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勤劳的小蚂蚁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强感知和造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第11课《昆虫一家》同为以昆虫为题材的“造型·表现”领域课程。本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与画面组织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小蚂蚁遇到困难时的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 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以认知主义理论为依据。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在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关系中,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因此,教师进行引导动物的姿态与构图疏密的情况下,在学生已经学习用基本形状进行概括基础上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表现出画面。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下一课《昆虫的一家》打下基础。本课既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表现能力。因为该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本课出现了关于蚂蚁习性的儿歌,提供了一些教具的运用方法,以及大量的作品欣赏。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与分析中,学习不同的绘画方法与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 学生已基本了解用基本形状概括事物的方法。对蚂蚁的群居生活有一定认识。 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问题:(1)学生容易将蚂蚁画小导致主体物不突出。 (2)画面安排不合理,画面容易散乱。 (3)学生对蚂蚁的结构认识不清,不知道三对足长在腹部。并且对蚂蚁的动态 表现把我的不好。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示范,以及让学生动手摆蚂蚁的姿态来解决动态问题。并且可以 通过图片的对比,以及讲故事的方法解决画面安排的问题。 教 法:探究式、直观演示法 学 法:讨论法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知识:(1)初步了解蚂蚁的基本知识:蚂蚁属于昆虫,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触 角、胸部有三对足。蚂蚁的习性:群居,合作觅食。 (2)学会用拟人的手法画出蚂蚁的动态,如走、推、拉、抬、顶等。 技能:(1)通过表现蚂蚁有趣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2)能够合理安排画面,培养组织画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蚂蚁的基本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创设游戏情景、讲故事、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兴趣。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勇 于探究的意识。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体验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 教学重点:了解蚂蚁的基本结构,以及三对足的位置。学习表现蚂蚁的动态特点并构成有趣的 画面。 教学难点: (1)丰富想象力,表现出不同动态下分工、合作的小蚂蚁。 (2)环境添加——如何添加背景环境,使画面丰富。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一、视频导入,认识蚂蚁 1、出示视频,概括性状 视频逐步出现蚂蚁触角、头、胸、腹。每出现一个部分由学生概括性状,教师示范。 添画部位,增强理解 教师:这只小蚂蚁还少了什么? 学生:三对足。 教师:它们长在蚂蚁身体的哪一个部分? 学生:胸部。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让学生逐步概括蚂蚁身体各部分的形状。通过提问学生拼摆三对足的位置,解决本课重点,加深学生对蚂蚁结构的认识。) 情景设置,分析动态 观察蚂蚁,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在蚂蚁王国要开一个盛大的PARTY,那我们来看看它们正在做些什么? 播放自然界中蚂蚁将食物拖运到洞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真实蚂蚁的动态。 教师:蚂蚁每天都这样忙忙碌碌的搬运着东西,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 学生:勤劳。 出示 《勤劳的小蚂蚁》课题。 创设情境,分析动态 教师将自己比作一只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发现大奶酪,请学生帮助搬奶酪。 教师示范:首先示范一直单独蚂蚁举奶酪的场景。然后,教师完成大场景添画蚂蚁的示范。 学生观察美术书24页中不同蚂蚁的动态,并且分别说出头、胸、腹以及三对足不同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讲述蚂蚁搬运奶酪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蚂蚁动态,体会蚂蚁的品格,解决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欣赏作品,发散思维 教师:在蚂蚁王国有许多好玩的事情,我们来看一看。 播放真实蚂蚁的创意照片。 教师:你们的小蚂蚁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学生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创作打下基础。) 艺术实践,放飞思想 要求:发挥想象力,表现出蚂蚁不同的动态,完成小蚂蚁的故事。 教师辅导:(1)指导学生不要将蚂蚁画小。 (2)画面生动有趣,注意有聚有散。 (3)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画面安排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作品展示,感情升华 展示作品 小组合作,学生们将作品组成画面黏贴到展示板上。利用手机进行展示 2、点评作品 挑选出(1)动态丰富(2)情境有趣(3)主体物大的作品进行分享。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审美能力。突出评价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如何评价
学生:邀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 教师:蚂蚁姿态,场景以及疏密的变化。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教学设计特色 讲述故事,暗藏玄机 由于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的年龄段,因此故事、游戏等方式是教师环节设计的重要选择之一。教师将课堂设计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知识。比如,课前老师准备一米多长的立体奶酪,老师作为大蚂蚁搬奶酪,寻求小蚂蚁们的帮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内容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也参与到故事中去,去体验小蚂蚁的动态。 使用教具,缩短时间 由于本课所涉及的知识众多,如:蚂蚁的习性、动态、拟人、环境等。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好重点、难点是一个考验。我通过课前制作的一米长的“巨型奶酪”给孩子们以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让学生进行模拟,体会不同姿势身体各个部位发生的变化。然后,立刻让孩子们观察书和视频中不同动态蚂蚁的头、胸、腹以及三对足的位置变化。通过将三维立体效果转化为二维的平面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