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十四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某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实的专著,经专家鉴定其中有一处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你认为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后,包括西装在内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B.到20世纪上半叶,西装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流行服饰
C.民国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D.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但传统服饰并没有完全被废弃,两者并行不悖,故表述错误的是B项。
答案:B
2.(2014·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右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
A.汉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解析:旗袍是在满族旗服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近代服饰进行的改造,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D项正确。
答案:D
3.(2014·杭州高一模拟)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B项正确。
答案:B
4.(2014·德州高一检测)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解析: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项。
答案:B
5.(2014·丰台高一检测)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此事说明( )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B.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
C.洋务运动需要更多劳动力
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解析:近代工业生产排斥受封建思想束缚的缠足者,因此冲击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及其风俗,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6.(2014·安庆高一检测)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其中文字为:新阿大 旧阿二 破阿三 补阿四),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
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
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
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
解析: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民国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服装的“五花八门”,A项排除;计划经济与勤俭节约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批评孩子多这个角度,D项排除。
答案:B
7.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解析:从材料“1900年”的时间可以排除B、D两项,B项中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D项应属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影响;A项“废止缠足”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没有全面反映;综合分析五项征婚要求可知反映了“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C项正确。
答案:C
8.“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诗中有一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穿( )
A.中山装 B.古装
C.军服 D.西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爱武装”可知当时人们喜爱穿军服,故选C项。
答案:C
9.(2014·潍坊高一检测)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 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③改革开放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解析: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世界服装的潮流也影响到中国,①③④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时间“1989年”不符,排除②。故选C项。
答案:C
10.(2014·芜湖高一模拟)2013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政府积极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2014·盐城高一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百度·百科
材料二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三 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百度·百科
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有何本质差异。
(2)材料三中“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对此你如何认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解放服或列宁装”流行的内外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类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意图:材料一,精神上征服汉人,巩固满清统治。材料二,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受社会变革影响,但不具有绝对因果关系。剪辫与否不能作为判断新旧和革命与否的标准。(其他表述如言之有理也可)
(3)内外因素:新中国的建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冷战”的国际环境。
(4)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外来文化的影响。
12.群众舞蹈是群众用以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是—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代表着时代文化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很多中国人跳的是苏联式的华尔兹交谊舞,机关、部队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会跳舞(图一)。苏联援华人员在中国的业余娱乐活动主要就是交谊舞会。但1957年后,交谊舞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忠字舞(图二)动作粗放、简单、夸张。主要动作设计有: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主席;手指怒指地面表示彻底砸烂资产阶级;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跳舞时手里通常以《毛主席语录》(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交谊舞在中国一些城市中重新流行起来,并逐步成为中老年人闲暇时社交、健身的重要方式(图三)。同时,新从西方传入的迪斯科舞则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风靡一时。进入21世纪,街舞成为青少年舞蹈的首选(图四)。
(1)结合材料一,简析苏式交谊舞在中国流行及后来消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忠字舞流行于哪一历史时期?忠字舞的流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3)结合材料三,现在的群众舞蹈有何特点?简要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群众舞蹈的演变为例考查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联系当时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来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红太阳”“革命”“《毛主席语录》”等,可以判断其所处时代及社会状况。第(3)问,“特点”从材料中提炼即可;“原因”要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入手。
答案:(1)流行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影响巨大;中国实行学习苏联的政策。消失原因:中苏关系恶化并最终破裂;中国“左”倾思想严重。
(2)“文革”时期。个人崇拜思想严重;民众文化生活贫乏。
(3)特点:舞蹈种类多;受西方影响大;参与群体广泛。
原因: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更解放;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改革开放后,政治氛围更加宽松。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
A.明末 B.晚清
C.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
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
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该历史漫画( )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
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西南地区出现新铁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故可排除④,选A项。
答案:A
5.(2014·临沂高一检测)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C项。汽车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初,排除A项;铁路在19世纪70年代才在中国出现,排除B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排除D项。
答案:C
6.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解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流,而人们涌向大城市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答案:D
7.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8.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送信息
解析: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排除A项;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排除B项;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此后的发展非常缓慢,排除C项。20世纪初,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主要用于官商通报,故选D项。
答案:D
9.据1940年统计,中国平均每74平方公里才有1千米公路;同是国土辽阔的苏联,同年每7.8平方公里即有1千米公路。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破坏
B.近代中国民生凋敝
C.苏联重视公路建没
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公路建设。题干材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公路建设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制约。故答案为D项。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苏联公路建设发展的原因。
答案:D
10.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电话的普及,电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几,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谈汽车传入中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在中国水域活动的德国“卢克斯”号炮舰,周围中国民用的舢板聚集成群
图二 中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碰撞(1905年)
图三 “神舟”七号凯旋而归
(1)图一中德国军舰在中国出现大概会是在什么时间?理由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两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3)图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峰,到一战结束后其侵略势力退出中国。
(2)科技落后是遭受侵略的根源。
(3)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很多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知创办《上海新报》的目的是互通商业信息。
答案:D
2.(2014·南京高一检测)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解析:《中外纪闻》《国闻报》都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报刊,《国民报》是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故A、B两项不是三者的共同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C
3.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解析:《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三项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
答案:C
4.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地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①④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C
5.(2014·合肥高一模拟)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印刷技术,可排除。
答案:A
6.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答案:C
7.观察以下两幅图片,对此表述不当的是( )
A.读报和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容
B.电影广告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妇女地位空前提高
D.女子穿旗袍成为一种时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题中图片可知,报纸刊登电影广告,A、B两项正确。从阮玲玉照片可知旗袍成为当时的时尚,但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空前提高,C项表述错误,D项正确。
答案:C
8.(2014·广州高一模拟)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锡金公园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特征的公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不可能看到( )
A.一对年轻人拿着报纸阅读新闻
B.看国人所造汽车,长中国人志气
C.看到电影,但没有声音
D.有人穿西装革履,有人穿长袍马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能力。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
答案:B
9.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化大革命”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20世纪80年代符号:自行车、网上聊天、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解析:“中山装”出现在民国时期;C项“买办”出现在清末,“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可能存在;D项“网上聊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0.(2014·南京高一检测)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从材料中的“你的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项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张之洞全集·奏议》
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
材料三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四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什么时期?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什么阶级派别?提出什么主张?
(2)根据材料三、四,《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时期:材料一出自洋务运动时期;材料二出自辛亥革命时期。
派别: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兴办有线电报、火车铁路;谭人凤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铁路收归国有。
(2)态度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3)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12.观察下列关于互联网的漫画,回答问题。
(1)依据图一和图二说明互联网对人们产生了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
(2)图三和图四反映了关于互联网的什么现象?
(3)从以上四幅漫画反映的现象中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如网上学习;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如网上购物,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反映了互联网的消极影响: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3)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要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