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交肝胆友,读无字书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群书治要》成书于唐贞观五年,是由魏征等人选取与治国理政相关的理论经验编纂而成,是古圣先贤治国理政智慧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何交友的问题上,《群书治要》就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在《群书治要·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区分“益友”和“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年轻人正处于学习、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900字。2.积极创造一流文面,规范涂改三处以上,最高分不超过四十五分;不规范涂改三处以上,最高分不超过三十六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讲的?”学生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也接纳普通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制其偏狂之弊。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交友思考,选择子夏或子张一方的立场,撰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立论,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朋友正直,朋友诚信,朋友知识广博,这是有益的。朋友谄媚逢迎,朋友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朋友花言巧语,这是有害的。”
明代苏浚说:“以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可谓‘畏友’;能缓急与共,能死生相托,可谓‘密友’;以甜言蜜语相迎合,追求吃喝玩乐,可谓‘昵友’;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上祸患相互倾轧,可谓‘贼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交友之道”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趋同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人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交友”为主题,在班会课上做一次发言,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群书治要》论交友之道
《群书治要》中包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在如何交友的问题上,《群书治要》就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群书治要·毛诗》云:“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能使自己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所以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有所选择。
关于如何交友,《群书治要》告诉我们如下几大原则。
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群书治要·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群书治要·周易》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说同一类的事物自然会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人也是如此。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曾子说:“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
其次是要结交有德行的朋友。《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中记载,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淳厚善良、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因此一定要与德行高尚之人交朋友。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亦然,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群书治要·墨子》以染丝作比喻:“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颜料里进行洗染就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颜料里进行洗染就变成黄色。对于所浸染的人、事、物,不能不谨慎啊!”《群书治要·孙卿子》也有类似的阐述:“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人虽然本性质朴美善,心地聪明智慧,也必须请教贤师教导,选择良友相交。因为如果人得到真正贤明的老师,并向他学习,那么他每天听到的就都是尧舜禹汤的道理;如果人得到好的朋友,并和他交往,那么他所见到的就都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的品行。这样,人每天在道德方面不知不觉地不断进步,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在《群书治要·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区分“益友”和“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所谓“益友”,就是正直无私、宽恕、博学多闻的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劝谏自己的过失、宽宏大量、多闻通达,和这样的朋友交往,可以帮助自己改过迁善、拓开心量、解决迷惑,因而是有益的。所谓“损友”,是指恭谨周旋、善于面柔、巧舌如簧的朋友。恭谨周旋的朋友言语巧妙、决不得罪人,这种人善于奉承,说出来的话就很可能失去正直;善于面柔的朋友,只是着重在表面做文章,往往缺乏内心的仁德;巧舌如簧的朋友,可以无理辩三分。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都有损害。
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以利交、以势交、以色交都不能维持长久,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荒地老。那么,朋友相交之“道”是什么呢?《群书治要·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之道就是“信”。与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很守信,才能够获得朋友的信赖,在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社会.上接人待物处事才会一帆风顺。
