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2.《熟悉的物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2.《熟悉的物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11-12 10: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熟悉的物品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教材分析】
《熟悉的物品》是选自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承接了上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的欣赏,同时更深一步的对绘画进行感知、学习与领悟,了解一些简单物品的造型表现手段,并为下一课《情感的记录》更高要求的造型表现做了铺垫,在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通过大量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描绘静物的基本技法。本课围绕着静物画,启示我们要改变常态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从描绘静物工具的多种选择、构图的角度变化到表达方法的多元展开,均可以更宽广的视角面对,形成全新的绘画意识。同时本课也传递着另一个概念:静物是有生命的,描绘它们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小学与初中的过度阶段,现阶段学生天真烂漫,对未知的知识充满渴望与好奇,对美术课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简单的素描绘画手法也不是很了解,在造型结构上也比较欠缺,初中美术课程不同于小学美术课,更需要学生的耐心、认真以及更广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由简到繁,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渐渐启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了解静物构图的基本法则和构图形式,体验构图的不同角度,不同工具呈现的不同趣味,感受静物画的艺术美。
技能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擅长的方式创作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学习用线来表达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了解静物画的构图要求。
情感目标:感受静物画的美,体验线造型多样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多种表现方法,并能从多种视角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能用灵活的,善于发现艺术美的眼光去观察、捕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工具创作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提问法、观察法、发现法、演示法、讨论法
学法方面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表达情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问法、观察法发现法为主,不断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多维度的接受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课前教学准备】
教具: PPT、静物、画笔(铅笔、钢笔、炭笔、木炭条);
学具:绘画工具(铅笔、钢笔、炭笔或木炭条)、涂色工具(彩铅、水彩或水粉等)画纸、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物品。
【教学过程】
话题导入
导语:在上课前老师让大家从家里带一样你最喜欢的“身边的物品”,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带来了,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有很多,为什么你最喜它?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和它的小故事?
总结、导入课题:身边熟悉的物品陪伴我们,见证我们点滴幸福。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明确本课目标。
欣赏了解(作品欣赏了解静物以及静物画发展历史)
导语: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致,物品的变化见证了人类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足迹。
活动:1、古代物品欣赏;
2、古今中外画家对物品的描绘;
总结: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热衷于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身边这些不起眼的物品,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展示准备的静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对身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了解其发展历史让学生对其产生不同的感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探索做铺垫。
观察发现
(一)、观察静物照片了解静物概念
活动:展示课前准备的静物组合照片,结合照片引导学生理解静物概念。
静物:静止的绘画摄影对象,一般指水果、花草,器物等。
(二)、观察静物照片了解静物构图注意点及其基本构图形式
活动:1、学生自主观察、讨论画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讲授构图的重要性;
构图:指绘画时根据题材、主题思想和形式美感的要求,把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它对绘画作品的成败起到决定作用。
2、设置问题:四幅照片: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改变?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四幅照片在摆放、构图上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静物构图注意点(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物品进行摆放,注意物品间的位置、大小、疏密、均衡的变化);
4、教师展示、摆放课前准备的静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摆放课前准备的静物;
5、观察一张静物照片,思考、讨论其在构图上的特点(用三角形做提示),教师讲解构图形式;
此图属于“三角形构图形式”,构图的基本形式中,三角形构图是静物画中常见的式样,但不是唯一的式样,其他常见的有圆形、梯形、多边形、倒三角形等。
6、观察分辨静物的构图形式;
7、根据构图注意点及构图形式调整静物的摆放。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错误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欣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其次,通过判断静物作品构图的练习以及亲自实践摆放,能够加深学生对静物摆放构图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利于下面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尝试交流
导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在画纸上表现静物之美尤为重要。
活动:1、通过视频欣赏不同风格的静物作品,思考:画家用了什么绘画工具?以什么样的工具表现的?
以马蒂斯钢笔静物为例,分析表现工具、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注意点(线条轻重虚实、物品疏密安排);
2、尝试钢笔、铅笔、炭笔、木炭条带来的而不同画面效果并谈谈感受;
教师总结:钢笔线条细劲、硬朗,画面表现欢快活泼;铅笔质地、颜色柔和,画面表现更加安静;木炭体相比炭笔更加柔软,但两者因为颜色都较深,因此画面常表现出强烈、激动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进行展示教学,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具有针对性,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亲自尝试,刺激视觉、触觉,达到体验的效果。
实践创作
活动:1、教师根据摆放的静物选择一个角度用线进行演示;
2、根据小组摆放的静物,选择一个特别的观察角度和自己感兴趣的构图,以线造型的方式进行描绘,可以只用线表达形体,也可以加明暗增加体积感,画面要注意主次,并试着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演示法进行绘画示范,学生可以更直观、具体的理解及运用,有利于接下来的作品表现;其次,选择不同角度和自己感兴趣的构图进行绘画、表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更有针对性。
展评与分享
作品发布会,交流对静物画的体验及感悟。
从观察的角度、表现手法和构图的创意进行全程点评(师生共同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
在组内优秀作品中推选班级优秀作品,以水果(课堂上的静物)作为奖励。
设计意图:课堂及时练习达到巩固加深记忆的目的,全班同学的作品相互展示、多维评价,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课堂总结、延伸拓展
生活中的物品看似不起眼,但它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当某年我们回首再看这些作品时会发现,它们充满了满满的回忆与幸福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头指出、课件展示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每个环节的中都能有所收获。但就第三环节活动二而言,部分学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采取个别对待、指导的方法,使他们就其实际情况尽可能达到更好程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最缺失的部分,因此,在课堂中为学生留有足够的创作空间,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参考作品,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最后做出总结,说明本节课的成功及遗憾之处,同时拓宽创作空间,令学生有激情地进行课后的修改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