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梅江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卷满分为130分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帷幕(wéi) 屋脊(jī) 翘起(qiào) 翘首以盼(qiáo)
B.埋怨(mán) 接榫(shǔn) 厦门(xià) 高楼大厦(xià)
C.额枋(fānɡ) 空洞(kōnɡ) 角色(jiǎo) 凤毛麟角(jiǎo)
D.穹窿(qiónɡ) 哺育(bǔ) 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渴望 撕毁 撕杀 不可磨灭 B.妥协 屠杀 企图 繁荣昌盛
C.松懈 阴谋 阴暗 毫无疑意 D.姿态 决议 抉择 坚苦奋斗
(2分)下了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回望人类历史,千年的沧桑剧变真的足以让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生死轮回,让一个强盛的帝国成为一片废墟(xū),让一个边陲(chuí)小国跃升为全球霸主。
B.《厉害了,我的国》赢得市场和口碑“双丰收”,秘诀(jué)何在?关键在于艺术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富有冲(chōng)击力的影像,让观影者契实体悟一个“厉害的中国”。
C.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最美的浪花涌(yǒng)现,他们的岗位或许普通,但每个人都以兢兢(jīng)业业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给这个时代注入更多青春朝气。
D.在诸多的社交平台中,打着名人旗号横(héng)行社交网络的“高仿鸡汤”屡见不鲜(xiān)。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鸡汤背后还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的产业链条。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牢牢________这个武器。
(2)幸福的感觉总被思念________,因为思念有时候是苦的。
(3)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________没有使群众受益,________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掌握 湮没 不但/而且 B.把握 淹没 不但/而且
C.掌握 淹没 不仅/反而 D.把握 湮没 不仅/反而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 , ; , ; ,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①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②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③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④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⑤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⑥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A.①④③⑥②⑤ B.③⑥①④②⑤ C.①⑥②⑤③④ D.②⑤③⑥①④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20分)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也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儒家的“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在野外。
B.听完子贡的回答后,孔子说好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
C.对于此番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而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这些国君们的遗憾,而老师身陷困境倒更能显出君子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ii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5) 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0分)
(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六小题。
进入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苍老之相。为防止倒伏,工人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用木架支撑着。几次下来,树干上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工人来拔过一次,无奈钉子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将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靠不断壮大自己的方式,使钉子变得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他们荒疏了榫卯组合的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他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点一支烟,歇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也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榫卯组合为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除了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根据物的重量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一面钉进去,一面拔出来。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在坚硬中久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在如同钉子一般疯长的楼市面前,那些阻碍房地产进展的人家理所当然被称为“钉子户”。钉子户的出现,多由拆迁补偿引起。顺从者都搬走了,余下的就是钉子户。有关部门为拔钉子费神费力,房地产公司干脆断水断电,使钉子户成为孤岛。岛上的人孤独和怨恨日长,但最终也不免妥协。当然也有胜利的,他们的要求被接受,尝到了作为钉子的快乐。可是无论如何,没有哪个钉子户是屹立不移的。刘禹锡说过:“风行草偃,其势必然。”在汹汹的房地产开发的大潮里,一枚钉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每当看到钉子,我都不由得想到,自己所处的天地间,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取材于朱以撒同题散文)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B.写为树木取出钉子,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
C.鲁班发明的榫卯组合工艺,属于传统慢生活的典型。
D.处身城市而又向往山乡,是现代人心灵的两歧困境。
(2)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榫卯:中国传统建筑、器具制造中的结构方式。榫,音 sǔn。
B.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此处形容木匠的轻松。庖,音 páo。
C.虬干:此处形容像虬龙一样屈曲、盘绕的树干。虬,音 qiú。
D.万籁阒寂:形容所有东西都安静下来。阒:全,都;音 jù。
(3) 根据文意,回答:钉子的盛行,有哪些原因?
(4) 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
(5) 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6) “风行草偃”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写出你对《论语》这句话的理解及作者在文中用以表达的意思。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节
振鹏
一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 厂一间机声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酸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襄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
悲呜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二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黃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享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手便时常离开饭碗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查,疲乏躯体的挣扎……
(有删改)
(1) 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①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②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③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文中多次出现工人们去看“布告”的情节,作者多次描写“布告”,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4) 《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四、写作题(共2题,共80分)
(20分)
明天是升国旗仪式,请你写一份通知,通知各班同学到科学馆广场准备升国旗仪式。
李华是职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今天他准备毕业了校招从明天开始,请你为他准备一份简历。
(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追寻光,成为光,有一束光一直为你前行,有一束光曾照亮过你的人生,或许这是你父母,或者是朋友或老师,都是你生命中的某一束光,光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请根据材料写一份感谢信,并表示自己已经成为那束光,也成为了不同于任何人的曙光。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答案】D
2. 【答案】B
3. 【答案】C
4. 【答案】C
5.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20分)
6. 【答案】
(1) C
(2) C
(3) B
(4) i 假使仁者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的事)?假使智者一定能通行无阻,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
ii 过去的事情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事的人危险啊!
(5) 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
颜回: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0分)
7. 【答案】
(1) B
(2) D
(3) 榫卯结构太慢,跟不上生活的节奏,也不被人看好;钉子加快了节奏,方便巧妙,被更多的人接受。
(4) 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
(5) 写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奔走之后,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是为了说明人不一定像螺丝钉一样,仅仅钉在一处,不断地弃旧迎新,也是可以的。
(6) 《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在拆迁风潮滚滚的社会大背景下,谁也顶不住这种风潮的影响。
8. 【答案】
(1) 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二是以汽笛的悲鸣、呜咽,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2) “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黑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是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3) 《端午节》描绘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他们从早到晚站在机器面前流血流汗,吃的是落满花絮的饭,住的是不能抵御风雨的贫民窟,出厂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作者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4) 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不同之处:《包身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点面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端午节》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接起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
四、写作题(共2题,共80分)
9. 【答案】略。
10.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