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08: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统编三上课文《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识字学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有新鲜感的词句。
2. 默读课文,能够围绕“父亲是不是一个猎人”的主问题,关注细节,品味语言,展开思辨性阅读,感受父亲知鸟、懂鸟、爱鸟的人物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解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很独特,是三个并列的词语:父亲、树林和鸟。读一读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父亲、树林和鸟,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一说?交流,反馈,呈读语句: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3.比较朗读,初步感受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
父亲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4.你看,课文用这三个并列的词语来做题目,其实想要表达意思是父亲喜爱鸟,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分组呈现词语:
树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父亲——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看插图,理解“兀立”)
鸟——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舒畅地呼吸着的、深深地呼吸着的
3.了解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当地人俗称糊涂河。它是一条古老的河,也是作者牛汉家乡的河。
三、朗读对话,整体感知
1.你发现了吗?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来讲述一件事情的。下面,我们来进行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2.师生合作,朗读对话。课件逐次呈现朗读内容。
师读:“林子里有不少鸟。”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读:“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生读: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师读:“还有鸟味。”
生读: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师提问:父亲为什么说林子里有不少鸟?他看见鸟了吗?那他是凭什么这么说的?
——凭眼睛的观察: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凭鼻子的嗅觉:还有鸟味。
师追问:那“我”为什么就没看见,没闻到呢?
再一次朗读,读出对比。
3.继续师生合作,朗读对话。课件逐次呈现朗读内容。
生读:“鸟也有气味?”
师读:“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师读:“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师读:“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师读:“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读:“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生读: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关注引号的特别用法:为什么少了几个后引号呢?(连续说话,但是中间又分段时,只需要在最后用上后引号。但是前引号每个自然段开头都要有,表示话还在接着说。)
互换角色,再次朗读,注意读好对话的语气。
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对于“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学生意见有分歧,可以存疑留待下节课探讨。
四、指导写字(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出话题
1.听写词语
雾蒙蒙 鼻子 翅膀 沉重
抖干净 露水 湿气 猎人
2.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这是不是真的呢?我们先不着急下结论,先到课文中去找证据。
二、父亲像极了一位猎人:自主品读,寻找证据
1.出示学习任务
如果是一位猎人,那他一定对鸟——
那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像极了一位猎人呢?
(1)默读课文,划出找到的语句;
(2)圈出关键词想一想,父亲哪里像猎人。
2.学生自主阅读5分钟,教师个别巡视,了解学情。
3.交流分享,相机点拨引导。
第一处“证据”: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预设交流要点——
(1)“突然站定”“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样的举动,像极了一位猎人。
(2)“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还能望得见、闻得到有鸟,这更加像极了一位猎人,而且还是一位高明的猎人。
补充第二处“证据”: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预设交流要点——
(1)联系前面的“幽深”“雾蒙蒙”,父亲能够看见叶子在动,能够闻到鸟味,像极了一位猎人,一位高明的猎人。
(2)对比“我”仔细找都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也能体会到父亲像极了一位猎人。
再找第三处“证据”: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预设交流要点——
(1)父亲对鸟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像极了一位猎人。
(2)父亲居然能预知鸟要准备歌唱了,这太厉害了,怎么不像一位猎人?
三、父亲不是一位猎人,品读课文,寻找证据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找到了许多的“证据”,来证明父亲像极了一位猎人。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一位猎人呢?如果不是,你又能从课文里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吗?
1.出示学习任务: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不是一位猎人呢?
(1)默读课文,划出找到的语句;
(2)圈出关键词,想一想父亲哪一点不像猎人。
(3)小组内交流分享你的发现。
2.个人自主学习5分钟。
3.小组交流分享3-5分钟。
4.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点拨引导:
第一处“证据”: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轻声”“生怕惊动”,可以看出父亲很爱护鸟,不想打扰它们。这说明父亲不是猎人。
第二处“证据”: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如果是猎人,就不会说“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而可能会说“羽毛都还是热的”。
第三处“证据”: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如果是猎人,就不会说“抖动着羽毛”“抖净露水和湿气”,而可能会说“把羽毛上的露水和湿气抖掉”。
第四处“证据”: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如果是猎人,就不会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而可能会说“拼命地呼吸”。
——如果是猎人,也不会说“喙”,而会说“嘴”。
第五处“证据”:
鸟要准备歌唱了。
如果是猎人,就不会说“歌唱”,而会说“鸣叫”。
5.小结:你看,父亲说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鸟的——
所以作者一开头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6.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议课题,提升感悟
1.再读课题:父亲、树林和鸟。
2.思考与讨论:
这篇课文不是主要讲父亲喜欢鸟吗?那么,课题中为什么要有“树”呢?是不是可以把课文的题目改成“父亲和鸟”呢?
引导思考:
(1)树和鸟有什么关系?
(2)父亲和树又有什么关系?
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就像一棵树那样,喜欢鸟,呵护着鸟,把鸟当作他的孩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