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本题材料中的《群书治要》讲在如何交友的问题上,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讲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在《群书治要·论语》中讲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由此可知,交好的朋友对自己有帮助,交不好的朋友对自己有害。年轻人正处于学习、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所以我们在交友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多结交与自己有益的朋友,少结交与自己有害的朋友。
立意:
(1)以贤于己者为友;
(2)人之择友,不可不慎;
(3)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4)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5)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
素材:
(1)以鸿鹄为友,你将飞往高远的蓝天;以燕雀为友,你将止步于堂前的屋檐。人之择友,不可不慎。以贤于己者为友,就是以品德能力超出自己的人为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必将带领人开辟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优秀的自我。
(2)以贤于己者为友,本质就是欣赏、仰慕、学习他人的优越之处,就是见贤思齐之心。这样的交友,不是以消除孤独为目的,不是以自怜自赏为目的,更不是以攀附利用为目的。这种交友的眼光,肇始于对自己的不满足,着力于对他人长处的仰慕与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贤者并非固化为某个十全十美的圣贤,而是他人品德上、能力上的闪光点。所以孔子一方面讲“友贤于己者”,一方面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当初孔子也是一个寻常之人,只是“友贤于己者”,只是因为“转益多师”,他才最终成为一个圣人。
(3)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总是不断发现“贤于己者”,不断地“以贤于己者为友”,因而一辈子有许多朋友。一个止步不前的人,总是寻找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以求认同与肯定,他也可能有许多朋友。但是,以贤于己者为友的人必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为友就注定是一个庸人。
(4)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想要了解一个人,只要观察他的朋友即可。因为一个人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他也应该是什么样的。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本能就是寻找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结为朋友。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自己的另一个替身而已,它满足人的自恋情结。这样交结朋友,可以消除人的孤独,但如果想以此促进自身的成长,那是缘木求鱼,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抓着自己头发提升自己的,三个臭皮匠依然是臭皮匠,不会有什么质的升华。
(5)真正的朋友,都具有亦师亦友的性质,往往是以师始以友终。所谓惺惺相惜,都是从欣赏仰慕开始的。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品德的馨香,咏诗而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仰慕李白的才力超群,多次以诗表露心迹。“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历史上那些人类的精英,那些杰出超群者,他们的身边总是并立着一样的优秀者。钟子期与鲍叔牙,东坡与秦观,曾国藩与李鸿章,他们都是彼此仰慕,亦师亦友。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由《群书治要》引出观点“慎交友、交好友,交友应该有所选择”。接下来文章就如何交友从五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次是要结交有德行的朋友,再次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然后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区分“益友”和“损友”,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文章结尾点题: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2.例文:
交肝胆友,读无字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总理以联明志,携手一批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友人投身实践,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时代青年的榜样。
我们身处新时代,亦当广交“肝胆友”,多读“无字书”。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期青年必备的素养。
广交肝胆友,明理修身成大事。
肝胆友有别于“酒肉友”,他们不会在你得意时锦上添花,歌功颂德;亦不会在你失意时文过饰非,或者干脆落井下石。他们真心诚意,豁达坦荡。可以与之推心置腹,“悟言一室之内”;亦可与之据理力争,争得“脸红脖子粗”。肝胆友是良师,是益友,也是诤友。只有与肝胆友相交,我们才能洞悉事理,进德修业,如此大事可成。鲁迅与瞿秋白,相交时日虽短,彼此却早已心仪神往。他们在文学上互相欣赏,携手同行;于困难中互相救助,互相鼓励:二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一位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一位“留取丹心”,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歌德与席勒,他们既为师徒,亦是益友,学术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让这对德意志文坛上最为绚烂夺目的双子星闪耀世界文坛。千金易得,肝胆友难求,愿我们时代青年以真诚求之,以友善待之。
多读无字书,实践躬行获真知。
古人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言:“知则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实践之于知识的重要性,犹如“源头”之于“活水”。书上的知识是死的,但实践得来的知识却是活的,只有躬行实践,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而且还能巩固强化书本所学。想想李时珍,若没有他治病救人、遍尝百草的实践,又怎会有不朽医典《本草纲目》的问世?想想徐霞客,若没有他踏遍山川、历尽艰险的躬行,又怎会有“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的传世?这“实践”,这“躬行”,就是那“无字书”,“从无字句处读书”,获取的是真知,是第一手的学问。相反,有人“读死书”“死读书”,穷其一生不过是“书蠹”而已。英国人亚克敦就是一个典例,他一生读书多达七万卷,却不能执笔作文,所以,才会有学者感叹: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这是何等的悲哀!我们新时代青年,绝不能做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须知,“书”要活读,“路”要多行。
