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2 11: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课标要求:
(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做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一、盛世
横向比较
纵向
比较
二、危机
明朝前中期
17、18世纪的世界
目录
康乾盛世:康雍乾三帝勤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疆域巩固并开拓的局面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正确认识康乾盛世。清朝前期出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这一时期西方的国力迅速上升,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
君主专制加强:
奏折制度(迅速、机密)——提高决策效率,控制官僚机构
设军机处(皇帝监督、处理机要)——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文字狱:对思想文化严密控制,严重摧残文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奏折具有严格保密的特点,其所涉及双方为大臣和皇帝,此外无任何中间环节,这就使得皇帝能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从负责军事到辅佐皇帝治国理政,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其职能只是跪受笔录决策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和皇帝单线联系,这种做法在以前的朝代也出现过,但并不普遍。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机密的互相监督,皇帝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者进行私人感情联络,或挑拨离间使臣下互相猜疑,由此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学思之窗
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教材正文说明,奏折制度的特点是“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并指出“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以上内容是回答的基本思路。
(1)从地位上看: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2)从成员组成看:军机处成员基本上都是临时性的,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
任,成员可随时更换。
(3)从办公的地点看: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4)从军机大臣的职权看: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在皇帝。
深化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一)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郑成功在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南方“三藩”之乱爆发后,其子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二、疆域的奠定
1、统一台湾: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反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谈判
(2)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蒙古和新疆的治理
(1)蒙古: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二、疆域的奠定
(一)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2)新疆: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和班禅:清初清廷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对五世班禅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1727年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4)“金瓶掣签”仪式
二、疆域的奠定
(一)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5、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土司制度的由来: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亦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土司的割据性仍然很明显,在辖境内近于为所欲为,剥削苛酷,而且经常互相仇杀,甚至起兵反抗朝廷。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成效不明显。
(1)改土归流”含义: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2)影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清朝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西藏、新疆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清朝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
——《中华文明史》卷4
7、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特点(经验):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齐:统一。宜:生活习惯。意思是:对各地民众,应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仪方面的教化,而无须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注重政令的统一,而无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二)清朝版图的奠定及其意义
1、清朝疆域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二、疆域的奠定
(一)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2、意义: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和海南岛一样,历来都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南海古称“涨海”,南海诸岛称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作为自古以来的海防要地,康熙时,广东副将吴升“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 主编:《中国古代史》
二、疆域的奠定
内部危机
【史料探究】阅读下述史料,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原因?
1.人口问题
材料1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
——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材料2 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高产作物的传入
赋税制度变化
社会较安定
政府重视兴修水利
人口爆炸增长
人地矛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内部危机
2.政治腐败
到了(乾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赐令自尽,籍没家产,至八百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
——徐珂《清稗类钞 讥讽》
政治腐败,贪污严重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内部危机
内部危机
3.贫富差异
材料1(马嘎尔尼使团语)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过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屋,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贫富差距大,民众生活困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内部危机
内部危机
4.农民起义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起义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内部危机
内部危机
政治:政治腐败,官员贪污
经济:贫富矛盾积累,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尖锐
社会:农民起义频发
内部统治危机初显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内部危机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开放
封闭
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
具体表现: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由“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
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直接原因:倭寇问题和抵抗东南沿海反清复明力量;思想原因:统治者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观念
结果:无法适用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外部危机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①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弊大于利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外部危机
【课堂小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初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乾盛世
奏章制度
文字狱
军机处
收复与管辖台湾
反击沙俄
治理蒙古
治理新疆
共治西藏
内忧:人地矛盾、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农民起义频发
外患:闭关锁国、西方列强发展迅速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达到极致
国家日益失去活力
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课章节目录