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 语文卷·参考答案
1.【D】D.“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木兰诗》局限于纯然叙事,就都缺乏了‘意’”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可知,原文没有提到它们缺乏“意”。故选D。
2.【B】B.“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可知,杜甫是“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并不是说他难以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故选B。
3.【A】根据材料一原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可知,材料一的观点为文艺作品要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此项只是在评价孔子与孟子。故选A。
4.①取材于革命年代,反映伟大的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与大道;②塑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普通人也是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①诗作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②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③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
(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6.【B】“同时也是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错。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
7.【D】“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错。
8.①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②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或直接抒发情感,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③“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我拉着顾林走到村子,让他在门前休息,我对姑娘说明来意等。(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9.参考角度:
①故事构架相似。
出场人物都为三人一一两个相对年长的军人“我”、两个小战士和两个热情朴实的年轻女性群众。(2分)《红棉袄》讲的是深秋“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山村里与“小姑娘”邂逅,进而在此背景下,生动展示“小姑娘”对于“小战士”的深切关爱:(2分)《百合花》讲的是中秋时节“我”和“小通讯员”结伴而行,在解放区的一个村庄里邂逅了“小媳妇”。由于两人之间的小小误会,进而演绎了一段“小媳妇”对于“小通讯员”的纯洁情谊。(2分)
②立意与主题相似,都表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之美。(2分)
《红棉袄》通过“小姑娘”细心照料“小战士”的故事情节,既反映了抗日军民的亲密关系,也歌颂了人性之美。(2分)《百合花》围绕着一床“百合花”棉被,描写“小通讯员”与“小媳妇”之间的误会产生与矛盾化解,同样是反映军民鱼水情和纯洁美好的人性。(2分)(明确一个角度,答出相似点得2分,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得4分。)
10.【ADF】句意: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11.【C】学者,在文中是指“学习”,“者”在这里是判断句中表停顿,不译,“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是指“求学的人”,两者意思不一样。12.【D】“整散结合”错误,只有整句,没有散句。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采分点:“上”“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心”是古今异义,译为“因为心思”;定后句式:判断句式)
(2)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采分点:“则”,就:“无以”,没有办法来……无法做到:“懿”,美好的)14.①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②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③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15.【B】“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透露的是诗人憎厌无聊之情。
16.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②诗人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同时,一“多”、一“自”更表现了诗人的落魄和不得志。(答出①得1分,答出②得2分,共3分。)
毛词: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期潇洒倜傥的精神风貌,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达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答出①得1分,答出②得2分,共3分。)
17.(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18.①比比皆是(比比皆然、俯拾皆是、俯拾即是) ②参差不齐(参差不一) ③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缺斤短两(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瞒天过海)(第③空答“以次充好”不给分)
19.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原材料经过洗、切、搭配、加工,然后以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就可食用。(评分参考:改出一句得1分,句子前后连贯,没有语病,不改变原意,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20.①连用五个“需要……”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②强调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评分参考:①点答出“节奏感强,形式整齐,韵律感强,增强语势/气势/语气。”给2分,答出②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A】题干中“大家”是代词,代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A.“大家”都是代词,代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B.“大家”指的是学者专家;C.“大家”特指现场的学生;D.“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22.①过多摄入糖类就会引发肥胖②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③代糖确实会提高人体血糖浓度(每句2分,共6分)23.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题。
从情境材料探讨的话题看,它主要讨论的是对话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整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主要指出“多元社会需要对话”,因为不论什么场域、什么对象“对话”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通过有效的对话,相互间才能很好地表达与沟通,进而增进了解。第二句说明对话的现实意义,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要很好地发展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前景灿烂”。从对话的存在的普遍性到对话的现实价值,材料的核心意旨非常明确。基于此,根据材料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对话有什么样的意义:怎样进行对话;现实世界如何很好地利用对话等。
明确了话题指向,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言简意赅:以上材料,明确了构思立意的源头是情境材料探讨的话题,而不可另起炉灶;你的联想与思考,指出所写的内容是“你”对材料中探讨的话题的看法与思考,而不是别人的。
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文章的主旨一一有效对话是增进了解、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方式;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层面分析有效对话对于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意义:然后,用观点观照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有效对话的重要性:最后,审视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应该学会与他人、与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立意:
1.对话是揭开心结的秘钥。
2.不对话无和谐。
3.对话是沟通你我的桥梁。
4.对话让生活变得更美丽。基准分:42分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而后已。因此,尽管有资质,而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他的功业。志向是学习的主要,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富足,而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
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
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
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
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话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
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
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
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
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
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
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
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
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
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
和实事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
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
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
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
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
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