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解析与答案)【精品教与学 同步训练】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4份解析与答案)【精品教与学 同步训练】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6 12:40:52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五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此时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各文明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现象。
答案:A
2.(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
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
C.太平洋沿岸 D.印度洋沿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前,欧洲和亚洲通过地中海的交通要道进行贸易,这时候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
答案:B
3.(2014·威海高一检测)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里所说的“光明”是指(  )
A.天主教思想 B.工业文明成果
C.科学精神 D.君主制度
解析:材料中的描述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传播天主教思想,综合分析这里的“光明”是指天主教思想。
答案:A
4.(2014·陕西学业水平测试)16世纪被称为“发现世界”的世纪。哥伦布因发现“新大陆”成为发现世界的先驱。这里“新大陆”指的是(  )
A.美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答案:A
5.观察下图,开辟图中①②两条新航线的航海家分别是(  )
A.迪亚士、哥伦布
B.哥伦布、达·伽马
C.达·伽马、麦哲伦船队
D.哥伦布、麦哲伦船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观察此图,①显示的为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航线,可知为达·伽马;②显示了环球航行,可知是麦哲伦船队。
答案:C
6.“历史宽恕了他,因为在玉米中保藏着大量的财富……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有的黄金。”“他”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
A.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
B.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C.组建贸易公司,促进贸易发展
D.带回香料,丰富欧洲人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由“玉米”可知,“他”是指哥伦布。哥伦布的主要贡献是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
答案:A
7.(2014·瑞安高一检测)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
A.成为“海上马车夫”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开辟新航路
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解析:从“16世纪”“葡萄牙”“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诗人所指的是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迪亚士、达·伽马都是葡萄牙优秀航海家,分别开辟了到达好望角和到达印度的航路。
答案:C
8.(2014·青岛高一模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世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而使“意大利被晾在一边”。故选C项。
答案:C
9.(2014·北京高一检测)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全面深入分析重要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B
10.培根说:“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这反映了(  )
A.培根的思想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明交流
C.科学发展是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
D.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科学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是指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由“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可以看出是科学领域的突破,综合分析,培根认为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觐见王上,而国王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认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3)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答案:(1)奥斯曼帝国控制地中海东岸后,东西方商路受阻;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2)材料一所述的目的是了解东方风土人情并使东方人皈依天主教;材料二、三说明他们的目的是建立海外殖民统治,掠夺黄金。
(3)西方殖民者图谋扩张和掠夺,并在美洲的某些地区建立起殖民地,强迫殖民地人民纳贡,因此不可能存在“公平交易”。
12.(2014·郑州高一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北京高一模拟)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17世纪”这一关键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最发达的国家是荷兰,其商业发达,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并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据此可知选B项。
答案:B
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荷兰建立了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7世纪”可判断:A项正确。B项是在18世纪,C项是在16世纪,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A
3.“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荷兰海外贸易的繁荣时期,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答案:D
4.下面表格是英国1475-1597年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新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解析:分析材料中1475-1597年的时间,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在英国快速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本题选C项,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价格指数变大。
答案:C
5.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殖民霸权不断转移
B.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
解析:西班牙通过暴力掠夺,荷兰通过商业贸易,英国通过发展工业,分别走上强国之路。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4·集宁高一模拟)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年份
国家  
1570
1670
1780

232 000
568 000
450 000

51 000
260 000
1 000 000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后,英国打败法国,逐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由此判断,甲代表荷兰,乙代表英国。
答案:D
7.(2014·武汉高一检测)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中国却实行闭关禁海政策,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
答案:D
8.(2014·烟台高一检测)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序号①为枪支、火药等,那么序号②③可能包括(  )
A.黑奴、黄金 B.黑奴、茶叶
C.黄金、枪支 D.烟草、丝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殖民者到达非洲后,用枪支、火药等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直航美洲,商船到达美洲后,用掠夺的黑人换取黄金、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
答案:A
9.(2014·宜昌高一检测)“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征服印度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马克思并不是肯定英国对印度征服的合理性。其次,马克思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比土耳其、波斯或俄国对印度的征服要好些,主要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土耳其、波斯或俄国依然是封建国家。这意味着英国在征服过程中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所以资本扩张具有进步性的一面,不应全面否定。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答案:(1)原因:荷兰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17世纪时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荷兰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荷兰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建立商业性垄断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荷兰商业、金融业发达。
(2)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优势;17世纪中期,英国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2.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殖民地的掠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回的象牙和黄金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茶、丝等商品……运输奴隶航行一次的纯收入,经常能达到投资的10倍以上……1783至1793年的10年间,仅利物浦的船只就贩运了900趟奴隶,净赚1200万英镑。
材料二 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1)据材料一回答“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2)材料二中,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评价突出强凋了哪一方面的作用?
