难》中“    ”一句以夸张手法极言群峰之高,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一句极言天姥山高与天齐。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表明自己本来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从而打消了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与疑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3分)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21~22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 ① 。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 ②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 ③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2.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能否把握好度,是衡量作家创作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总是对语言的尺度有所拿捏,对语言的边界有所知晓,该止步时则止步,该留有余地时则留有余地,既不把话说满,也不把话说绝,处处体现出清醒的分寸意识。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