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答案:D
2.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工业体系,A项错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B项错误;1958年以后才出现严重冒进倾向,D项错误。
答案:C
3.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此时的同仁堂( )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
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
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
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
解析: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到1956年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所以这时同仁堂是归国家所有,乐家可以享受部分利润。
答案:B
4.(2014·天津高一检测)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9年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占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1956年。故选C项。
答案:C
5.(2014·驻马店高一检测)1957年国内某报刊文:“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D.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典型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为时间“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处在探索论证阶段。
答案:B
6.“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解析:题干中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赶超英国的决心,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该民谣的创作背景是“大跃进”运动。
答案:C
7.(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
A.土地革命 B.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化 D.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表明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体化规模越来越大,这正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答案:C
8.(2014·宿迁高一模拟)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解析:根据题中“二五”计划最后并无定稿,可知此时约在1957年或1958年前后。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由于“大跃进”的兴起,导致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故A项正确。
答案:A
9.1964年,周恩来对美国的斯诺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 )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
D.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解析:材料中周恩来总理说的“过去15年”,应该是从1950年开始到1964年。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探索。
答案:C
10.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化大革命”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②③未能正确说明经济回升的原因,①④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和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千克)
原粮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过急,过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要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要搞它半个世纪。”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认识前后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答案:(1)原因:工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
(2)情况: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努力: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前者认识的原因是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后者认识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给党和政府带来深刻的经验教训。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五”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原计划为156项)建设项目……据原苏联资料统计,到1956年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超过了3000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五”计划与苏联的援助》
材料二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3%,“四五”时期为7.3%,到1976年下降为1.4%(1976年比1975年增长1.4%),工农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6%,“四五”时期为7.8%,1976年为1.7%(1976年比1975年只增长1.7%)。
——《中国经济年鉴(1966-1976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并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4)材料一和材料三给我们哪些重要启迪?
答案:(1)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工业建设项目,传授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推动了新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作出了贡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3)状况:“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等方面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国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因:①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遭到破坏;许多群众离开岗位“闹革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努力纠正“左”倾错误,大力发展经济,广大群众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抵制。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要争取适当的外援,要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既要反对“左”倾错误,也要反对右倾错误。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D
2.下图所体现的内容( )
A.推动了中国广大农村人口迅速增长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处分权
C.有利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
D.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解析:题干图片反映了“包产到户”的实施,在之后迅速扩展到全国,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所以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故C项正确。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21世纪以来,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农村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C
3.(2014·金华十校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4·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解读能力。注意图表上的时间:1981-1989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图表不能看出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答案:C
5.(2014·长沙高一检测)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点为经济体制改革。C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不选;D项表述错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题干信息并不能得出B项结论。
答案:A
6.(2014·盐城高一模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
答案:C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南方谈话”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B、D两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邓小平说要有“冒”和“闯”的精神,就是要走一条与计划经济不同的道路,那么该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8.(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9.(2014·武汉高一检测)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解析: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10.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材料二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编者按”明确指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田到户’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材料三 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载入宪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包干”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
(2)材料一、二表明在改革初期面临怎样的分歧?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初期农村改革的认识。
答案:(1)①符合农村生产实际,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成效明显(农业大丰收);②计划经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分歧:对农村改革的认识。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阻碍。
(3)材料一:改革必须与实际相符;材料二:改革是破旧立新;材料三:正确的改革必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1990年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有何认识?
答案:(1)否定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进一步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一致。因为邓小平的这些言论的中心内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
认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最大认识问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邓小平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解析: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此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B、C、D三项都只是材料的表象。
答案:A
2.(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首先开放的是( )
A.浦东 B.经济特区
C.14个沿海城市 D.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B
3.(2014·株洲高一模拟)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
A.特殊的历史时期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体制
解析: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它们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答案:D
4.(2014·长沙高一检测)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 )
A.厦门 B.海南
C.深圳 D.珠海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答案:A
5.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是有三个都是在( )
A.福建省 B.海南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解析:注意空间概念,先确定四个经济特区,再明确答案。
答案:C
6.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放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答案:B
7.(2014·南通高一模拟)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解析: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应该是经济特区的设立,B项浦东的开发是在1990年,C项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8.(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 )
A.上海浦东 B.大连、青岛
C.深圳、珠海 D.海南岛
解析:根据选项中几个地区的开放时间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9.由下图可知( )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结论。
答案:B
10.(2014·杭州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列省市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A.天津——珠海——上海——海南
B.深圳——上海——海南——上海浦东新区
C.珠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海南
D.深圳——海南——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解析:1980年开放深圳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1988年开放海南,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些城市?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第一步,厦门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第二步,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三步,闽东南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原因: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目的。并说明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2)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过程。
答案:(1)目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
关系: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但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2)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