(3)综合两则材料,你对殖民主义作何评价?
解析:本题以三角贸易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殖民主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在三角贸易中,欧洲殖民者获取了高额利润。第(2)问,要依据“大大促进了”“强有力手段”“保证了销售市场”“转化为资本”等信息,体会马克思这段话的内在含义。第(3)问,要辩证分析,注意从对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积极作用和对殖民地的破坏两方面来回答。
答案:(1)使欧洲国家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2)在强调殖民制度血腥性的同时,突出了殖民制度在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
(3)殖民主义充满着血腥和暴力,对被殖民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扩张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殖民制度在当时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被殖民地区根本无力抵御西方殖民者的进攻和掳掠,但西方国家应对今天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负有一定的责任。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嘉兴高一检测)“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中“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是指推动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海外市场的扩大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表现,而不是条件。
答案:A
2.(2014·太原高一检测)“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
A.动力问题 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 D.劳动力问题
解析:蒸汽机问世之前,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力、风力等。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工厂的设置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
答案:A
3.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这表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
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解析: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材料反映的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这一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4.有人认为:……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解析:“向下”是指挖煤,因为蒸汽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煤的用量;“向外”指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和财富,故选A项。
答案:A
5.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厂的设置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限制,为工厂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出现提供了可能。故选C项。
答案:C
6.(2014·浏阳高一检测)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C.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解析: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使工厂的设置摆脱了对河流的依赖,使工业城市的出现成为可能。
答案:C
7.(2014·西安高一质检)美国的“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在熟记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部件后乔装离开英国。当时英国政府严禁本国工匠出国及机器出口。1790年底,新式纺纱机在美国新建的工厂内开始运转,打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美国的“制造业之父”是工业间谍
B.英国政府不应该禁止机器出口
C.工业发展需要学习先进的技术
D.当时美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超越英国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工业的发展。由“乔装离开英国”“当时英国政府严禁本国工匠出国”可知塞缪尔·斯莱特原国籍为英国,A项错误;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其在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严禁本国工匠出国及机器出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项错误;塞缪尔·斯莱特将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技术带到美国,“打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由此可知,学习先进技术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当时美国的工业水平不可能超过英国,D项错误。
答案:C
8.(2014·四川学业水平测试)以下内容是粗心的小明上历史课做的笔记,其记录有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并且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故④错误。
答案:D
9.(2014·福州高一检测)工业革命密切了当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基本的媒介是(  )
A.先进的政治制度 B.先进的通讯手段
C.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D.价格低廉的商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并以此为媒介,积极向海外扩张,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D项正确。A项与经济活动无关,B项只是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C项是经济手段的辅助和补充,均不正确。
答案:D
10.(2014·邯郸高一检测)法国拿破仑三世全面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署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这些政策(  )
A.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B.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加速了欧洲一体化
D.促进了资本输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兴起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此时的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法国要求自由贸易。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兴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国的振兴和强大靠的是制度性创新,英国从500年前开始崛起,就是因为它在许多关键时刻站在历史的前沿,创造了历史的未来。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游行队伍中有来自帝国各地的部队:新南威尔士的骑兵……加拿大的轻骑兵……驻纳塔尔的皇家苏格兰龙骑兵卫队……比卡内尔的骆驼骑兵……北婆罗洲割取敌人首级做战利品的迪雅克人……中国香港的警察……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三 挪罗齐在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时致辞说,从宪政改革走向代议制“这新的一课”“我们是仅仅靠自由的英国文明之光在亚洲专制主义的黑暗中学到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崛起与哪些“制度性创新”有关?英国历史上是如何进行这些“制度性创新”的?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发展的哪一历史阶段?推动英国走入这一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英国的崛起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答案:(1)君主立宪制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大工厂制、灵活的经济制度。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过议会制改革使代议制日趋成熟;通过工业革命建立大工厂制;16世纪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建立东印度公司;19世纪宣布自由贸易是英国国策等。