交友要交肝胆友,读书要多读无字书。前者让我们崇“德”,后者使我们广“智”。“德”“智”并举,我们才是有为的新时代青年,才能不负时代所托,不辱历史使命,才能从容应对国内外愈来愈复杂严峻的挑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周恩来撰写的对联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交友处事,二是读书求知。
在“交友处事”方面,周总理强调所交之友要“有肝胆”,即真心诚意,豁达坦荡。与这样的人为友,做事公平公正透明,合力更大,效率更高。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正是与一批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年青人,携手共进,群策群力,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读书求知”方面,从“无字句处读书”,强调的是知与行要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学会从社会生活中、从实践中求取真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知难行易,特别是对于年青人而言,一方面是书本学习占用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是年青人对实践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切身体会,“实践”大多停留在口号上。再就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个求真务实的社会,必然会有良好的注重实践的风气;而虚浮功利的社会,自然会以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终南捷径”。
题目要求任选角度,也就是既可以从“交友处事”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读书求知”的角度切入,当然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思考。“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是任何一个时代,年青人自我成长与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命题。具体行文,考生切勿忽略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这句话看似与对联并无直接关系,但有助于考生丰富作文的思考维度。“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一个是强调为人,一个是强调学习;前者是“德”,后者是“智”。二者结合,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有为青年,而这样的青年自然如周总理那般,能够担负起历史使命,从容应对时代挑战。
此题适合写成论证说理的议论文,将论题置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思考,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注意联系当下年青人成长的实际,正视成长中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例如“交友不慎”“丧、宅、废”“人际关系紧张”,再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只注重书本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学习现状。行文要体现思维的完整性,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分析论述,避免空洞说教。
立意:
1.与有肝胆人共事,携手共进图大业。
2.知行合一,于实践中获真知。
3.交“肝胆人”,读“无字书”,成有为青年。
4.新时代的青年要“德”“智”俱全。
3.例文:
交友有条件 交友应有道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方认为子夏的立场是正确的。交朋友必须要有条件,因为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能使自己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所以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有所选择。
关于如何交友,我方认为,可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群书治要·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才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
其次是要结交有德行的朋友。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淳厚善良、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因此一定要与德行高尚之人交朋友。
最后要明了交良友的益处和交损友的害处以自勉。《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亦然,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虽然本性质朴美善,心地聪明智慧,也必须请教贤师教导,选择良友相交。因为如果人得到真正贤明的老师,并向他学习,那么他每天听到的就都是尧舜禹汤的道理;如果人得到好的朋友,并和他交往,那么他所见到的就都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的品行。这样,人每天在道德方面不知不觉地不断进步,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我方坚决反对对方的观点:无条件的交朋友。切不可没有选择的交朋友,以朋友多而自喜,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交友必须有条件,要交“值得交往的人”。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围绕“交友”(交往)这一话题展开说明。子夏从“自我”品德的高标准出发,强调交往的对象标准,值得交往的人才能与之交往。子夏所言“可者”,直接理解就是“值得交往的人”,根据《论语》的基本思想,这个“值得交往的人”应该理解为道德品行高的人。子张对交往对象没有选择,主张与所有人都要交往,只是交往态度有所区别。二者的观点可理解为交友有条件和无条件。
第二段则解释了两人的交友主张为何会有区别,这一解说可归结为选择朋友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最好能扬长避短。
试题要求以“交友”为核心论点,选择子夏或子张一方的立场,自拟论题撰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立论,并反驳对方的观点。对此,若赞同子夏,可立论为交友需要确定原则,即需要条件。据此分析原因,彰显好处,从反面分析滥交朋友的害处,从而反对无条件交友。赞同子张,可立论为交友不需要条件,四海之内皆朋友。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方面分析,反对对方,可以从有条件的交友自私,不是纯粹的友谊角度论证。
立意:
