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十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徐州高一模拟)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御史王鹏运建议允许民间开矿,清政府接受了该建议。结合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896年初”可知,该事件发生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采纳了上述建议。
答案:C
2.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确定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后依据材料“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可知C、D两项是清廷的意图;由“欲图商务流通”可知要发展民族经济。由“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可知A项不是清廷意图。
答案:A
3.(2014·开封高一模拟)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1家
484192锭
2016台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解析:此表仅反映20世纪初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数据比较可了解到此时华商企业的规模比外商企业规模大,因此排除B项;而D项说法是错误的,材料并未反映出,从时间上也可予以否定;A项要注意时间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开始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C
4.(2014·广西学业水平测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外部条件是( )
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外部条件”,由此判断选D项。A、B、C三项都是内部条件,皆排除。
答案:D
5.对下面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从图表信息看,从1913年到1919年,中国进口值呈下降趋势,出口值逐步增加,注册工厂数逐渐增加。这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企业发展迅速,这是“实业救国”的思潮推动的结果,故②③正确。图表无法体现民族企业规模如何、资金多少,故①不正确;此时,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故④不正确。因此选B项。
答案:B
6.(2014·天津高一检测)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合理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A、B、D三项都是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答案:C
7.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目的是( )
A.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B.取得美国的援助
C.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D.实现外贸的对等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为得到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B
8.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解析:1929~1937年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原因是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此A项正确。B、C两项都不利于中国经济“坚持下去”,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
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
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解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民族企业支持抗战大量内迁,故选C项。
答案:C
10.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解析:图片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高潮时期分别出现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奖励实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年)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家(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民族工业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
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3)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1937)》
材料二 下图为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答案:(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处于困境。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有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哈尔滨高一模拟)清末《新辑志土文录初编》记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这一现象可以印证的观点是( )
A.在洋货冲击下传统手工业技术日益失传
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破坏传统工业
D.传统工艺技术落后于机器生产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列强侵略前后佛山针行的不同表现,从侵略前与侵略后的对比可以看出,实质上反映了传统工艺技术落后于机器生产。
答案:D
2.(2014·烟台高一检测)“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解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产品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3.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类文明”,在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不仅带来了侵略和奴役,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近代的文明,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答案:C
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人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戊戌变法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限制词“中国人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于19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答案:C
5.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改变了中外贸易状况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和所学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之一“分洋商之利”可知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6.(2014·泉州高一检测)下列最能反映历史发展潮流的企业是( )
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继昌隆缫丝厂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工业的性质。D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能体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A、B、C三项都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军用企业,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答案:D
7.(2014·南京高一检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②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进入劳动力市场 ③外商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需要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条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故①②正确。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还有特殊条件,就是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商开办企业的刺激。
答案:D
8.下面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南通大生纱厂 D.轮船招商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A、B、D三项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C项属于民间创办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答案:C
9.(2014·厦门高一检测)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 )
A.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D.以利润为生产目的
解析:“从生产力”观点看,“近代”主要指生产方式为机器生产。
答案:B
10.下面两幅图所示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 )
①属于近代工业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③面向市场经营 ④完全由私人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图1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图2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两类企业的共同点,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继昌隆缫丝厂由私人投资,洋务企业是官督商办。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入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材料二 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l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坊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答案:(1)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19世纪80年代前状况
19世纪80年代末状况
浙江鄞县
家庭纺织业发达
“百里不闻机声”
江西
茶叶每公斤700文
茶叶每公斤640文
广西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至8两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至9两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三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变化”指什么?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1)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的沿海省份,并逐步取代土纱土布,使沿海地区一些专以纺织业为生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西方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求。
(2)“变化”指的是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原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并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外国加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局面更加严重;洋务派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有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