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曹刿论战》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法指导学生笔记
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并进而理解课文的主旨。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资料查找:1.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2.介绍《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疏通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刿( ) 鄙( ) 孚( ) 间( ) 遍( ) 乘( ) 辙( ) 靡( )2. 听范读、自读、齐读。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十年春,齐师( )伐( )我( )。公( )将( )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 )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 ),弗( )敢专( )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 )狱( ),虽不能察,必以( )情( )。”对曰:“忠( )之属( )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 )乘( )。战于( )长勺。公将鼓( )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 )克( ),公问其故( )。对曰:“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 )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 )逐( )之。第二课时二、研习课文研习第一段:1.疑问(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以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3)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4)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讨论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课时一、品读课文并鉴赏1.关于人物塑造(1)关于曹刿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2)你认为鲁庄公是个怎样的国君?并说明理由①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你觉得鲁庄公有没有值得“肯定、赞美”的方面? 二、积累延伸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交流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三、知识归纳1.一词多义:间: 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故: 公问其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逐之 以: 必以情 何以战 必以分人 从: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之: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登轼而望之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5)必以情 古义 今义 (6)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必以情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1)一鼓作气 (2)神弗福也 4.特殊句式倒装句:何以战? 省略句:必以分人 可以一战 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重点语句: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写出下列加点词相应的成语。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朗读课文,思考: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 《唐且不辱使命》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法指导学生笔记
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__________》,主要记载_______时代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的一部_________体史书。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______篇。作者已难查考,由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编订。二、相关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唐且( )不说( )怫( )然 免冠( )徒跣( ) 以头抢( )地 庸( )夫 韩傀( )要( )离 休祲( ) 缟( )素 色挠( ) 寡人谕( )矣第二课时四、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秦王使( )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 )以( )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 )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 )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 )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 )使( )唐且使( )于( )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 )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 )君为长者,故( )不错( )意也。今吾以( )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轻( )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 )也。安陵君受( )地于( )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秦王怫然(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 )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 )尸百万,流( )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 )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 )跣( ),以( )头抢( )地耳。”唐雎曰:“此庸夫( )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 )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 )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祲( )降于( )天,与( )臣而将四矣。若( )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秦王色( )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 )有先生也。”第三课时五、人物形象唐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能力提高练习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秦王不说 _____通_____含义:_____故不错意也_____通_____含义:_______ 轻寡人与 _____通_____含义:_____仓鹰击于殿上_____通_____含义:_____2.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天下缟素 且秦灭韩亡魏,伏尸二人,流血五步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长跪而谢之 古义: 今义: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 今义: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介词“于”和“以”的意义(只填序号):于:A.在; B.到; C.从; D.比; E.让、给; G.向(1)仓鹰击于殿上 (2)休祲降于天(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5)何至于此 (6)请广于君(7)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皆以美于徐公 以:A.用; B.凭借; C.把; D.因为; E.依据、根据;(1)以头抢地耳 (2)今吾以十倍之地(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以君为长者(5)皆以美于徐公 (6)以大易小(7)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8)徒以有先生也(9)可以一战 (10)必以情5.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A、判断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被动句(1)请广于君 (2)挺剑而起。(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4)受地于先王(5)非若是也。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6.翻译句子。(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本文讲述的故事表现了唐雎 的精神。8.文中描写秦王的词语有“不说”、“ ”、“ ”,表现了秦王 和 的特点。 朗读课文,思考: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