1.交友需条件,交友要谨慎。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对朋友要宽容。
4.不为交友设障碍。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孔子和苏浚的名言列举了两种类型的朋友,孔子把朋友分为“有益之友”和“有害之友”,“有益之友”正直、诚信、知识广博,“有害之友”谄媚逢迎、表面奉承背后诽谤,花言巧语;苏浚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前两个对我们是有益的,能够用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能缓急与共,能死生相托,后两个显然是有害的,一味以甜言蜜语进行迎合,追求吃喝玩乐,一旦遇到利益就相互争夺,遇上灾祸就相互倾轧。材料中的这两种类型的朋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益的朋友和有害的朋友构成了对比,“畏友”“密友”和“昵友”“贼友”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对比表明了命题者鲜明的态度:我们要和有益之友、畏友、密友相交,要远离有害之友、昵友、贼友。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围绕“交友之道”来发表看法,所以写作过程中,必须围绕“交友之道”这一中心话题展开,考生可以按照“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要交这样的朋友—怎样才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的思路展开。写作时,考生不可脱离材料中列举的几种交友类型,泛泛而谈如何交友。
行文构思上,可以引用名言或者列举生活中人们交友时的选择引出自己对于“交友”的看法,明确自己的态度;接着可以对“益友”“害友”进行阐述,明确我们为什么要交“益友”,为什么要远离“害友”,同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论证;然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交友方面的态度,最后发出呼吁。
立意:
1.与优秀的人交往,提升自我。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善交益友,远离损友。
5.例文:
求同存异,方为大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求同存异,方为大同”。
半个世纪前,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就国际交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声震世界。而它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求同存异,方为大同。
所谓人际交往的求同存异,并非字义上“追求相同”而“留存不同”,而是“追求相同”与“容纳不同”。交响乐队,既有乐器的求同为一体,又有不同声部碰撞为和声,方能奏响大同的乐章。
求同者,知音也。如此佳话,纵横千古,古有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同气相求;又有荆轲高渐离赠别,一曲悲歌,壮士落泪。求同,既在交往中拥有相同志趣,更易在灵魂上产生共鸣,带来欢乐与和谐。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夏虫不可语冰。共同的话题是增进友谊的催化剂。
然而,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求同,可能导致认知的狭隘。勒龙在《乌合之众》中论述群体是“无意识人格的显现,有意识人格的消失”,个人特性的减少、群体的个性凸显是群体形成的必然结果,所以孔夫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赶赴齐国与老子相会,儒道两家截然不同的思想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你以为“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秋水更明白自己是秋水,而长天更明白自己是长天。新文化运动时期百家争鸣,胡适与鲁迅相逢,经常相互攻讦批评,但只就事论事,不影响私交。不论孔子与老子还是胡适与鲁迅,他们的思想因相互激烈的碰撞而更有棱有角。燕雀若仅与啁啾交往,囿于自己一方腾跃之地,何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气魄和广阔视野?若一味趋同,固守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求异,境界的禁锢始终在那里。
由是观之,求同存异的人际交往,方可成大同之境。我们可觅知音,寻志同道合的朋友,上谈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下聊养猫遛狗之趣事。但我们更要寻找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坦诚交流,接受截然不同的思想,养成宽容接纳的态度,如同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利”。如此方能提升境界,追寻鸢飞鱼跃的大同之境。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一味求同则认知狭隘,一味求异则失去欢愉。因此,求同存异方是人际交往之正道,何必求同固守自我?
求同存异,方为大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话指出交往中人们的心理习惯:因某方面的共同点而相互吸引,因较大差异而相互排斥。第二段话指出对于趋同交往的两种观点:带来快乐和谐;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影响认知。
可见,材料涉及的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交友观是本次作文命题的意图。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一般都是找“共同点”,乐意与志趣、爱好、价值观等相近的人走近,慢慢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与此同时与其他“异己者”保持一种疏远,甚至排斥、抵触的状态。从理性角度关照这一普遍现象,思考产生这一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说到底,人是怕孤独的,喜欢和谐的。而不同、冲突等不能很好满足人的这一情感需求。但如果理性地看,“不同”也许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敞开心扉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样一来可以让交往变得更舒畅;二来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差异性的交流与碰撞也是成长的一种有益的途径。
题目要求以“交友”为主题,所以,考生的写作必须在人际交往的大前提下展开,而且必须围绕交往的相吸性和排他性来阐述。泛泛地谈交往或包容是不准确的。同时,所探讨的必须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出于某种明确功利目的的交往不在本题讨论范围之内。另外,考生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开篇语、正文、结束语。
立意:
1.和而不同,尊重差异。
2.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3.不同,让交往的世界更多彩。
4.敞开心扉,接纳不同。
5.在求同存异中开出友谊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