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
注意事项:
本练习分第I部分(选择题)和第II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练习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第Ⅰ部分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1. 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A. 出土文物可以用来检验传世文献可信度
B. 传世文献在史料价值上远高于出土文物
C. 对商王世系的研究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议
D. 出土文物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2. 公元前422年李悝被任命为相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此举
A. 激化了社会矛盾 B. 消灭了等级制度
C. 打击了贵族特权 D. 促进了经济发展
3. 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A. “道法自然” B. “相生相胜”
C. “格物致知” D. “有教无类”
4.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A. 推广儒家思想 B. 建立皇帝制度
C. 实行郡县制度 D. 统一文字货币
5. 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 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 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D. 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6.《新修本草》是由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海药本草》是由五代李珣收录了海外百余种药物的一部简易版的“医疗手册”。隋唐以后,面对突发的瘟疫,政府会大量印发有关疫情预防知识的医书, 向老百姓大量推广。这些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
A. 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 B. 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 满足了大众基本需求 D. 医学知识已实现普及
7. 北宋中期,王安石对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 十家为一保, 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这一措施
A. 带有“兵农合一”色彩 B. 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
C. 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 D. 平衡了农户的赋役负担
8.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
B. 铁木真于 1206年, 建立了蒙古政权
C. 元朝实行行省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D.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9. 如图是宋代绘画中街道上的场景,很多商贩在室外路边摆地摊。对这一“场景”解读正确的是
A. 根源于政府政策的支持 B. 说明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彰显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10. 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A.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 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 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 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11. 右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右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12. 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时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A. 造成严重任人唯亲现象 B. 强化了政务运行制度化
C. 提高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D.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
13. 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 以米兑军运(粮赋)”, 当地食用粮反要依赖进口,这说明当地
A.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 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 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 D. 民生与市场的联系紧密
14. 1850―1851年,英国首相巴麦尊为逼迫清廷修约,多次叫嚣要占领长江下游地区的战略据点,“中止大运河和长江汇合处的粮食运输”“切断对北京的大米供应”。这从侧面体现出
A. 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粮食市场 B. 交通命脉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C. 大运河是南粮北运的唯一通道 D. 长江下游地区是英国侵略重点
15. 姚莹在《康輶纪行》中,阐述了英法历史、英印关系、英俄关系, 以及印度、尼泊尔入藏交通要道等,并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这部著述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相似的是
A. 推动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B.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C. 面对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路 D. 促使当时的人们普遍面对现实
16. 清末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 ‘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据此,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17. 鸦片战争前,中国外语学校多是欧美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对此,晚清社会十分抗拒;1862年,奕 上奏朝廷请求开设京师同文馆培养专业外语人才,开启了我国正规英语教学的历程。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民族危机的加剧 C. 社会风气的开化 D. 西方思想的传入
18. 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呼吁, 中国欲锻造人民爱国的“国魂”,必须首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该呼吁
A. 要求以维新变法来实现国家独立 B. 主张通过人民主权强化民族认同
C. 过分重视对人民政治权力的维护 D. 强调以政治革命来应对民族危机
19.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强调的“首义”是
A. 推翻清朝并推动民国建立的起义 B. 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C.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支持的起义
20.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的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在传统文化中,他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样”。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作为“人”,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据此可知
A. 屈原形象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B.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已割裂 D. 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
21. 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A. 应该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发动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政权
C. 用武装革命的方法完成民主革命 D. 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22. 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A.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扭转了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关系
C. 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的主动权
23. 右图所示是民国二十七年《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刊载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画中打油诗写道:“中国空军歼敌机,敌机翻落稻田里。农夫上前捉敌人,缚住两人如缚鸡。”该作品意在
A. 祝贺武汉会战的伟大胜利 B.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C. 展示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 D. 表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文件
24.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强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度。据此可知,七届二中全会
A. 对新政权性质作出重要论断 B. 标志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C. 开创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得到各政党和团体广泛拥护
25. 下表为1952年、1978年、201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我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年 50.5 20.8 28.7
1978年 27.7 47.7 24.6
2018年 7.2 40.7 52.2
A. 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B. 国内生产总值急剧
C.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D.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3分,27题27分,共50分。)
26. (2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9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14分)
27. (27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际上有两大形势, 一是形成了以美国、 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 冷战开始; 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 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 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 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11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6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4分)天津市武清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D D A B A C C A B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B B A B D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3分,27题27分,共50分。)
26.(23分)
(1)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尊崇儒术,有利于大一统;经济上,盐铁官营,向工商业者征税,抑制商人势力,控制国家经济命脉。(9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分)
理由:三省六部制在中央决策方面,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4分)
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不分门第,打破了士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到政权当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4分)
27.(27分)
(1)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3分)
战略:“一边倒”。(4分)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分)
(2)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6分)
(3)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3分)
战略:不结盟。(3分)
(4)因素: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综合国力。(4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