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学年第一学期宁波金兰教育合作组织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小题,13 分)
1.【答案 A】(3 分)
B.原文“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可见认领“常”是新
诗振衰起弊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要……就错误。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错。原文是“中国诗歌在
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
说方式”,文章说的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而不是“用最清晰的语言”。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错
误,原文是“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
当中”,选项将前后两句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2.【答案 B】(3 分)“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错。由“只要是中国
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可知,文中是“大多”,选项变成“都”。
3.【答案 D】(3 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不属于大众化,根
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
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推知的是,《静夜思》是大众化倾向
作品,《蜀道难》是小众化倾向作品。
4.(4 分)。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①新诗不成熟,迄
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②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③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
传统;④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⑤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
公众远离诗歌。每写出 1 点给 1 分。写满 4 点给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8 题。
5.【答案 C】(3 分) “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原文只说“老黄
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并没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6.【答案 D】(3 分) “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错,
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
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
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
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
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
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用优美的字词。“简洁明
快的语言风格”错,应该是“隽秀凝练的语言风格”。
7.(4 分)①技术精湛,讲求条理,(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基本功是好的,
工具整齐)②认真敬业,热爱生活,(按时回来,听音乐、做饭的描写;③执拗狭隘,
狡黠尖刻。(和老黄的不合作,结尾给“我”的教训)
注意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写出 1 点给 1 分,写满 3 点给 4 分。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TYYUggAgAABAAQgCQwGACEIQkBACAIoGBAAIoAABgANABAA=}#}
8.(6 分)1、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我”亲历了木匠装修的全过程,使
事件情节显得真实可信。2、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
同时表达“我”的看法。比如“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3、
女性感觉敏锐,更关注细节,通过干活听音乐、做饭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刻画
了木匠的人物形象,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4、作为女性,感情更为细腻,
能展示复杂心理。如对木匠技术和守信的欣赏,狡猾尖刻性格的厌倦交织在一起的复
杂情感,
(每写出 1 点给两分,写出任意 3 点给满分。只写到点没有结合文章分析每点给 1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9. 【答案 ACF】(3分)(每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句意: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对大德的伤害,所以我从有天下以来,绝不发布赦令。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是判断句,在“者”和“贼”后断开,即 AC处;
“以来”是状语,在“以来”后断开,即 F处。
10.【答案 A】(3 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 错误。“耻”是意动用法。句意:(他)为此感到耻辱;“栗”和“惊”是使动用法。
11. 【答案 D】(3 分)
D.“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出诸葛亮治蜀吸取了梁武帝
倾败的教训;从历史事实来说诸葛亮早于梁武帝二三百年,他不可能“有鉴于梁武帝的教
训”。
12. (4分)(1)奖赏没有功劳的人,那么民众就会侥幸地希望从君主那里得到意外的赏赐;
不惩处有罪过的人,那么民众就不会从惩罚中吸取教训而容易为非作歹。
(3 分)(2)凡是培育杂草就是伤害庄稼,施恩给坏人就是伤害好人。
请关注:(1)“无功”,没有功劳的人;“偷幸”,侥幸;“诛”,惩处。
(2)“稂莠”,杂草;“惠”,施恩;“贼”,伤害。
13. (3 分)①齐桓公认为,赦免小罪之人,可以赢得民心,洗雪自身的耻辱。
②唐太宗认为,赦免罪人不利于其改过,同时也是对好人的伤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
其善!’因发仓困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可知,齐桓公认为,赦免小罪之人,可以赢得民
心,洗雪自身的耻辱。
②由原文“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将恐愚
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可知,唐太宗认为,赦免罪人不利于其改过,同时也是
对好人的伤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喝醉了酒,丢失了自己的帽子,(他)为此感到耻辱,三天没上朝听政。管仲说:
“这不是国君的耻辱吗?您为什么不用处理好政事来洗雪它呢?”桓公说:“(您的建议)
怎么这样好!”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赏赐给贫穷的人,判处监狱中的囚犯,把犯轻罪的人释
放了。过了三天百姓便为此歌唱道:“国君为什么不再丢失帽子呢?”