(2)“日不落帝国”阶段。决定性因素是工业革命。
(3)英国崛起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将亚、非、拉美等许多地区纳入世界市场,使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世界格局为之改变;英国的崛起也把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与制度带向了世界。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61年,英国开凿了第一条内陆运河,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直接目的是把它领地上的煤运送到工业区。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有1000英里的内陆水道,运河连通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河流,显然对开通全国性市场起了重大作用。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1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公共水源。1833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供水、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依据材料,归纳运河的开凿对英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出现水污染问题的原因。依据材料,概括英国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方式。
答案:(1)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2)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
方式:立法;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工程建设。

第二单元 第八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
A.蒸汽机的改良 B.计算机的诞生
C.相对论的提出 D.电力的广泛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使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D
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
解析: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电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相继问世。两次人类文明的里程碑都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答案:B
3.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答案:B
4.在历史上,奥运会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情况。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当时可能见到的现象有(  )
①运动员休息室电灯通明 ②运动服使用人造纤维面料 ③各国代表团乘坐飞机参赛 ④运动员获得的荣誉可以通过长途电话与家人分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1896年”。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研制了飞机,所以首届奥运会时各国代表团还不能够乘坐飞机到雅典参赛。因此排除③。①②④都出现在1896年之前。
答案:C
5.(2014·四川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
A.雇佣关系出现 B.手工工场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 D.垄断组织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答案:D
6.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垄断则是自然的,即合理的。”下列符合这一预言的史实是(  )
A.重商主义思想 B.工厂制的产生
C.自由主义政策 D.大企业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时间信息和材料中的垄断是合理的预言,可知D项符合题意。垄断意味着大企业的出现,从时间信息即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7.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一书中说:“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导致自由主义“大大地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主义导致了无政府思想的泛滥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加强了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
解析:19世纪末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逐渐被各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所取代,自由主义逐渐衰落,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8.(2014·宁波高一模拟)下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分是(  )
A.地主 B.资本家
C.工人 D.农民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从时间轴上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逐步实现工业化,出现城市化现象,因此,D项正确;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主阶层分化,资本家和工人应呈现增长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答案:D
9.(2014·福州高一检测)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而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答案:B
10.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的时间“1870年”入手,再现有关史实分析。1870年在英、德、法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了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快速扩张,A、B、C三项是对外扩张的具体手段。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而无联系的对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这样一个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
(2)材料一中提及的电车、汽车等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
(3)材料一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是通过哪些条件连成一体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中的“汽车”“电车”“飞机”等有效信息即可以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问的先决发明主要是指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第(3)问实际上是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
(2)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3)殖民活动、商品与资本输出、市场扩展、交通与通讯发展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材料二 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
材料三 列宁说:“垄断尽管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矛盾,但从另一个意义上看,垄断也是资本主义走向反动的标志,必然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垄断也为世界革命创造着条件。”
请回答: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形式除材料一所说的外,还有哪些?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垄断组织的评价有何相同之处?
(3)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垄断必然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为什么会“为世界革命创造条件”?
答案:(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如卡特尔、辛迪加等。
(2)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理解: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纷纷加强了对外扩张和掠夺,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条件:帝国主义矛盾和大战的爆发,为掀起世界性的革命高潮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