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6 08: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日本和服少女跨越时空的中日“姐妹花”1、遣隋使、
遣唐使一、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今天的日本仍保存着很多大唐遗风,你能说出哪些呢?露一手: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建筑:唐招提寺、平安京
文字:平假名(草书)、片假名(楷书偏旁)
服装:和服(隋服、唐装)
节日:除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
七夕、重阳等
此外:茶道、花道、剑道、书法、中草药、2、鉴真东渡《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图》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擅书法、雕塑,精医学草药
743—753年受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历经艰险,到达日本奈良东大寺传播佛教律宗
建造唐招提寺
传播干漆法雕塑艺术
以鼻嗅鉴定各种草药
推动书法艺术在日本发扬光大
据说还传授豆腐、酿造等技艺你从鉴真身上学到哪些优良品质?唐招提寺说一说:中国高僧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宝”,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
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
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
进、日本也前进。

——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学习方式:(1)派遣使者(2)经商学习内容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唐朝的科举制度选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二、唐与新罗的交往崔致远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字孤云或海云。869年来中国学习,5年后进士及第,在唐朝任职,884年以唐使身分归国,任大学士。他的诗文集《桂苑笔耕集》收在《四库全书》中。他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文学奠基人,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2、玄奘为何要“西游”?1、玄奘“西游”到哪里?三、玄奘西游
玄奘


那烂陀寺(Nalanda)

古印度著名佛教寺院。意译为“施无厌”。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
《大唐西域记》
从鉴真与玄奘的经历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隋唐朝对外交往的概况特点:活跃路线:
往东:新罗、日本
长安 往西: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罗马
往南:印度、东南亚各国
《职贡图》大食旅行者陶俑罗马金币与波斯、大食、罗马通好在中国境内发掘的波斯琉璃盘唐
开放的政策繁荣的经济昌盛的文化便利的交通安定统一的国家列一列:唐朝为何能同各国友好往来?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作用?议一议:课堂小结:隋唐时期的中日交往遣隋使、遣唐使鉴真东渡唐朝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游隋唐对外交往特点:活跃表现:请多指教! 和服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公元六世纪,逢中国盛唐之世,唐朝女装衣领开阔、轻纱蔽体的风格,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于是,日本人模仿唐朝女装,精心设计出了和服,并在日本盛行。由于和服的穿着既适应日本气候湿润的特点,又能在日本人的体形上扬长避短,所以和服也就逐渐成为日本的传统服装。久而久之,和服制作形成了一系列规则:比如衣领的尺寸、颜色的选择,以及衣枕(身后的小包袱)的位置,都要根据年龄加以变化。和服上常见的小圆圈则是家纹的标志,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的家纹也有区别,有叶状、花朵状,以显示社会地位的差异。这些家纹图案固定不变、世代相传。 战后的日本发展很快,生活方式趋向欧美化。为活动方便、节省时间、减少开支,人们很少问津和服。但在重要场合,如毕业典礼、女儿节、结婚仪式等,和服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服装。它不仅起到增添庄重氛围的效果,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尽管穿和服还要学习专门的理论、历史以及构造、产地、样式,还有发式的选择、衣枕的系法、衣领的折叠和鞋子的选用,繁琐、消耗精力,但日本人民对和服的钟爱仍一如既往。 日本的服饰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如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这时,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样式,另一方面将其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和材料的质感与色泽的美。此外,在用建筑表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匠心独具。 日本的建筑 日本民族最开始的时候,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只限于口头表达,没有用于记载书面的文字。大约是在隋唐时代,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一开始先是直接采用汉字作为日本文字来记载日本语言,后来才逐渐根据汉字来创造出日语的字母——假名。 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字体。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体简化而来,片假名则是由汉字的楷体简化而来,采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 日本文字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一个盆式支架放着一只竹勺、一副用来夹木炭的夹子和一个放壶盖的圆形支架。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日本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