有人说:管仲在小人之中洗雪了桓公的耻辱,却在君子之中平添了桓公的耻辱。假使桓
公打开粮仓把粮食赏赐给贫穷的人,判处监狱中的囚犯,把犯轻罪的人释放了,是不合乎道
义的,就不能够用它们来洗雪耻辱;假使做这些事合乎道义,但桓公把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撇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TYYUggAgAABAAQgCQwGACEIQkBACAIoGBAAIoAABgANABAA=}#}
在一边不做,要等到丢失了帽子以后再做它,那么桓公实行道义不是因为丢失了帽子的缘故
吗?这样的话,虽然在小人之中洗刷了桓公丢失帽子的耻辱,却也在君子之中平添了桓公丢
失道义的耻辱。况且打开粮仓而把粮食赐给贫穷的人,这是在奖赏没有功劳的人:判处监狱
中的囚犯,而把犯轻罪的人放出来,这是不惩处有罪过的人。奖赏没有功劳的人,那么民众
就会侥幸地希望从君主那里得到意外的赏赐;不惩处有罪过的人,那么民众就不会从惩罚中
吸取教训而容易为非作歹。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啊,哪里能用来洗雪耻辱呢?
材料二: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近臣说:“天下愚笨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会作恶,
愚笨的人常常犯法。凡是宽宥赦免的恩典,只便宜了不守法令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
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年两次赦免,好人沉默不语。’凡是培育杂草就是伤害庄稼,施恩
给坏人就是伤害好人。从前蜀国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
他们讲说治乱之道,讲得非常齐全,但从来不曾说到赦免。’所以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没有
赦免,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赦免几次,最终倾覆败亡。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对大德的
伤害,所以我从有天下以来,绝不发布赦令。现在天下太平,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
胜数。恐怕愚笨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却不能改正过错。”
长孙皇后生病,病情日渐危急。皇太子启禀皇后说:“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贡体
仍然没有康复,请允许我奏请父皇赦免罪犯,并让人出家皈依宗教,希望得到神灵的赐福保
佑。“皇后说:“死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并非人力所能干预。如果做善事可以延寿,那么我
从来不做恶事:如果做善事无效,那么有什么福分可以求得呢?赦免罪犯是国家大事,佛道,
不过是皇上有意保留的一种异域宗教罢了,还时常担心成为治国体制的弊病。怎能因为我一
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照你说的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
14. 【答案 A】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错。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既写出了田园环境的美好,
也写出了乡民生活的淳朴自然,但诗中并未“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15. (4 分)①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
②《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
以声衬静,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诗。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清气朗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
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着重从听觉和视觉
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
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
作者在最后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
凑热闹。
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
“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
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其中,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
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
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这两句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
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QQABTYYUggAgAABAAQgCQwGACEIQkBACAIoGBAAIoAABgANABAA=}#}
16.(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7.【答案 B】(3 分) (A﹒内涵 出类拔萃 C﹒质量至上 旨归 D.技进乎道 )
18.【答案 C】(3 分) (①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
文章,多作主语或宾语。雕肝琢肾:比喻写作时用尽心思,反复推敲,刻意求工。强调工匠
精神不是喻微不足道的技能,选用“雕虫小技”。②打造:制造、创造,打造品牌;擦亮:
使光滑发亮,擦亮底色。此处应该用“擦亮”③炉火纯青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
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做出
来。形容技艺纯熟。此处这两个词语都可以④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句中强调工匠的付出,
应用“废寝忘食”。)
19.【答案 C】(3 分) (两个错误:一、语序不对,从赞叹工匠精神到推崇工匠精神,排
除 AB;二、搭配不当,应为“社会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20.【答案 A】(3 分) (根据上下文、叙述主体、逻辑关系可知)
21.【答案 B】(3 分) 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本体是“工匠精神”,喻体是“金色名
片”。
A.“四万八千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事情比喻为流走的水。
C.运用了设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为设问,“杜康”代指酒。
D.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2.【答案 A】(3 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天雪景,与语境不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1 分。)
23.(6 分)答案 (示例) 合理即可。每条 2分
(1)雾霾天气对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您是如何应对雾霾天气的?
