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诫子书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2 12: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诫 子 书
诸葛亮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新课导入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诸葛亮的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走近作者
《诫子书》,家训,家书。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劝诫,劝勉
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文题解读
01
读家书之韵味
(一)划分句读,把握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请大家试着给文章断句,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断。断句请用“/”标示。
(二)巧借标点,读清层次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1)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个人展示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操守品德,(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助词,的
操守、品德
用……来
修养身心
节俭
培养品德
远大目标
达到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三)小组互读,解字释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没有办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句末表判断
才干,才能
增加
成就
放纵
懈怠
振奋
轻薄
修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悲哀地坐守着那陋室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
疾行
岁月
意志
最终
凋落,衰残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凋落衰残(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又怎么来得及
消失
02
品家书之深情
(一)静以修身,成学广才
1.试着把文中的“以”“夫”“也”等不影响文意贯通的虚词删掉,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实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君子之行,静修身,俭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须静,才须学,学广才,志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年时驰,意日去,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复何及!

2.该文中与“学”相关的语句是:
学须静,才须学,学广才,志成学。
参考示例,结合上下文,梳理一下“学”“静”“才”
“志”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尝试完成文稿上的思维导图。

结果呈现
参考示例,结合上下文,梳理一下“学”“静”“才”
“志”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尝试完成文稿上的思维导图。

结果呈现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必经途径
1.可见文章中哪个字最关键?
(二)以俭养德,戒慢戒躁
“静”
链接材料: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是用行动来诠释志向,这又是他的另一种活法。
“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明志”“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链接材料: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3.诸葛亮围绕“静”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立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萎,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写这封信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03
传家书之智慧
(一)角色演读,体会“家父”字字箴言。(用原文句子填空,完成以下对话)。
诸葛瞻:父亲,想要学有所成,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诸葛亮:
诸葛瞻:我明白了,想要学得下去,“静”下心来是关键!那么除了“静”,还有没有其它的必备条件呢?
诸葛亮:
诸葛瞻:哦!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拥有坚定的志向,相当于在学习上有着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呀!
诸葛瞻:父亲,那么在“成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大忌呢?
诸葛亮:
诸葛瞻:的确,“淫慢”与“险躁”与“静”正是相对立的。假如以“淫慢”“险躁”的态度来学习,后果应当不堪设想吧?
诸葛亮:
诸葛瞻:孩儿谨记父亲教诲!这便静心致学,争取早日有父亲的大成!
(二)简笔小练,回应“家父”殷殷期待。
假如你是诸葛瞻,回到三国时代,收到父亲这封家书,请你写下两三句简短的回信。
第二篇 致沅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沅弟左右:
内疾外证果愈几分,凡郁怒最易伤人,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错事,惟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矣。
同治三年五月廿三日
选自《曾国潘家书》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阅读有关的书籍。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译文】
沅弟左右:
内疾外症,果然好了几分。凡属抑郁发怒,最伤身体。我有过错,弟弟尽管可以一一直说,不要埋藏在心里。凡是嫉妒我的人,都希望我弟弟做错事,只愿我弟弟对我不恭敬。而嫉妒弟弟的人,则希望为兄做错事,只想我们兄弟不和。弟弟如果看破了这种世态,便会知道世道的艰险,那么心里就会自发地克制自己的忧郁,而心境也会反转为平和。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谢 谢 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