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C(“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错误,是为了说明“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
2.A(B项,“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曲解文意,是要求人们尤其需要关注
人文文化的发展,“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C项,“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D项,“想更好
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错误,原文表达的是不同学科可能只是学术术语不同,
但在观念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跨越学科,并不是说“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B(B项,“是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错误,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不应保持价值中立,应有人
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4.①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的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
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②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
间的樊篱。(每点2分)
5.①将科学完美化,忽视科学“非人格化”“价值中立”的特点,将加剧其轻视生命的倾向,导致其畸形
发展,造成对人类的危害。②视科学为万能,看不到科技无法提供价值理性的局限性,将导致人类意义危
机的加剧。③只关注科技自身的发展,忽略科学研究受到社会的制约、人文与科学可以沟通的客观事实,
会阻碍科学的良性发展。(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6.B经过五年的时间,我只是习惯了舅舅的跑调而已,并不是喜欢,我甚至自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
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7.C并不是体现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而是因为说到这里,西西再次体会到舅舅曾经的不易,而难
过地说不下去了。
8.①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
得当。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
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
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答出一条给1分,答出两条给3分,答出三条给4分。
9.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
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
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
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
厂里人的哄堂大笑。
③“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
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
④“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
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每点2分,任答出3点可得6分,抓准要点,表述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BDF【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
”“公谓诸将曰”表示曹操对各将领说的话,“曰”表示领起后文说话的内容,故应在B处断开;
“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失误,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即D处:
“以至于此”表示前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处。
故在BDF三处断开。
1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般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副词,将。“且战且退”中“且”,连词,又;一边…一边。两句
中“且”含义不同。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一边作战一边后退。故选B。
1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为“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故选A·
1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译出大意给1分:
“济”“安”“其”各1分。)
(2)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译
出大意给1分:“明思”“士”“废业”各1分。)
高三年级语文答案第1页共3页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的分别发展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
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
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
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
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
”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
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
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
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
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
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
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也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
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侧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少”,何尝不是
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古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
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
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
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
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人类创造的“
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
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
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
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
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
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
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
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
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
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
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
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