(3)您认为消除雾霾天气,我们普通百姓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24.(5 分)答案示例
月上柳梢头 明月几时有 江清月近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八千里路云和月
25、(60 分)作文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学生应该紧扣“点亮”这一标题,或分享故事经历,或表达感悟。无论
记叙还是议论,都应该结合具体点亮的实例,表达出对“点亮”这一行为的思考,思考“点
亮”行为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只写“点”或“亮”,未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的作文,
建议适当扣分。
【参考立意】
1.贡献微光,照亮世界
2.点亮人类精神世界,让真善美薪火相传。
3.努力点亮自我,人生自有光芒
4.每一个点亮的行动,本身就是一道光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TYYUggAgAABAAQgCQwGACEIQkBACAIoGBAAIoAABgANABAA=}#}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学科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3 分)
材料一: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 “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材料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 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 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 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 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而且我国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的是,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慢慢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一直都崇尚家国为上,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以匡 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无论怎么变,诗既然是诗,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是不会变的,重新认领这些“常”, 就能让新诗振衰起弊。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 部分,即大众化。
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 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 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 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3 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4.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8 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①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②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③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④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⑤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⑥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⑦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⑧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⑨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刘建华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他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C.“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 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D.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 工。这种讲信用的优秀品质作者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 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 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D.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 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7.在作者眼中,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8.女作家王安忆在这个作品中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困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9.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出 3 处,每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夫谋小仁者 A 大仁 B 之贼 C 故 D 我有天下 E 以来 F 绝不 G 放赦。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耻”,指感到耻辱,与“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和“惊”两字用法相同。
B. “发”,指打开,与《琵琶行》中的“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发”意思不相同。
C. “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 “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 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 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 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 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 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D. 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 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4 分)
(2)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3 分)
13. 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 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 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 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5. 这首诗与《归园田居 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的叫声,但其作用并不相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短歌行》中,“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 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3)《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2 题。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 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 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尚、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含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 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滋养。( )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规,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7. 文段中加点词语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凝神铸 zhù魂 内含 肺腑fèi fǔ 出类拔粹
B.离群索居 卓越 强筋健骨 臻 zhēn于至善
C. 原色 质量至尚 旨规 亦是
D.笃 dǔ实 格物致知 技近乎道 正心诚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雕肝琢肾 打造 炉火纯青 宵衣旰食
B.雕肝琢肾 擦亮 得心应手 废寝忘食
C.雕虫小技 擦亮 炉火纯青 废寝忘食
D.雕虫小技 打造 得心应手 宵衣旰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对社会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 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B. 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 凡品质的主动滋养。
C.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 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对社会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 凡品质的主动滋养。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我们虽不能人人成为工匠,却能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人。
C.工匠精神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尽管我们不必要成为工匠。
D.尽管工匠精神为工匠具有,我们却可成为拥有工匠精神的人。
2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2.下列引用的句子不适合语境的一项是( )(3 分)
A.迎春花急忙点着头,炫耀它那绚丽的黄;桃花也不甘落后,秀出它那妩媚的红……这一派 春色,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习总书记用古诗“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寄语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强调新时代 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 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所有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 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1 分。)
23.每到秋收时节,一些农村就开始焚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请你针对农村焚烧 秸秆形成的环境污染对民众做一次访谈,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要求: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有层 次性;语言表达简明、得体。(6 分) 访谈问题: (1) (2) (3)
24.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 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请根据要 求完成下面的飞花令填空。(5 分)
第 1 字带月的诗句:
第 2 字带月的诗句:
第 3 字带月的诗句:
第 4 字带月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第 5 字带月的诗句:烽火连三月
第 6 字带月的诗句:
第 7 字带月的诗句:
四、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秋夜空的皎皎圆月点亮了万家灯火的团圆和思念,杭州亚运会的数字火炬手点亮了“心心相 融,爱达未来”的期盼与祝福,张秉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点亮广大顾客的心田,闻一多先生用 生命的红烛勇敢点亮黑暗蒙昧的时代……
光之战士奥特曼用不停的战斗告诉我们要相信光的力量,但如果没有点亮者,光又从何而来?
请以“点亮”为题,分享关于点亮的故事或表达关于点亮的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